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是哪个朝代的_罗隐的个人资料
提起唐朝的诗人,真是数不胜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等等。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耀眼的光芒,唐朝诗人的魅力也穿越古今,至今让我们敬仰。但偏偏有这么一个诗人,才气惊人,却屡次败在在科举考场,留下的不少优秀诗篇,但其人却长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到近代,鲁迅先生才发现了罗隐小品文的价值,毛泽东则对罗隐的诗歌喜爱不已。
为什么罗隐是唐朝最惨的落第文人,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毛泽东都赞赏他写的诗歌?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了解罗隐的生平遭遇,领略他的诗歌艺术。
罗隐何许人也
罗隐,字昭谏,今浙江富阳人。原名罗横,因多次科考不中,对科举失望至极,于是改名罗隐。他少有才气,有兼济天下之志,想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无奈一生奔赴在科举考场,徒有才名,却没有考中一次。又正逢乱世,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归隐山林。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做吴越王钱镠幕僚,此时已经55岁的罗隐才算走进官场。
但此时的唐王朝早已日薄西山,再无盛唐气象。罗隐虽得钱镠重用,心怀匡扶天下之志,但依旧改变不了唐王朝即将覆灭的命运。他只能不断哀叹“寸光飞逝”“功业未建”“厚恩未报”,在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罗隐科考的惨境
公元858年秋,抱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雄心壮志,27岁的罗隐踏上了科举求仕之路。但是事与愿违的是:罗隐首举进士不第。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过唐朝的科举制度,他在书中说:
“唐朝时虽有科举,但依靠门第入仕较进士科第易,要职仍多用世家”。
由此可见唐代政权与门阀有至深之关系,事实也证明普通的庶族士子首举进士中第的很少,一般都辗转科场多年。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之下,出生贫寒的罗隐继续坚持参加科举考试,依旧是举士不第,也许前几次的落第并没有对罗隐造成太大伤害,但从二十七岁一直失败到五十五岁。
数年的追求终归破灭,罗隐空有才名,却始终过不了科考这个关卡。
罗隐的讽喻诗
科举的惨痛经历,让罗隐把诗歌讽刺艺术发展到极致。
如《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搓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以黄河难以澄清来比喻官场、科场的浑浊与昏暗,以黄河蜿蜒九曲来比喻通向仕途的路是曲折的。颈联借两个典故讽刺了官宦们霸占爵位、唯亲是举的卑劣行径。
如《华清宫》: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 ,在看似诙谐的褒奖中,写出最为辛辣的讽刺 ,彻底揭开“道德胜尧舜 ”的大唐最圣明皇帝的最丑恶嘴脸。这同时也是对当朝昏庸皇帝的最大反讽和嘲笑。
如《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此诗语言通俗且立意新奇,同情西施,反对长久以来红颜祸水的言论,意指真正的亡国祸水就是皇帝本人 。
总之罗隐的讽喻诗:喻体形象,语言通俗,无情嘲讽 ,针对性强。
这是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敢于揭露鞭挞科场的黑暗,控诉晚唐政权的昏庸。
也许是罗隐诗歌讽刺的过于尖锐,罗隐身后遭遇千载冷落。人们能随口念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诗句,却鲜少有人知道背后的作者罗隐。一代伟人毛泽东独具慧眼,对罗隐的诗赞不绝口。
毛泽东喜爱罗隐诗歌的表现
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识中国历史文化典籍,酷爱唐诗,尤其喜爱罗隐诗。
资料记载,毛泽东故居藏书中圈画和批注过的唐人诗,数量较多的有:李白 80首 ,杜甫 69首 ,李贺 82首 ,白居易 37首,刘禹锡 17首 ,李商隐 32首 ,罗隐 91首。
令人吃惊在整个唐代诗人中 ,毛泽东圈画、批注最多的是罗隐的诗。特别是《筹笔驿》中名句“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毛泽东喜爱不已。曾在读《南史》时对梁武帝前期治国颇有作为,后期昏聩,大有感触之下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批注警醒。
综上所诉,毛泽东青睐罗隐,是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对历史上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同时作为一位诗人,毛泽东也肯定了罗隐的文学成就。晚唐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有真才实学的罗隐,求仕无门,写出民间疾苦,治国之道讽喻诗不得关注。千年之后的新中国,伟大主席毛泽东,以史为鉴,从罗隐的诗歌接受历史的教训,总结兴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更好的建设我们伟大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