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谁_尼采生平简介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壹尼采简介
1844年: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其父母几代祖先和父亲都是路得教派的牧师。
1849年:5岁,父亲去世。1860年:16岁,开始写各种有关文学与音乐的作品。1861年:17岁,第一次接触华格纳的音乐。偏爱莎士比亚、席勒等人的作 品。1862年:18岁,发表一篇名为「命运与历史」的论文。又写「意志之自由 与命运」。1866年:22岁,「普奥战争」爆发,但因深度近视而延期入伍。1868年:24岁,服勤时从马上摔下。退伍。1869年:25岁,2月受聘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3月,未经考试获得莱比锡大学颁授学位。1870年:26岁,「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看护兵。不久却因罹患白喉退伍。1873年:29岁,开始 有严重的头痛。1875年:31岁,罹患眼疾与胃病。1876年:32岁,健康恶化,停止上课。向日内瓦荷兰女音乐家玛蒂尔德求婚被拒。1877年:33岁,因一位女子,而与华格纳的友谊终结。1879年:35岁,因病重而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1882年:38岁,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完成「欢悦的科学」并出版。1883年:39岁,以10天时间完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1888年:44岁,完成「反基督」。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错乱的征兆。1889年:45岁,送到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治疗。1900年:56 岁,尼采在威玛去世。生前寂寞无人问津,死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被喻为「后现代」开端者。
贰尼采生活的时代
17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科学及工业社会的急速发展,使人们认为:只要靠着人类及社会的运作,就可以幸福的生活;而不必像从前需要靠天吃饭、祈祷渡日。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更加有信心,认为人类未来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可惜这样的乐观情况未能持续很久,理性科学及工业革命产生的弊病渐渐浮现在社会各阶层。最严重的问题有:
(1)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风行。科学与进化论的发展,使人对各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与发现。因此,人类也开始重新建立新的宇宙观(如:宇宙从无突然的产生出来)、世界观(如:今日的世界是物种进化而来)、价值观(如:一切价值都是人所赋予、看的见的物质才有价值、价值等于价钱)。在以理性主导的文化思想下,传统的上帝、信仰及绝对价值也都被颠覆及解构。人类认为:只有眼见的物质世界才是真正价值,并且一切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是由人所决定的,当人死去后一切都归于无有。由于这样的现世、唯物思想的横行,也导致「虚无主义」的产生。为什么唯物的结果会产生虚无呢?因为:既然人是在机运下突然间出现,那么就意味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人的存在就是要在此生命中尽量享乐,至于其它对灵魂所做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当然也没有上帝及没有绝对真理、绝对价值的存在。于是人们不是:一天过一天的消极渡日,就是积极的追求物质生活。这样的虚无主义及享乐主义盛行欧美直到今日。
(2)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惨烈的战争,尼采生活的19世纪充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单单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便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战争造成许多生命在瞬间死去,让人觉得生命卑贱、渺小。
(3)其次,科学及机械文明所造就的工业社会,使人也像机械一般在工厂中重复更加单纯的动作,大家每天的生活也都是制式化的呈现,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命力完全荡然无存。现代社会的生活及意识型态造成「个人的消解」。
因此尼采想要建立起新的价值观体系(Transvaluation),要人重视存在的意义。提出:「存在就是要制造差别、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现出来!」,因此被视为是「存在主义」的一大宗师。
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写作最背景及动机
19世纪初,拿破仑横扫欧洲,处于战败国的普鲁士民众非常自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有可以奋兴德国的思想出现。因此尼采提出了「强者」、「超人(超越当下现代人的人)」、「自我超越」的观念。尼采认为:要使国家人民强大,除了要强化之外,也需要除去柔弱的部分。什么是柔弱的部分呢?尼采认为:就是基督教使得人民变得柔弱。因此,他极力地批判基督教,提出「上帝已死」的观念。
