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肇聪是谁_蒋肇聪的生平简介
蒋母王采玉于1921年春患病不起,6月14日上午7时49分不治逝世,终年57岁。蒋介石自广州赶回时,蒋母已病重卧床,临终嘱咐蒋介石,要为她另行择地安葬,不得与乃父同穴。
蒋母之所以坚持与蒋父分葬,自有原因。蒋介石父亲蒋肇聪死于1895年。到1913年,蒋介石、蒋介卿兄弟二人正式安葬其父于桃坑山右蟹钳。坟包较大,内有4穴,实葬3人,即蒋肇聪及其发妻徐氏、续弦孙氏,空一穴准备给第二位续妻王采玉。
可蒋母王采玉却叮咛蒋介石,等她百年之后,另行择地安非。蒋介石亲撰《慈庵记》记载将母曾对他说:“不必因俗而拊,以余塚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而且自此以后,每当蒋介石回家省亲,蒋母无不如此嘱咐,甚至“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之坚决。”
其实,蒋母王氏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不是怕惊动蒋父之灵,而是由于蒋肇聪已与前妻徐乐、续弦孙氏合葬,她不愿屈居下位,更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唯恐因此对蒋的前途和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蒋介石对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蒋介石谨遵母亲遗命,请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到处勘察坟地,最后选定离溪口镇约3华里的上白岩山鱼鳞乔中垄。据说这里是最好的龙脉,整个地形像座弥勒佛,坟穴就点在弥勒佛肚脐眼上。为了防止压坏龙穴,石器不宜过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水泥。蒋介石每天至白岩山监工兴筑母亲坟茔,并邀集亲族之贤者,帮助筹备丧事,于同年11月23日安葬完毕。
这时蒋介石已初露头角,母以子贵。因此,接到蒋母去世之讣告,孙中山及谭延闿、林森等,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处吊客,云集倚庐。及出殡之时,孙中山派陈果夫代表诣奠,居正、戴季陶等,皆来会葬。孙先生祭文,充分肯定其培育孤儿蒋介石之功:“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感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
孙先生还亲自为蒋母题写墓碑,“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刻在横碑之正面。碑之上面,扇形应栏,刻有“壶范足式”四字,意为女中模范,足为榜样。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大书法家沈尹默书。墓作馒头状,墓前植石楠二株,其他各处广植树木,下望山香间古木参天,形成一片苍翠的林海。
到了1923年5月,蒋介石又在离墓址约半里许的山墩间,筑新式洋房3间,称为慈庵、冬月工成。12月16日,蒋介石为纪念其母六十冥寿,回到溪口,前往慈庵肃拜,并展墓,夜宿庵中。
次日,庆慈庵落成,奉曾祖祈增公、曾祖妣毛太夫人、张太夫人;祖玉表公、祖妣徐太夫人;考肃庵公、妣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青、冥配弟妇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礼。庵的门额,由谭延闿书题。中堂悫孙中山所赠“为国劬劳”、“慈云普照”二匾。
蒋介石亲撰《慈庵记》,写道:“标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祀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耐庙之义也。”具体说建立这个慈庵的主要用意不外两个:一是因为蒋母与蒋父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作为蒋回乡时居住的地方,以示不忘母恩谨守墓园之意。
而且,蒋介石于祭祀之后,果然与次子一起在这里住了大约10天左右。据《蒋总统年表》记载:“是月下旬,息影慈庵,拂案焚香,绕茔抚树。岭上寒风,松问明月,清风耐人寻思,与次公子纬国相伴守,穆如也。”此后,蒋每次回家乡时,总是先到慈庵先住几天,然后移居乐亭或妙高台别墅。住在慈庵时,他的卫队就驻扎在山下白岩庙戒备。
