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是谁_许广平个人简介
民国时期,伴随着五四运动带来的文化革新风潮的兴起,广大女性也开始接受教育,其中不乏才华横溢,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者,被尊称为先生。
宋庆龄先生,中华民国国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崇高的国际威望。
杨绛先生,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通晓多国语言,著作等身,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
林徽因先生,中国著名建筑师、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为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充和先生,在哈佛、耶鲁等大学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上面列出的这几位先生,有的从政,有的治学,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新时代女性。
还有一位先生,与她们相比算是默默无闻,纵观她的一生,与另一个伟大的人物——鲁迅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就是许广平。
01 时代命也
许广平,出生在近代广州第一名门许氏家族,堪称两粤顶级名媛,祖父许应骙,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权倾一时,深得慈禧太后赏识。
堂兄弟许崇灏、许崇智,并称“辛亥双雄”,掌控粤军兵权,还是黄埔军校的创办元老。
可惜许广平的父亲是庶出,在家族中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加上许广平出生时尿遗母腹,被认为是不祥之人,刚落地没几天,竟然就被许配给乡间土财主家做童养媳。
早在许广平年幼之时,骨子里的拒绝世俗、渴望自由的个性已经有所凸显。
她不仅拒绝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女性裹脚,还强烈要求与家中男性一起入学读书,拒绝童养媳的包办婚姻。
幸好许广平天资聪颖,逐渐赢得家族叔伯和兄长的赏识,1917年家族分财产,许广平得到了唐伯虎字画真迹,卖得一笔钱,得以接济家用。
同时在家族兄弟的帮助下,顺利解除了包办婚约,获得自由身。
后来,许广平用那笔钱作为学费,考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系,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导师,也是日后陪伴一生的人——鲁迅先生。
02 师生结缘
1923年,许广平正式入读国文系,25岁的她,每个星期的小说史讲读课,都会提前到。
那一年的鲁迅,42岁,每周都会穿着破旧的长袍,到女师大去讲一个小时的小说史,在这里兼职的他,就这样与许广平相遇了。
许广平最初对鲁迅的印象,她自己是这么描述的:“他看起来完全是普通中年男人,丢进人堆绝对发现不了的那种,但一走上讲台那气势就完全不同了……讲台上的他,面色灰暗,配上常穿的一身长袍,看起来就像夜光杯一样,颜色虽暗但光芒内敛,一开口讲课就宛如鲜红的葡萄酒倒进了夜光杯里,令人心旷神怡,顿觉整个课堂都亮堂了许多。”
造化弄人,在两人相遇之前,他们都各自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感情。
许广平进学校不久,就结识了同在学校学习的一位老乡李小辉,这个勤学好进的青年赢得了许广平的好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李小辉感染热病早逝,许广平的第一段恋情就此夭折。
而鲁迅则被母亲安排了包办婚姻,娶了农家出身的朱安,婚后没几天鲁迅就离家出走,一辈子也没和朱安有过夫妻之实。
甚至他还公开说,自己这段婚姻根本没有感情成分,只是因为不想让母亲失望。
1925年,许广平被开除,她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倾诉心中的郁闷,谈论时事。
没想到鲁迅很快回信了,他也注意到这个经常坐在自己的课堂第一排,目不转睛的小女生,还大胆和自己讨论起时事格局。
第一次写信后一个月左右时间,端午节到了,鲁迅邀请了几位学生去自己家小聚,其中就有许广平,她第一次走进鲁迅的书房,形容这里“充满奇幻色彩”。
那天聚会,鲁迅多喝了几杯,开怀大笑,畅谈古今,那新派文坛领袖的洒脱豁达之色尽显,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许广平。
他们的感情就在这里起步,很快许广平又写信了,然后鲁迅很快回复,一写就是十年。
