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朝贵是谁_萧朝贵个人简介
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年—1852年),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初期名将,军事家,被洪秀全所封五王中之为西王,称八千岁。
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中文名
萧朝贵
别名
蒋朝贵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西武宣县河马乡上吴关村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萧朝贵(约1822—1852),父蒋万兴,母盘氏,弟为太平天国懿王蒋有福。居桂平鹏隘山下古棚村。因过继萧玉胜为子,故改姓萧。有两子,长子萧有和,次子萧有福。萧有和袭爵为幼西王,在太平天国后期深得洪秀全信任,天京失陷后被清军杀死。
萧朝贵自幼随养父长大,家境贫苦,到桂平市紫荆山山区靠种菜、耕山、烧炭艰难度日。父母亲育男四人,萧朝贵排行第三,次兄为太平天国顶王萧朝富,四弟为太平天国模王萧朝兴,族弟为式王萧三发,时家境贫寒,无钱念书,不识多少字。为了谋生,少年时代的萧朝贵,就离家外出做工,还当过店伙计。不久,又随父母背井离乡,到桂平平隘山的下古棚落户,以开荒烧炭维持生计。这时,萧朝贵才20岁出头,都已备尝封建社会贫民的颠沛流离生活之苦。
参加起义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创立上帝会,派冯云山深入桂平一带传教,秘密组织革命力量。萧朝贵约在1846年加入上帝会,与好友杨秀清最早成为拜上帝会的成员。他们四处到各族人民中去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好处,积极动员各族众参加拜上帝会。二十八年(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囚于桂平县城,会众发生动摇。洪秀全返回广东营救。此时,萧朝贵与杨秀清假托天父、天兄托降,安定众心,坚持斗争。
他首先神化洪秀全,要大家共同拥戴洪秀全为太平圣主,大力发展会众,号召会员同心同德,共扶真主。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始终不渝地教育会众坚定信念,坚定斗志,对巩固组织和坚定会众信念起了极大的作用。11月19日,萧朝贵假托天兄耶稣下凡,与洪秀全有一段对话,其中有:
天兄基督谕天王云:洪秀全弟,尔认得朕么?天王曰:小弟认得。(《天父天兄圣旨》第3页)
在既成事实面前,洪秀全承认了萧朝贵代天兄传言的特殊身份。从1848年10月至1852年5月的三年半时间,天兄下凡传盲有120多次,其中涉及金田起义前后的许多重要史事。稍后,洪秀全同萧朝贵有一次对话:
“天王曰:天兄,太平时军师是谁乎?
天兄曰: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也!洪秀全胞弟,日头是尔,月亮是尔妻子。冯云山有三个星出身,杨秀清亦有三个星,萧朝贵有二个星。杨秀清、萧朝贵他二人是双凤朝阳也!”(《天父天兄圣旨》第5页)
萧朝贵虽然比冯云山少一个星,但已取得同是军师的地位。在冯云山入狱未归时,萧朝贵与杨秀清二人成为扶持洪秀全创业的“双凤”。其实,在拜上帝会会众的心目中,萧朝贵早已成为一位有号召力的“救世主”了。拜上帝会以秘密宗教结社开始,逐渐演变成政治性的反清组织,最后又成为武装抗清的思想、政治支柱。萧朝贵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萧朝贵发动烧炭工人捐集了几百串钱,疏通官府营救冯云山出狱,并积极参与组织和策划金田起义。金田起义前夕,为壮大团营组织,萧朝贵回武宣家乡招齐会众,动员同族兄弟参加起义。他断然自毁庐舍,破釜沉舟,表示义无反顾的决心。在萧朝贵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变卖家产,奔赴金田,踊跃参加团营。他坐镇平在山总指挥部,对各地发生的每一项重大事件,他都以天兄下凡的名义,作出指令或决策。他以极大的魄力组织会众,发展力量。他和杨秀清统一部署,精心筹划,准备武装起义,起到了发号施令、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一位极其机智、极有头脑、稳重有谋略的起义发动者和领导者的风范和魅力。
天京突围三十年后,萧朝贵的族弟加入黑旗军,成了抗日大将
金田烽火
道光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起义准备已趋成熟。1851年1月11日,两万多名汉、壮、瑶等各族“拜上帝会”会众齐聚金田,在古营盘誓师树起义旗,正号太平天国,史称金田起义。金田起义打响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军占据大湟江口,击败清钦差大臣李星沅和提督向荣所率的清军。
太平军前期战略地图
3月10日,太平军由江口突围入紫荆山。3月12日,太平军越山到达武宣东乡、三里。萧朝贵在协助洪秀全动员、鼓舞和指挥太平军英勇杀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天王,诏封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其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两人,肩负着军事指挥的重任。
艰苦转战
5月,萧朝贵等保护天王洪秀全进入象州,移营于中平圩。7月,太平军撤离武宣、象州,折回紫荆山、金田。清军集中三万兵力,分南北两路夹击太平军,太平军被包围在金田、莫村的狭小地区内,大举围剿,形势严峻,部分将士惧怕困难,悲观情绪严重。7月13日,萧朝贵在新圩莫村配合杨秀清假托天兄传言,告诫将士“要同心同意,同打江山”,“尽忠报国”,为公莫为私,忠于革命,鼓舞士气,反对叛逃,使革命形势化险为夷。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身先士卒,使将士们倍受鼓舞,坚定了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
