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是谁_万里个人经历
1977年11月,万里作为安徽省第一书记,到革命老区金寨县农村进行调查。在这里,他见到了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凄惨景象,顿时泪流满面。
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就算豁出了性命,也要在农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能让老区人民白白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和牺牲,到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
万里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如此震惊?为什么邓公评价“万里为中国的改革是立了功的”?这还得从邓公立推万里主政安徽和那场下乡调查说起。
一、邓小平和万里的革命友情
1916年12月,万里出生在山东省东平县西卷棚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在家乡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33年秋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受到了共产主义深刻影响,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万里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10月组织筹建了东平县工委,并担任书记。1940年11月任冀鲁豫边区运西地委书记。
在最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万里领导当地军民反“蚕食”、反“扫荡”,创建并坚持了运西抗日根据地,为冀鲁豫地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7月,万里任中共冀鲁豫区委秘书长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为了迎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组织冀鲁豫区人民支前、生产、参军参战,做了很多工作。从此,他与邓小平相识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革命友情。
万里在党内、军内的资历并不老,但是从刘邓大军按照毛主席指示,跃进国民党腹地的大别山进行战斗,掀开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万里就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
当时的刘邓大军为了跃进大别山,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堵下突破了黄泛区、黄河、淮河等天险,成功进入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党首府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
但是,在没有后方支援的大别山,刘邓大军粮草不济,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甚至丢掉了所有的重武器,才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对的困境可想而知,将士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邓小平政委致电冀鲁豫根据地,急需粮草支援。
万里接到了这个筹粮的重任,他只用了8天时间,就给刘邓大军运送了430万斤粮食,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邓小平对这个年轻干部刮目相看。
为了奖励万里,邓小平特地留万里一起吃饭,没想到万里又给了邓小平惊喜,他像变魔术一样,从包里拿出一条万宝路香烟,送给已经断“粮”半月还多的邓小平。
香烟对于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来说,实在是个非常急需和紧俏的东西,很多天马行空的战略部署,都是在香烟的陪伴下制定出来的,个个烟瘾很大,邓小平也不例外。
邓小平高兴地问起这条万宝路香烟的来历,万里答道:
“我们在筹粮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大户,这个人非常狡猾,不想缴纳公粮,更不承认家里有粮食,就用这条香烟贿赂我。我不信他的鬼话,派人搜了他家的库房,在库房的夹层里找到了粮食,还白白得了这条烟,这才有机会送给您解解馋!”
邓小平对他的能力、胆识和机灵劲十分地赞赏,只要后勤有重大需求,邓小平就带着万里一起筹措。
1949年9月,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了国民党首府南京,万里任南京市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副主任、经济部部长、建设局局长,后随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
西南各省解放后,邓小平被中央任命为西南局第一书记,能力突出的万里则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在重庆,邓小平与万里两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两家人朝夕相处,交往就更加的紧密。
1952年,邓小平奉调回京,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总理负责政务院工作。而万里则于当年11月也奉调到北京,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城市建设部部长等职,两家仍然住得很近,经常往来,万里继续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
1958年,万里在任城市建设部部长期间,国家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准备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国庆工程”,毛主席将其中难度最大的“首都十大建筑”工程重担压在了万里的肩上。
毛主席对万人大会堂的要求很简单,却极难做到:“一万人开会,五千人吃饭,一年内完成。”
对于万里来说,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世界最大的礼堂是俄罗斯先后修了200多年的克里姆林宫,最大厅最多能容纳6000人,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全世界都没有。
可是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也没有共产党人干不成的事。在当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在无苏联专家帮助的情况下,万里指挥梁思成等专家,夜以继日的设计,通过了毛主席的最终审核。
万里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天天守在工地上,最终累得瘦了十几斤,肠子梗阻爆裂、血管栓塞住院,险些丢了性命,经过10个半月攻坚克难,1959年8月31日,人民大会堂奇迹般地建成了,毛主席惊奇的称赞他:
“你是万里嘛!别人是日行千里,你是日行万里!”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邓小平被打倒,与其关系紧密的万里,被当作“刘邓司令部”的黑干将打倒,也失去了党内一切职务。
1973年2月,邓小平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复出,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参加对外活动,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重大政策问题。
邓小平上任后,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全面整顿。“特殊时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多,想要扭转全国局势,就必须全面地、彻底地进行整顿。
二、邓小平改革的“开路先锋”
万里作为邓小平熟悉懂经济的干部之一,被任命主政当时最为混乱的铁道部,实际上成了邓小平最倚重的“开路先锋”!