两人的上百封书信,全部被收录在《两地书》。谁也没有想到,那个以笔为刀,抨击时局,强硬倔强的鲁迅,竟然也会写出温柔似水的情书: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这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许广平屡遭迫害,她的坚持和勇气,也引起了鲁迅心中的震荡。
毕竟名义上自己已经是有妇之夫,许广平又是自己的学生,鲁迅对这段已经近乎公开的爱情,依然是踌躇万分。
后来,许广平主动向鲁迅伸出自己的手,终于也让鲁迅释怀,接受了双方的恋情。
在那个年代,这对师生恋引发了社会上的巨大争议,纵然是鲁迅这样威望极高的文坛领袖,也不免对外界的议论感到惶恐不安,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许广平。
“四·一二”政变爆发后,鲁迅辗转到了上海,许广平不顾家人的阻拦,也跟了过去,这一次是真的在一起了。
03 一生柔情
许广平不再出去工作,心甘情愿地做鲁迅身后的女人,帮他操持家务、编辑稿件、整理资料,鲁迅有了她的支持,也专心于革命事业和写作。
曾经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许广平自从跟了鲁迅,就失去了曾经的新时代知识女性的风采,成了一个居家相夫教子的老妈子。
鲁迅的吃饭习惯非常特殊,必须一个人吃,曾经在北京生活的他,对日常餐饮的要求还很高,菜式必须具备北方特色,还要营养健康。
鲁迅这样的公众人物,平时来拜访学习的学生和朋友自然很多,每次许广平都要准备七八个不同的菜,满满一桌,这对从小出身富贵之家的她而言,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俩后来还有了儿子,许广平得在做家务的同时带孩子,还得帮鲁迅整理稿件,做编辑工作,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其实客观地说,做伟人身边的女人,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换个角度,鲁迅其实也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照顾到了许广平。
其实鲁迅一直想着与原配朱安离婚,跟许广平正式领证,可是又担心朱安生活无着落,鲁迅只能一直拖着,内心对许广平也是愧疚不已。
但是除了那张结婚证,鲁迅确实尽力给到许广平能给的:他一有闲暇时间,就跟许广平一起研读诸多世界名著,并教她翻译《资本论》等。
两人出去看电影,鲁迅都是买最好的座位,因为许广平视力不好;许广平想要出去做事,鲁迅会第一时间发动自己的人脉关系协助……
许广平将自己的青春,尽数奉献给了鲁迅,鲁迅心中何尝不明白?一直到弥留之际,鲁迅还叮嘱许广平不要再挂念自己,寻找新生活要紧。
可是许广平感受到鲁迅的爱,又怎么可能忘了他重新开始?
观其一生,最后的时光依然献给了鲁迅:全力搜集、整理、出版鲁迅的著作,撰写纪念鲁迅的文章,出版鲁迅个人传记。
朱安是许广平一直感到亏欠的人,鲁迅生前虽然没有与朱安有过夫妻之实,却也一直尊重朱安,自愿赡养她,每个月都会给几百块的生活费,供朱安和老母亲使用,要知道那时候哪怕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二三十块。
鲁迅和许广平同居后,朱安的角色就很尴尬了,很多人因此为她打抱不平,她却表示了理解:“大先生不是薄情的人,他不会不管我的。”
鲁迅逝世后,赡养朱安的重担被许广平接了过来,尽管那时候许广平母子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却从不抛弃朱安,所以朱安直到临终,依然跟人说着许广平的好。
朱安的一生是个悲剧,是封建时代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换个角度,遇上许广平,也算是朱安仅存的一点生活慰藉。
鲁迅死后,许广平剩余的时光依然围绕着他。
1942年,日军上海宪兵司令部开始大肆搜捕沪上抗战文人,首当其冲的便是鲁迅遗孀许广平。
许广平在狱中经历了日军酷刑折磨,消息传出后,舆论大哗,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等纷纷出面营救,才让她幸免于难。
1968年,许广平旧病复发,不幸逝世。
许广平为了鲁迅,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结语
说起来,许广平和鲁迅,这对甚至没有领证的夫妻,却是真正实现了相濡以沫一生的愿景。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鲁迅,一位针砭时弊,铁骨铮铮的时代巨人;许广平,一个骨子里透着叛逆和青春的新派知识女性。为何他们走到一起后,彼此变得温柔似水,生死相依?
可能就像很多人讲的,他俩互相欣赏,在旧时代找到了彼此的志同道合,共同的精神追求,所以才相伴一生。
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两人符合那句话:真正的爱情,是你很好,我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