司马相如是谁_司马相如个人简介
人物简介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生于西汉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长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于梁。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临邛(今成都邛崃市)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汉武帝读到其居梁时所作《子虚赋》,大为赞赏,因得召见,任为郎。曾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后转任孝文园令,晚年免官闲居而卒。
□彭家河
2020年元旦前夕,成都市成华区地铁三号线昭觉寺南路站口外的围栏拆除后,人们欣喜地发现,凤凰河道改造一新,街面地刻《大人赋》《长门赋》、柱子浮雕《美人赋》与三枚司马相如大名和名句的篆字石章夺人眼目。广场东口八米高的青年司马相如铜雕气宇轩昂,他右手执卷置于身后,左手拂袖迎风,衣袂飘飘,超尘脱俗。他静静地眺望远方,目光掠过百米外的驷马桥、繁华都会和千年烟云,停留在嘉陵江畔一个叫蓬安的小县城,那里有他故乡的山水和难忘的童年……
过往的行人都知道关于“赋圣”“辞宗”司马相如的些许故事,他曾写下史上最华丽的辞赋,经历人间最浪漫的爱情,开过天下最有名的酒馆,弹奏世上最名贵的古琴;他曾因北上长安时在升仙桥送客观题字“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而传为千古佳话;他也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不过,他也是一名饱受生活磨砺、被世人误会曲解、为理想上下求索的追梦人。重温司马相如跌宕沉浮的传奇人生,仍能给当今世人许多深刻的启迪。
川北“犬子”名相如
距今2225年前的冬天(公元前205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河南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南充人纪信乔装刘邦舍身诈降楚军,刘邦乘机逃生。3年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刘邦感念纪信“诳楚存汉”之功,在纪信家乡设安汉县,属巴郡。在汉朝建立23年后,巴郡安汉又出生了一位汉朝的标志性人物——文学家司马相如。让世人意想不到,又过了23年,距安汉百余里的巴郡阆中再次出生了一位汉朝的标志性人物——天文学家落下闳。
距今2199年前(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出生在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蓬安县)。司马相如出生后,父母按川北习俗给儿子取小名叫“犬子”。川北人家在儿子出生后,都要取个如“黑狗”“灰狗”“幺狗”等一些很贱的名字,让孩子少病好养。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川北属巴地,山大沟深,人们经常爬坡上坎,肩挑背扛,家家勤耕苦读,个个虎背熊腰。蓬安地处嘉陵江中游,风光秀丽,山峦延绵,但地势不平,交通闭塞,一方水土也让这方百姓养成勤劳朴实的秉性。司马家虽然家底殷实,但仍有一事让全家放心不下。“犬子”与邻家孩子一样,上锦屏山爬树寻鸟,下嘉陵江戏水捉鱼,聪明活泼,可就是结巴的毛病不见好转。这让父母操碎了心,四处寻医问药,都没效果。司马家仍坚持传袭家风,让“犬子”断文识字,习武健身。口吃之疾让“犬子”饱受屈辱性格内向,但也让他更沉默地专注于读书和练剑。
“犬子”13岁时,司马家迁往蜀郡成都。13岁,正是如今孩子上初中的年纪,与时下一样,不少人家都到成都买房陪读。到成都后,“犬子”眼界大开,孤僻的性格慢慢改变,还结识了日后对他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同龄好友王吉和杨得意。随着学识增长,“犬子”对自己的名字也不满意了。“犬子”16岁左右,即现在孩子上高中时,“犬子”被赵国上卿蔺相如出身卑微勤奋上进最终建功立业的事迹所打动,改小名“犬子”为相如,字长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从此,“相如”这个名字跟随他沉浮一生,成为汉代以来一个光耀千秋的名字。
武骑常侍爱翰墨
司马相如的鸿鹄之志也正是其父辈所期待的。公元前159年,司马相如20岁时“以赀为郎”,北上长安。公元前155年,24岁的司马相如因勇猛过人,被喜骑马狩猎的汉景帝刘启任命为武骑常侍,时常随汉景帝出入。
汉初文景时期,为了改变开国初期大批官员因军功入仕的弊端,让更多拥有丰厚资产且掌握着文化资源的富有阶层进入统治阶级行列,“赀选”制度便应运而生。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可候选为郎。侍郎、郎中、中郎等汉代帝王的侍从官统称郎官、郎吏,通常简称郎官。郎官事实上并非真正的官职,连俸禄都没有,皇帝对其只是管吃管住,偶尔有所赏赐。郎官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是从贵族子弟中挑选机敏好学者到皇帝身边以备选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南征北战,经济发生了严重危机,“赀选”便演变为权钱交易。