万里刚到铁道部上任10天,邓小平就召他到国务院汇报工作,邓小平全力支持万里用最快、最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变铁路面貌。
针对铁路部门存在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还在全国工业书记大会上专门作了指示,他说:“铁路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
万里已经对全国的铁路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为了打开突破口,他到徐州这个武斗最为厉害的铁路枢纽,打响了铁路整顿的第一棒。
徐州铁路局的领导班子几乎瘫痪,站内线路中断,调试失灵,货场里的货物堆积如山。万里用10天的时间,将徐州铁路局的造反派头头们全部抓了起来,彻底打通了津浦(天津到南京)、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此举不但大快人心,还成功扭转全国的铁路形势。
1975年5月11日,中央召开钢铁工业座谈会,邓小平对万里取得的铁路整顿成绩非常满意,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夸赞万里说:
“要以万里同志为榜样,在经济整顿中要找一些不怕打倒的人,敢于负责、敢于斗争的人。”
然而1975年底,在江青等人的肆虐之下,邓小平刚刚取得各条战线全面整顿的巨大成绩,第三次被错误地打倒了。
作为邓小平“开路先锋”的万里,当然也是被迫害的对象,“右倾翻案”风云突变,铁道部造反派再次复燃,铁路内部整顿时被处分的人纷纷跳出来进京告状。
铁道部内连开十几场会议,从“批邓”发展到“联万”,追查万里和邓小平的黑关系,可万里却说:“邓小平这个人作风正派,从不搞阴谋活动。”
万里由于坚持原则,拒不交待某些人想听的问题,他也再一次被打倒,持续9个月的铁路系统整顿工作也随之中断。
虽然这两位改革的伟人被打倒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此前取得的成绩也表明了整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也为全国改革拉开了序幕。
1976年,作恶多端的“四人帮”被审判,邓小平第三次东山再起,万里也随之恢复了职务。在1977年6月,他接到命令,被调任湖北省第一书记。
临走之前,万里专门拜访了邓小平,邓小平让他再等一两天。这时候邓小平对万里的去处有了新的想法,他考虑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就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建议:安徽比湖北的问题更严重,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
三、万里主政安徽,老百姓:“想吃米,找万里”
6月21日,在邓小平的力荐下,万里带着中央关于解决安徽省领导问题的指示,离开北京,任安徽省第一书记。
当时,“四人帮”在农村推行“左”倾政策,安徽是重灾区,农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老百姓饿得连饭都吃不上。
在特殊的10年里,安徽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200亿斤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60元上下,由于价格的因素,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超过30%。
据权威机构数据披露,在当年那个时期,如果想要获得最低的生活保障,农民每人每年需要100多元才行,安徽省67%的农民收入低于60元,也就是说安徽省农民的平均收入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四成。
当时安徽省有28万个生产队,上级强迫命令、瞎指挥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对此十分的愤慨又无可奈何。
以定远县为例,耕地面积只有160万亩,按照实际水田情况,最多只能种80万亩水稻,可是“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却强行要求种150万亩,致使20多万亩水稻颗粒无收,有的稻田产量也很低。
这种外行指挥内行带来的后果是:仅有10%的生产队能勉强维持温饱,90%的生产队不能维持温饱,还有最困难的10%的农民,几乎是在饥饿线上挣扎!
万里就是在这样极为艰难的形势下主政安徽。到了安徽以后,万里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采取果断措施排除了当时的“派性”干扰,调整了县级以上的领导班子,由此揭开了“四人帮”代理人捂了八个多月的盖子,得知农民这种情况,上级首长十分震怒。
从1977年8月开始,万里轻车简从,带着人直下基层,与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直接交谈,了解农村的情况,他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农村实在太苦了。
11月上旬,万里到革命老区金寨县做调查。在燕子河山区,他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阴暗不见天日的房间里,只见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姑娘坐在地锅旁的草堆里。
万里见状,便很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准备给她们握手,可是她们对万里却视而不见,坐在草堆里一动也不动。
万里十分的疑惑,还以为她们听不见。就在此时,陪同的当地干部对老婆婆说:“这里省委来的万书记,到这里看望你们。”
听到这句话,老婆婆才弯着腰,颤颤抖抖地站了起来,万里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原来老人竟然光着下身,连条裤子也没有。
地锅旁的姑娘也是用羞涩的目光打量着万里,怎么也不肯站起来。村里的人插话说,你们别叫了,这姑娘也是没有裤子穿,天太冷,冻得受不了,只能窝在锅边暖和些。
万里不忍心再待在这里,又走到了隔壁另一户农民家里,这里只有一位穿着十分破烂的中年妇女,万里便询问:“你家几口人?”