但是,为什么尼采的父亲是牧师,母亲也是出自于牧师家庭,而曾祖父更是神学博士,为地方牧师总监督,而尼采却强烈地反基督教,书中到处都充斥着反基督、反上帝的色彩呢?后来使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尼采实在遭遇太多悲惨的事,例如:爱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长大。12岁开始就常有严重头痛直到年老去世为止。念书期间普奥战争爆发,虽然高度近视但仍然被征召入伍服役,后来却从马上摔下来,受伤退役。25岁时虽然受聘成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课内容常引起很大争议,上课学生也很少,因此担任教职并不快乐。26岁普法战争爆发,自愿入伍服役,但后来又因疾病(白喉)被迫除役。31岁眼睛与肠胃发生病变。32岁因病无法再教书。32岁第一次求婚失败。与受德国人敬重的华格纳决裂,华格纳并以文章攻击尼采。38岁第二次求婚失败。44岁精神开始异常,在医院接受治疗,47岁母亲去世后,由妹妹照顾到去世。一生寂寞孤单。
1882年,就在尼采与家人失和,而感情又失意、加上求婚失败的受挫经历,于是1883年便投入写作,并想要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让他人知道他是天才、是先知、是时代的先驱者。
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简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以「如诗一般的散文」形式,并模仿圣典的说教文体,所写成的作品。尼采藉古代波斯拜火教(祆教)的创教始祖之名,作为书的主角,有意将此书的位阶提高到「经书」地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自允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尼采对自己一生思想的成果总结。
书的内容是叙述一个深居山中的隐者,在三十岁时下山传播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传道记。查拉图斯特拉的传道之路也并不是顺畅的,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时常在山间与俗世间不断往返。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尼采所关注基本的大问题是:自17世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如何重新建立价值?如何找到存在的意义?如何使国家更为富强?因此尼采透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他的看法。
尼采的观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被喻为后现代的开端。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用诗的形式的散文」所写成的作品,这种哲学的叙述手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理察史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与理查德史特劳斯的追随者华格纳有很复杂的关系。且尼采的作品在欧洲造成很大的轰动,因此理察史特劳斯对这一波热潮有所回应。(艺术家总是对时下的事件最为敏锐。)理察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交响诗序曲让人感到有一种揭开崭新、光明、宏伟、石破天惊之开端。但理查德史特劳斯这部作品,与其说他是以音乐诠释尼采的哲学思想,倒不如说:他只不过借用了尼采的书名与标题,表达他对人类的发展历程的个人看法,然后用交响曲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虽说不一定呈现了原作者的真意,但至少表达出理查德史特劳斯对此作品及此议题的重视。
肆
尼采基本思想
到底尼采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尼采所关注基本的大问题是:现代人如何重新建立适合现在世界情况的新观念?如何替现代人找到存在的意义?
一、尼采的宗教观
尼采的思想脉络乃是由宗教开始。因为他知道西方的思想基础乃是宗教,人们乃是以宗教信念建立起各种价值体系(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要改变西方思想的困境,首先必须要改革宗教思想。他提出:
(1)宗教乃是人所创立的,保罗、摩西可以创教,当然其他的智者也都能创立。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便是以先之圣人的姿态献身布道。这样的概念,事实上就将传统宗教的地位给瓦解了。因为既然宗教是人类历史的产物,那么是人创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人。当然人也可以随时将所创造出来的上帝给杀死,因为创造上帝的人类有权这么做。
(2)既然宗教乃是人面对难以理解的生命问题所构想出来的一套解决方案,那么这个方案当然并非是绝对真理,在时代变迁之后,过去的方法将无法解决现代人的问题。因此需要新的方法,甚至新的宗教观。
二、尼采的道德观
过去道德观的基础乃是上帝,现在上帝已死,需要有一个新的道德体系:
(1)强者善、恶者弱:All the proceeds from power is good,all the springs(动机) from weakness is bad.
(2)主人道德、奴隶道德:主人道德:高贵、独立、理性,以强者为考虑的标准;奴隶道德:谦虚、忍耐、慈悲、柔弱;以弱者为考虑的标准。
三、尼采的生命观
在上帝已死,及现代性虚无主义的危机中提出:
(1)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人可以靠着自己的生命力量提升自己。生命是追求权力、力量意志的表现,「存在就是把生命力表现出来!」
(2)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人应当不断地超越自我,展现生命力及意志力。
(3)超人(overman):超人是大地(存在)的意义,地球的意义就是要等待超人的出现。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过渡性物种,超人是物种进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人存在的目的与意义。尼采这方面的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
尼采的生命观有着浓厚的「演化论」味道。他是以演化论为基础建构起他的生命观。我们可以说,尼采乃是借「进化论」的刀,杀死上帝,并瓦解由上帝所建构出来的世界观及其价值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影响近代最重大事件乃是「演化论」的提出。