武帝中后期的“赀选”与司马相如时期的“赀选”名虽相同,但本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史记》中“以赀为郎”这个短语只用过两次,除《司马相如列传》外,还有《张释之列传》的“以赀为骑郎,事孝文帝”。武帝以后,在叙述卖官鬻爵时从未使用“以赀”,而是选用如“卖爵”“入粟”“输粟”“入钱”“入物”“入财”“买爵”等明白表示买卖性质的词汇。可见,司马相如的“以赀为郎”与武帝后期的卖官鬻爵是不一样的,司马相如的郎官并非买得,而是赀选而来。不过,武骑常侍只不过是帝王的弄臣,绝无参与朝政、施展抱负的机会。司马相如满腹锦绣文章,汉景帝却全然不感兴趣。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青年”,司马相如只有慢慢等待人生的转机。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一母同胞兄弟,他门下有一批文人雅士。梁孝王进京看望母亲窦太后时曾带他们同行,景帝侍从司马相如从而得以与枚乘、庄忌、邹阳等结识。此后,司马相如身虽在汉宫,但心却在梁园。梁孝王回梁国后,司马相如便称病辞官。公元前155年冬,24岁的司马相如投奔梁孝王,成为梁孝王的座上宾,成天与梁孝王及身边的文人饮酒作赋,如鱼得水。司马相如曾在梁国菟园作《子虚赋》,梁孝王看后赞赏有加,把自己喜爱的绿绮古琴赠送给司马相如。
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病逝,司马相如孤苦无依,只得离开梁王府回蜀。落魄南归的司马相如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浪漫爱情。
临邛一曲凤求凰
离开成都16年后,重回家乡的司马相如举目无亲。父母早已离世,家宅已是断壁残垣,想起梁园吟风赋月的生活,司马相如倍感人生无常。
好在他的好友王吉在临邛(现邛崃)作县令,得知司马相如回蜀处境困窘时,主动邀请他先到临邛安顿后,再商议日后的事。司马相如虽身无长物,但早已名声远播,临邛不少乡绅富豪都想结识这位从王侯身边回乡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与王吉在临邛街上散步,路过首富卓王孙家,听到阵阵幽怨琴声,打听才知文君新寡,素爱音乐,又才色过人。同是琴艺高手的司马相如顿时惺惺相惜,如遇知音,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司马相如想结识这位墙里佳人,如何让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见呢?王吉动了一番心思。
终于,在邛崃富绅名流的关注下,卓王孙在家隆重宴请司马相如和县令王吉。酒过三巡,王吉提议司马相如弹琴助兴。卓文君在闺中饱读诗书,对司马相如敬慕有加。当她在闺房听说司马相如要借琴演奏,便亲自把古琴送到门口借机目睹“蜀中第一才子”真容。四目相对,惊鸿一瞥,一段千古佳话便开启序曲。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在琴声中,司马相如向卓文君大胆表白,卓文君在闺房听得真真切切,芳心暗许。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灯熄人去,为情所困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仍被远隔在世俗和门第之外。“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司马相如把《凤求凰》抄送给卓文君,把最后几句圈出,并将随身佩戴的玉佩作为信物,让书童悄悄送给卓文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兰心蕙质的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了司马相如的心思,通过媒妁之言、纳聘迎娶肯定行不通,只有靠自己努力打破世俗礼教争取自由和幸福了。卓文君权衡再三,于是收拾细软,趁着月色奔向司马相如所等待的都亭,二人相会后连夜奔回蜀郡。这年,卓文君17岁,司马相如36岁。
如同娜拉出走一样,是堕落还是回来?浪漫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柴米油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得重回临邛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开始了又一段进入史诗的风尘岁月。没有不疼爱女儿的父亲,卓王孙终于回心转意,给女儿送去奴仆百人,钱百万缗,并将嫁妆全部送去。
如同世上最美的童话,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平定西南拓疆土
公元前136年,43岁的司马相如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时年20岁的汉武帝刘彻看到《子虚赋》后,被文章恢宏的气势和瑰丽的辞藻所折服,慨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在宫中任狗监的杨得意正是司马相如的同乡好友,他赶快禀告武帝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远在蜀地的司马相如告别卓文君,再次踏上长安的征途。
司马相如应诏面圣,见到少年英武的汉武帝。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赞扬一番,侍奉过汉景帝和梁孝王并历经宦海沉浮的司马相如宠辱不惊,谦虚地说道:“《子虚赋》是早年写诸侯打猎之事,难登大雅之堂,而今遇到圣上,唯有再写一篇天子狩猎的文章,整个文章才会完整。”汉武帝大悦,令人笔墨侍候,司马相如提腕挥毫,一篇书写皇宫恢宏壮阔、狩猎场景气势磅礴、武帝一统天下的威武正气的旷世华章《上林赋》一气呵成,汉武帝读后赞不绝口,当即封司马相如为郎。《上林赋》被后人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成为汉赋中的经典名篇。
