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是谁_杨善洲个人简历
杨善洲同志1988年3月退休,他谢绝了组织安排他到昆明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施甸创办林场,义务植树造林。他带领林场职工艰苦奋斗22个春秋,创造了5.6万亩林海奇迹,为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绿水青山。
采访组:詹应泽 戴子红 何江华 鲁兴勇
采访时间:2021年 9月8日
采访地点:施甸自学洪家中
采访组:自学洪同志,您好!杨善洲同志1988年退休,当时山林已经承包到户,杨善洲同志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么创办林场的?
自学洪:1988年3月10日,在大亮山林场,杨善洲同志把大亮山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决定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当时,山林已承包到户,杨善洲同志深思熟虑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施甸县委、政府及周边林农的一致赞同。
在成立大会上,杨善洲同志开宗明义,道出了创办大亮山林场的目的。他说:“大亮山的林木,多年来只砍不造,毁坏严重,长期下去,就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共同家园。”从此,杨善洲同志带领着县里抽调的17名同志,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上,开始了他20多年的造林生涯。我当时作为县里抽调的林业职工之一,初次认识了杨善洲同志。
采访组:都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林场的拓荒者,请您谈谈杨善洲同志是如何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
自学洪:林场成立之初,没有钱购买办公用具,杨善洲同志就带领着我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办公桌、板凳、床铺等;晚上没有电,每人就配发一盏马灯;林场的工人没有房子住,我们就一边造林一边自己动手搭建了40间油毛毡房;没有育苗的肥料,杨善洲同志就和工人们提着箩筐,到山上捡畜粪、做底肥,无论做什么事,杨善洲同志都抢在最前面。
采访组:林场进入大面积植树造林后,杨善洲同志怎样解决苗木短缺的问题?
自学洪:大面积造林,苗木紧缺是一件难事。为解决苗木紧缺的问题,杨善洲同志经常四处奔波,购买苗木。有一次,杨善洲同志打听到龙陵有树苗,就到了龙陵,可是树苗已经卖完了。听说昌宁可能有,他又到了昌宁。树苗买好后,他又连夜赶回了施甸。这一趟来回,足足有300多公里,我们都认为杨善洲同志太累了,估计他第二天才会上山。可是,没想到,他竟然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杨福李,赶着马帮,连夜把树苗驮运上山。当他们把树苗驮到大亮山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林场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杨善洲同志,都“傻”了。杨善洲同志却轻松地对大家说:“天亮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为了多育一棵苗,多栽一棵树,杨善洲同志常常会做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有一次,他叫我戴上竹叶帽,提着塑料口袋,跟他一起到施甸县城去。那天中午,当我们来到施甸县城水果摊旁时,只见他拿出口袋,兴奋地把人们扔在地上的果核一一捡起。我连忙走上前去劝说:“老书记,你捡果核干什么,不光彩!”没想到,杨善洲同志微笑着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采访组:办法总比困难多,杨善洲同志如何鼓舞大家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自学洪:在困难面前,杨善洲同志从不泄气。在林场建设中,种下去的近3万亩华山松,被一种叫紫茎泽兰的植物侵扰,加上干旱和病虫害,死了5000多亩。杨善洲同志带领大家,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带领下,林场职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经过20多年的共同奋斗,林场人工造林5.6万亩,发展水果300多亩,茶园700多亩,保护水源316处,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建立茶叶初制所、红砖厂、热区水果实验站和木材加工厂各1个。为解决林场资金短缺的困难,杨善洲同志提出了“用短期见经济效益的茶叶等项目,养长期培育才能成才的树木”,这就是“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1989年,林场开始办起了茶叶基地。种下的茶苗,长势喜人,就在这时,茶叶基地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鼠患,老鼠把近400亩的茶苗啃死了。眼看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职工们非常气愤。杨善洲同志却安慰大家:“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面貌不能垮。”
采访组:您认为杨善洲同志为什么能留住林场大多数的职工跟他一起艰苦创业?
自学洪:杨善洲同志关心爱护每一名干部职工,总是先人后己,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1992年,林场建起了几间砖瓦房。房子建好后,大家心疼杨善洲同志,都劝他搬进新房住,可杨善洲同志不肯。他说:“你们住吧,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有个“窝”就行了!”最后,他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他一直住在油毛毡房里,一住就是9年多,他睡的床是我们一起用木桩和树条搭建的,房门是用木板钉成的,夏天热,冬天冷,碰上下雨天,被子都被淋湿了。
采访组:杨善洲同志把林场的职工当成一家人,那么林场的干部职工又是如何关心杨善洲同志的?
自学洪:1999年11月,杨善洲同志在给树木修枝时,不幸摔倒,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大家担心杨善洲同志的身体,都争着去医院陪护。杨善洲同志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林场有好多事要做,你们先回去,我一定好好医治,争取早日回去种树!”几天后,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迫不及待地问:“小自,快给我讲讲山里的情况。”我讲完林场的情况后,他拉着我的手,难过地说:“唉,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山了。”通过治疗,半年后,杨善洲同志出院了,他又回到他热爱的大亮山,只是手里比以前多了一根拐杖。
采访组:我们都知道杨善洲同志对自身要求非常严格,在生活上也非常朴素,您能给我们说说吗?
自学洪:杨善洲同志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20多年来,他先后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900多万元。按当时的规定,可以按争取资金数奖励5%,个人可得40多万元,买一幢房子不成问题。可是,杨善洲同志一分也不要。他说:“共产党员拿着工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去上面争取资金,是自己应做的事,那是国家的钱、是为老百姓解决困难的钱,我坚决不要!”二十多年来,杨善洲同志都是在林场伙食团吃饭。出差吃饭,总是自己付伙食费,从不到林场报销。有一次出差,中途在姚关街上吃午饭,我们三人共花了15元。我去付账后,杨善洲同志立即掏出5元钱给我,并让驾驶员把他那份也给我。20多年来,杨善洲同志一直坚持这么做。他常对我们说:“林场的资金本来就很紧张,吃饭的钱,应当自己掏。”
采访组:杨善洲同志临终之际,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