1930年春,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增光门楣,将慈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山乔平地上筑造规模较大的坟庄,其整个布局如下:
在白岩山麓竖立一座石牌楼,高6.5米,宽7.9米,有3个门,中门宽37米,两边之门各宽2.1米。中门上首刻着“蒋母墓道”4个阴字,两边雕有花卉、盆景等各种装饰。从牌楼到墓家,是一条卵石砌成的小路,长668米,路边有石凳,夹在一片松林之中。
进石牌楼行约200米,路侧有一座过路岗亭,亭的四面设有长条玻璃窗,亭内能容20人,可以同时站立,四面眺望,防备森严。再行约200米,是蒋母墓庐,共12间平房,结构为中西合壁。外门上题额有“墓庐”两字,中间有许多石碑,依壁而立,两旁是会客室及餐厅,阔度各占2间。住宅在其南首,宅后建有厨房及卫兵居处一幢,另有一道门进出,直通下山墓道。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慈庵。门首题额“慈庵”二字,室内挂有蒋母王采玉遗像,照片上有汪精卫的题字:“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都有碑文。正面为谭延闿所书之《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系国民党原监察院长于右任所书。两壁还有蒋介石的《哭母文》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
此外,还有胡汉民集汉曹全碑字迹题守墓诗:“供养嗟奚及,忧怀与岁长;白云仍在望,竟拟老家乡。”谭延周为题“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诛辞。治丧时,张静江、许崇智等国民党要人的唁电、挽联、挽诗等,也都保存在“慈庵”之中。以上这些文字,曾由叶楚伧搜集,编为《哀思录》印行于世。
新建的慈庵,继续供奉蒋氏曾祖祈增以下历代祖先,下至幼弟瑞青的神主牌位。慈庵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居住之处。据解放前的奉化日报记者描述:“慈庵为蒋氏卧室,四周配着浅绿色窗帘,壁间挂一幅当年结婚时的俪影,中间安放着一张沙发床,窗口斜放着一张小书桌,旁立着一个紫红色龙形的灯架”。蒋以后每次回溪口,多住于此。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腿部受伤,回到南京不久,即回原籍养伤,在此先后住了约3个月。这里一时车水马龙,宾客如云。特别是蒋介石的异母胞兄蒋介卿,闻讯西安事变受惊,不久病死,出丧时,国民党军政大员如林森、居正、冯玉祥、阎锡山等,都赶来送殡。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第一次回溪口,吩咐将汪精卫所作墓志铭的石刻埋入墓道下面,因为汪精卫失节投降了日本帝国主义。现在,经当地人民政府整修蒋母坟墓,掘土时发现了这块石刻,作为文物子以保存。
蒋介石对于部下谒蒋母墓很重视。由于通向墓地山坡的路比较陡,卵石路容易打滑,国民党高级将领又多穿皮鞋、靴子,上山谒墓时行走艰难,所以蒋介石在墓庐特地准备了各种尺寸的软底布鞋,供他们选择使用。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部下非常严肃,唯有谒慕下来,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有人见到蒋介石住在蒋母坟庄招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新闻,便以为他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其实,据两度担任过丰镐房帐房的唐瑞福老人说:蒋介石每次还乡扫墓,总是桃坑山父坟、白岩山母坟两处都到先后祭扫,行礼如仪,并无厚母薄父之意。
另外,蒋介石每次回溪口,不住在丰镐房老宅,而以文昌阁、坟庄、妙高台别墅为家,也是为了安全。囚为那几处别墅居高临下,四周筑有岗亭,派兵驻守,警卫森严,安全可恃。自文昌阁毁于战火,蒋再回溪口,当然以住于坟庄的次数为多。外界不知底细,以为蒋介石重母轻父,遂猜疑其别有隐情,实际并无根据。
蒋介石很早就为自己在家乡选择墓地。开始他打算安葬于亲生母亲身旁。以后看到奉化城北响铃岗地势高爽,景物幽美,风水颇佳,就改变主意,选定岗上的仁湖作为自己葬身之地,并且派人在周围修了一一条公路。现在仁湖已成了水稻田,但这条公路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