建功立业是司马相如一生的追求,赋只是他的问路石。终于,时势到来。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命唐蒙开通夜郎(今黔西部和北部)及其西面的僰中(今川南及黔西北一带)。唐蒙带领士兵粮草,从巴郡符关(今合江县南关)入南夷,对夜郎王多同恩威并施,招抚夜郎国,设犍为郡(治所今宜宾)。然而,唐蒙大量征用巴蜀百姓打通夜郎道,“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汉武帝见打通夜郎受阻,便派司马相如回蜀责备唐蒙并安抚巴蜀百姓。司马相如深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于是作《谕巴蜀檄》并广为发布,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讲清打通夜郎道的利弊,文章情理入心,深得人心,于是迅速平息了事端。
邛、筰部族的首领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并得到很多赏赐,也希望汉朝按南夷的待遇对待他们。汉武帝向司马相如询问此事,司马相如说:“邛(今西昌)、筰(今汉源)、冉駹(今茂县、汶川等地)等离蜀地很近,道路容易开通。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如今的确需要重新开通,设置郡县,其意义超过南夷。”汉武帝便采纳司马相如的建议,转向了比较易通的西夷。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级别相当于郡太守,约今省部级),持节出使西南。人生易老,时年司马相如已49岁。“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今天全)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安宁河)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当为中郎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在司马相如的苦心经略下,西夷招抚开局良好。
宦海沉浮魂归蜀
司马相如发动巴蜀万人,开山架桥,广修驿站,拆除边境障碍,打通“灵关道”,竭力把大汉王朝的势力扩展到沫水若水一带。然而正是此举让司马相如遭受朝廷和民间的强烈反对,成为他仕途的转折点。
由于汉武帝常年对匈奴作战,国库亏空,以公孙弘为首的官僚历陈开放之弊,认为这是“以为疲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同时,巴蜀当地的富绅对打通“灵关道”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向他们集资深怀不满。司马相如一面向下说服巴蜀父老,一面向上历陈皇上同僚,身心俱疲。他再次以书言志,写下《难蜀父老》,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让家乡父亲深明大义。在司马相如苦心劝导下,商贾乡绅终于看到打通西夷的长远利益,纷纷捐钱捐物,百姓也踊跃出力,一时修路架桥进展顺利,由成都经今邛崃、雅安、芦山、汉源、西昌至大理的“南丝绸之路”西线终于贯通,商贸往来日渐繁荣。西南边陲之地成为富裕繁荣的“天府之国”,这正是司马相如当年所期望的。
汉武帝见司马相如开拓西南有功,决定下诏重赏。但朝中有人忌恨司马相如,告发他在出使期间收受贿赂。等待司马相如的竟是一纸免官诏书。看淡世事的司马相如也不申辩,淡然回乡养老。正义或许迟到,但终会到来。大将军卫青得知司马相如贬官回乡,坚信清高简朴的司马相如被人陷害,说服汉武帝重新彻查此案。司马相如终还清白,再次被召回长安复招为郎,此时司马相如已52岁了。后随汉武帝至长杨狩猎,其间曾作《谏猎疏》《哀秦二世赋》等赋劝讽汉武帝。
宦海无常,年老体弱的司马相如患消渴疾(糖尿病)多年,对功名利禄早已看淡,常称病闲居。汉武帝仍不舍这位清白有才的文人,于是给司马相如委以文园令的闲职。深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茂陵,司马相如写下了人所共知的《长门赋》《大人赋》。
公元前118年,61岁的司马相如已风烛残年,他将自己苦心写下的最后一篇赋文《封禅书》存放好,静静地等待着凤凰涅槃……
一代赋圣耀千秋
作为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被后世极力推崇。扬雄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班固、刘勰称他“辞宗”,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称他“赋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左宗棠也曾撰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史记》共有130篇列传,年龄小司马相如34岁的司马迁不仅单独为司马相如立传,而且《司马相如列传》竟长达11000余字。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是汉代文坛上两颗最辉煌的明星,他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体裁样式。