“四口人,我和丈夫,还有两个孩子!”
万里又问道:“你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他们到哪里去了?把他们叫过来吧,我和他们说说话!”
农妇木然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万里又催促了两遍,农妇才面有难色的出门去找,可是站在门口又不动了,万里觉得很奇怪,就请她去找一下。
农妇这时才无奈地回到屋里,掀开炉灶的锅盖。万里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两个赤身裸体的女孩子,因为天气太冷了,家里又没有御寒的衣物,农妇只好将两个孩子放进还有余热的铁锅里防寒。
万里只走访了两家,看到的都是这种凄惨情景,眼泪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他难过地说:
“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啊,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的国家,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我们解放后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竟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岁姑娘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
1978年2月3日,万里回到安徽省委后,立即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响彻中国大地的《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是:强调农村一切工作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搞正当的家庭副业。
这六条内容在当时触犯了很多不可动摇的原则,突破了长期以来无人逾越的“禁区”,拉开了粉碎“四人帮”以后迷茫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万里将制定的《省委六条》向邓小平进行了汇报,邓小平当时正在四川准备出访尼泊尔,他向四川省的领导介绍了万里的这六条政策,同时点拨四川省委:
“农村的路子要宽一些,思想要解放,要有新概念……怕什么!工业如此,农业也如此。要多想门路,不能只在老概念中打圈子......”
从这年5开始,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讨论风靡中国大地,这也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开端......
万里主导的这场惊心动魄的安徽农村改革,很快就见到了成效。1978年,包产到组的办法在凤阳部分地方开始实行,就此促成了全国“包干到户”政策的形成,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地方,就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关于小岗村的传奇,3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听过。当年秋天,小岗村20户已经吃不上饭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自签订了一份“包干到户”的协议: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小岗村签字按手印的农民没想到,他们私自分地的胆大妄为,不但没有“作牢割头”,还得到了万里的大力支持。
1979年6月15日,在麦收结束的时候,万里来到了凤阳县。凤阳县的书记陈庭元,特地向万里坦白交待了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秘密。
万里知道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都被批怕了,最怕听见“包”这个字,为了鼓励地方搞改革,他和气的问:“包干到户的结果如何呀?”
陈庭元回答:“包干到户后,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由3万斤一下子搞了到13万斤。”
万里当即对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表示支持。
小岗村的一位老婆婆见到万里后,拿着花生往万里口袋中塞,万里不要,老太太说:“万书记,收下吧,这要是以前,想给都没有!”
在与小岗村的社员们交流中,社员向万里请求让他们“包干到户”的做法试上三年,万里表态说:“批准你们试五年。”
社员又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
万里说:“这个官司我包打了!”
万里用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包干到户”的做法。就这样,小岗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粮食产量比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量还多,不但社员有了粮吃,还了欠下的借款,还第一次全额交纳了公粮。
可当时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上级很多领导反对“包干到户”,准备除之而后快。
对于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万里来说,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冒着极高的政治风险,顶着巨大的压力,挣脱着沉重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步伐十分艰难。
邓小平此时成了万里农村改革坚强的后盾。万里每次回京,总要到邓小平那里去拜访,他说:
“亏得小平同志支持,我从安徽回来多次向他汇报,他表示同意,可以试验。出了成果之后,他公开表示支持。”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讲话:“有的同志担心安徽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邓小平是用实际行动明确支持万里在安徽搞“包产到户”,在这样关键的时期,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从此,“要吃米,找万里”这句谚语开始从安徽传向全国。
1980年初,万里离开了安徽,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来又兼任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从那时起,农民才真正能吃饱饭了!
他与邓小平同志一起,成为中国改革的两位伟人,如果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万里则是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两人默契配合,推动了席卷神州的改革大潮,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向邓公致敬、向万里致敬!只有让人民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干部,人民才会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