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怎么死的_毛遂的死亡真相
大秦赋毛遂被杀是因为什么
赵国太子来到秦国为质,秦王嬴政欲杀之而后快,被吕不韦阻止,太后赵姬听说以后很是气愤,当下决定严惩赵国太子,让其到骊山当劳工。消息传回赵国,赵王急火攻心立即召集军队准备与秦国决一死战。
可能是天要亡赵吧,出征当天,漫天大雪,赵王刚刚出城没几步就被摔落马下,从此卧床不起,生命垂危,赵王要毛遂立即前往秦国接回太子继位。
次子赵偃随即派人半路截杀毛遂,并嫁祸给秦国,听到毛遂被杀的消息后赵王当场毙命,赵偃顺势继承新赵王。
廉颇兵权、相位被夺
新赵王一继位,就和郭开上演了一出好戏,新赵王下令整顿兵马立刻攻秦,为父为兄报仇雪恨,同时夺回属于赵国的城池。所有大臣虽然都知道十分不妥但又不敢反对,只有一直代理丞相之职的廉颇言辞激烈坚决反对。
郭开随即和廉颇打口水战,指责廉颇对新赵王不敬,之后廉颇代相之位被免,愤怒离开,回到军营不再过问朝政之事。郭开当即被任命为新丞相。
廉颇和郭开由此结下了仇怨,不久郭开就说服新赵王罢免廉颇的兵权,廉颇非常气愤却又无可奈何,独自骑马离开赵国,再无音讯。廉颇一走,赵国诸多忠臣良将纷纷请辞,离开朝堂,赵国很快变成一滩烂泥。
赵国不攻自败主动送城池
恰逢赵国易主,秦王嬴政决定联合燕国瓜分赵国,丞相吕不韦被迫勉强答应秦王。为了万无一失,燕国太子丹亲自前往秦国,试图和嬴政共谋战事,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秦国是吕不韦说了算,秦王嬴政只是个傀儡。
嬴政前脚刚去视察州县,吕不韦后脚就反悔了,无论燕太子丹如何求见,都是闭门不见,而此时燕国军队已经在边境集结完毕。吕不韦为了完成这个嬴政交代的差事,派甘罗和姚贾出使赵国,试图不费一兵一卒索要五座城池,同时违反与燕国的盟约,坚决不出兵。
大秦赋毛遂之死真相
谋划毕,毛遂果然去了秦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这一为害赵佾的阴谋。若干年后,赵偃做了赵王,他与儿子赵迁比着昏庸,终导致强大的赵国灭亡。
(毛遂、赵偃在密谋中)
《大秦赋》的这一桥段,让身旁的侄儿大惑不解,侄儿正读8年级,学过毛遂自荐的故事,他大发感慨:“这个毛遂,原来是这样的人啊!我还一直以为他是个英雄呢,这真是太颠覆了!”
侄儿对毛遂的认知让我惊诧,也让我有许多话想说。
01
“毛遂自荐”的故事深入人心,毛遂的形象一直很好
中学语文课本里,毛遂自荐的故事是传统篇目,一代一代的中学生都学过。
话说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赵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此时的赵国,刚刚经历了惨烈的长平之战,40万精锐毁于一旦,实在经不起和秦军这“最后的较量”。赵国要想生存,只能求助于南面的楚国,可是,楚国会帮助赵国吗?要知道,楚国非常害怕秦国,曾经三战三败,丢了都城,毁了宗庙,狼狈不堪,劝楚国伐秦,无异于推巨石上山。
(影视中的平原君赵胜)
正因知其难,所以平原君赵胜组成了20人的“辩士”加“死士”团,到楚国去搬救兵。为什么说是“死士”团,平原君说了:“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返。”意思是说,文的不行,就以武力逼迫,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见,此去楚国,20人团是冒了生命风险的。
平原君门下3000门客,选来选去只选出19人,还缺一人。于是,我们的主人公毛遂出场了,他自荐去楚国,且自荐成功。
从毛遂自荐,可以看出毛遂的两种宝贵品质:
一是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平原君选的其实是死士,他不躲,偏要站出来自荐,当然是因为爱国了。
二是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他觉得他有这个能力,他怕别人做不好,所以他必须去,这叫责任担当。
后来到了楚国,毛遂的表现又明显优于其它人。
平原君劝说楚王从日出到日中,无果,毛遂果断地带剑前趋至楚王面前,三言二语,就威逼楚王答应了。这一次的谈判,与其说是劝说成功,还不如说是威胁成功。胆小的楚王完全是因为害怕才答应的,是用剑相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