赋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问世,才定型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汉大赋。汉赋的成熟与定型不能不说是司马相如对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司马相如的学术尤其是经学对后代的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相如等西汉文人代表人物作品中的讽谏精神正是宋代蜀学代表的苏轼父子所看重的,针对宋代初年骈俪的文风,苏轼要求学习西汉文人讽谏精神时说:“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正因为司马相如在蜀中学术上的影响,蜀中历来就有司马相如的祠堂,供后世凭吊。
作为西汉边疆开拓的杰出战略家与实践者,司马相如的功绩不逊于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在司马相如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最能代表其杰出贡献的就是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两次入蜀,恩威并施成功地说服了巴蜀吏民,夷西南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他以和平而非军事的手段对西南夷进行有效管理,推动促进了边疆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沟通与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完整,有力地维护汉王朝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
梳理司马相如的创作及其一生的主要事迹,不难发现,儒家历来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不仅是其创作的主导思想,也是其从政的一贯准则。《子虚赋》和《上林赋》借亡是公之口贬损齐楚,实则是在张扬汉天子的权威,其背后深层的意蕴便是对“大一统”王朝的肯定。在《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维护汉王朝的“大一统”这个思想。司马相如不仅从理论上鲜明地提出拥护“大一统”王朝的思想,更是在其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将其忠实地贯彻施行。结合司马相如生活的主要时代汉武帝的主要作为乃至当时社会的基本走向,“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在汉朝这个统一王朝不断定型的过程中,司马相如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引领时代的作用。司马相如已去世8年后的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泰山封禅,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同时,汉武帝首次明确提出,封禅泰山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此后,封禅便成为一统天下的天子的必行之事。
嘉陵江水日夜流,巷陌仍闻忆长卿。司马相如,这一代人杰已化为遥远的恒星,在中华文明的浩渺天空熠熠生辉……
主要贡献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蜀学的开创者,也是通《尔雅》、著《凡将篇》的训诂学家,还是一位古蜀历史学家和博物学家。司马相如被誉为“辞赋之宗”,历代备受推崇。其《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皆为传世名篇。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其奉使西南,注意妥善处理朝廷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解决社会治理和经济贸易等问题,是拓边功臣,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
历史功绩
司马相如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做“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为后辈巴蜀学人的事业进取和人生追求树立了榜样,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相如为之师”。司马相如的学养和写作,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他在蜀中学业养成,精通经书、史籍、子学,又能以儒学为本,融汇诸家之学,勉力推进文化学术的发展进步。
在川遗存
成都市今存驷马桥、琴台路、文君井等遗址或纪念地。南充市蓬安县正倾力进行“相如故城”的修复建设,已恢复文明门、紫气门、蓬州州署、玉环书院等,正加紧重建司马相如祠堂。
当代价值
司马相如具有读书人可贵的淑世情怀,故能仁民爱物。其文章体现了春秋大义、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