伍
尼采与基督教
基督教界一直很讨厌尼采,因为尼采写了很多攻击基督教的言论,认为他是很棘手的无神论思想家,对他很感冒,也将他的思想视为敌基督思想,将它的作品列为基督教界的禁书。但事实上:尼采是值得基督徒敬佩的对手。因为:
一、尼采的影响深远,是个很有思想的人
物理学之父伽利略在大学时期嘲讽批判了当时死背诵读的教学模式,不顾教会的限制维护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被软性拘禁一生;乐圣贝多芬耳聋后完全与人世隔离,疯狂地想要自杀,没想到却听到了自然的声音,写出了田园交响曲;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热情绘画出一系列令人晕眩的自画像与向日葵,却完全无法为世人接受,最后在精神疯狂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尼采,便和这些科学家、音乐家、绘画家一样,执着于自身所体认的真理而无比地热情与疯狂,只不过呈现在深忱的哲学领域当中。强者的孤寂、特立独行的思考、痛苦的头部疾病、失败的恋情、友谊的破裂、让他不断拉大了与俗世人群间的距离并且渐行渐远。这可以想象尼采是陷入如何矛盾且失败的社会关系,这也不免让人对他提出许多思考的结晶有所质疑,因此尽管尼采大胆地提出许多肯定人类拥有自身价值实现可能的言论时,往往却被视为异端份子。于是尼采渐渐被定型成颓废的、自我的,尼采式的存在主义,给一般人的印象也常是虚无的、享乐的。
尼采看到现代性所产生的危机,因此对世人发出警讯。他是时代的先知,预知现代性的危机,不断反复告诉人们,应该从社会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找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希望带领人们走出现代性及虚无主义的危机,而提出很多划时代的创新思想观,因此被喻为是后现代的开端者,可算是现代中的先知型思想家,现代社会的暮鼓晨钟者。
尼采的思想,令人沉思其中而爱不释手,影响力非常大。在中国反传统时代,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要读尼采的文章。而在台湾,尼采虽然不像在中国大陆这么风行,但仍然有许多高知风靡尼采,甚至有一女学生看完他的文章而跳楼自杀的。直到今天,几十年来,两岸三地的学生仍然有许多尼采迷。
尼采的反基督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无神论的风潮,更可以说是中国无神论的思想基础。
二、尼采的思想与基督教
为什么尼采所提出来的生命观受到许多人重视,也造成很大影响;而基督教的生命观却无法发挥影响力呢?难道福音无法拯救科学时代的人吗?不是福音没有力量,而是基督徒没有生命力。当时的基督教过度世俗化,教会不但世俗化,而且许多神职人员非常腐败,令许多人非常失望。因此,并不是尼采杀死上帝,而是尼采认为:上帝乃是被这些腐败基督徒给杀死了。
当然,在那时还是有许多的基督徒非常虔诚,但是这些基督徒都倾向过着出世及禁欲的生活。他们认为物质世界都是恶的,上帝乃在圣洁的彼岸。但这样的说法其实并非全然是基督教的真理。因为基督教乃是入世的,上帝本来是要人的生命享受在他丰富的创造之中。只是上帝要基督徒在世界却不属世界,成为上帝在世上的见证人。
尼采将教会至高权利瓦解,教会不再是上帝的代言人,教会是上帝的墓碑。教会必须在新时代中,重新找到自身定位。
尼采思想刺激基督徒不能再以过去的思想来领导现代人,现今的基督徒必须寻求出能与现代人对话的思想。并且心意更新而变化,以能在现今社会情境中,活出令人羡慕的基督生命。
三、尼采的困境与盲点
只要是人就都是有限,尼采虽然聪明,但他仍然会有思想的盲点。
(1)尼采的道德观不适合充满罪性的人类。超人观不适合复杂纷乱、野心勃勃的政治。
(2)尼采虽然要对抗虚无主义,但这恰恰上了当,因为要对抗,就表示他接受了虚无主义的一切信念(如:进化论、无神论…等)。
(3)尼采很聪明,也知道如何煽动人心,可惜他的信念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并无太大帮助。反而是影响了希特勒。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后,把尼采的像挂在墙壁上,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不是挂十字架、也不是挂政治家、军事家的像,而是挂哲学家的像)希特勒运用了他的「善恶观」及「超人观」,而孕育出他的「强人政治」、「优生学」及「种族歧视」,结果造成人类历史中最悲惨的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说,思想家的影响是很可怕的,虽然一般市井小民无法理解,但是当执政掌权者吸纳了思想家的思想,那么这位思想家的影响力就无限发挥了,其影响力无远弗届、甚至从过去直到未来。
(4)尼采虽然最反对任何传统僵化的思想,但他对于上帝的理解却是很僵化的。他认为上帝若是存在,就不应该会有战争、病痛、不幸的事情存在。他将上帝的存在,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畴内,并且规定上帝必须要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他才肯定上帝的存在。因此,当他的国家、家庭、及他自己遭遇许多困难时,他就将这一切的不幸归咎于上帝,强烈地批判上帝。但事实上,上帝之所以为上帝,就是因为上帝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没有人可以知晓上帝的作为,若这位上帝需要按照我们的想法及要求而行事,那么就表示你是他的主,你的智慧及能力高过于他,那这样的神,不过是神灯里的神罢了!因此,诸天颂赞、万口颂扬,受造者在上帝面前,只能祈求、感恩与赞叹,却无法测透上帝的作为。
(5)尼采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能明白万事,强烈的自我中心,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绝对真理,因此非常骄傲自大。尼采以为以他的聪明应该能找到上帝,若是找不到,那么一定是这位上帝不存在。但事实上,人只有在卑微的情况下,才能遇见这位上帝。人的智慧才是阻碍人遇见上帝的真正原因。
(6)上帝容许尼采质疑祂,甚至任凭尼采攻击祂、羞辱祂;事实上,在受屈辱的情况下,上帝恰恰彰显祂存在的本质。这样受辱、卑微、柔弱的上帝,完全与尼采所想的上帝完全不同,使他更无法接受这位上帝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