9月11日,太平军从新圩突围到平南县的思旺圩出奇兵突袭官村,广西提督向荣绕道入平南的官村,扎营数十座,企图拦截太平军的去路。萧朝贵率领的前军和冯云山率领的后军密切配合,乘向荣立足未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然袭击;向荣几乎全军覆没,将领毙命一二十人,大批粮草军械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平南官村大捷,为太平军胜利进军扫清道路。萧朝贵统帅陆路大军,轻装疾进,抢关夺卡,发挥着先锋作用。9月20日,太平军挺进藤县大黎山区,25日,萧朝贵指挥罗大纲率领前锋,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攻克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城),进驻永安州,部队进行了休整,健全了官制,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受封为王
1851年10月25日,洪秀全下诏褒奖分封,分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和陛赏官爵800余人。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八千岁。他甚得洪秀全器重,并将其妹洪宣娇嫁与他为妻。在这里,太平军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名义在进军途中,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檄》《奉天讨胡檄》《救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檄文[7],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大家“同心勠力,扫荡胡尘”,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社会。其影响巨大,既分化孤立了敌人,又动员了三江两湖的天地会及广大贫苦农民加入太平军,使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突围北上
1852年(清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萧朝贵督率太平军几千人担负着反击清军追袭的重任。4月7日,清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大军尾随追来,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奉命反击。4月8日,乌兰泰率清军来犯,太平军居高临下,发动凌厉攻势,歼灭清军四五千人。清将长瑞等四总兵毙命。乌兰泰坠崖受伤,仅以身免,清军在广西主力基本被打垮。太平军乘胜北上,一路势如破竹。1852年夏,太平军从桂北全州进入湖南期间,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联名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重要檄文,猛烈抨击清朝的倒行逆施,列举了官僚地主剥民脂民膏的罪状;宣告了清朝“妖运告终”,“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潮来临;号召广大人民大力支援革命,共同反清,“同享太平之乐”。这几篇檄文,旗帜鲜明,气势磅礴,对团结人民、孤立敌人、推动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太平军作战图
壮烈牺牲
1852年,太平军陷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萧朝贵统帅前军进入湖南后,“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醴陵、江华、郴州、永明、永兴、茶陵,直抵长沙城下。8月,萧朝贵率部诱敌作战,强攻湖南长沙,连破清军营盘多座;乘胜挺进七、八里,杀死总兵福诚以下清将数十人,清兵2000余人,缴获弹药4000余担,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萧朝贵指挥天兵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亲临前线,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胸部,回营后伤势太重,虽经多方医救,仍未能治愈,逝世,年仅32岁。
《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
军事才能
英勇善战
在军旅战阵方面,萧朝贵英勇善战,史不绝书。太平天国文献《醒世文》写道:“天排西王真忠勇,冲锋破敌武略精。”
李秀成把萧朝贵的军事才干概括为八个字:“勇敢刚强,冲锋第一”。
不少文人墨客,谈论萧朝贵在军事上的表现和建树时,也多怀着敬畏兼备的心情,说他为人“极骁勇”;“勇悍善斗”;每次临敌,“遇战当先”;常“亲身迎斗,往来如飞”。
在当时的军事对峙双方,不管是己方太平军,还是敌方阵营,都评价萧朝贵是一个孔武有力,不避枪林弹雨,勇于冲锋陷阵,攻必克、战必胜的农民军事家。
萧朝贵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他经历过的战斗,却是十分频繁、激烈的。
蔡村江之役
一八五一年一月一日发生的桂平县大宣圩蔡村江之役,是太平军和清朝正规军的首场大战。清军代理贵州清远镇总兵周凤岐,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等率兵千余人,分路进犯金田,阴谋一举
摧毁拜上帝会团营的基地,破坏太平军誓师起义。当时,平南思旺圩“迎主之战”甫告结束,洪秀全、冯云山进驻金田,席尤未暖。从四面八方赶来团营的群众正在整编。如何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打退他们的猖狂进攻,以保证誓师起义的顺利进行,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必须迅速解决的问题。萧朝贵协同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组织并领导了这场反击战。他们采用兵分三路,包抄合击的战术,由杨秀清率一军驻蔡村江北岸的王谟、烟村,牵制从大宣圩西犯之敌;以萧朝贵率一军埋伏于金田东南侧的盘古岭一线,监视由南渌、武靖进援的敌人。洪秀全、冯云山亲率一军驻金田,居中策应南北两翼。
当伊克坦布督率敌军主力窜越蔡村江、深入鸡母岭时,金田一声号炮,三路人马同时奋起,围困敌人于蔡村、金田之间的望鳌岭,激战终日,清军大败。伊克坦布策马夺路逃走。萧朝贵率军奋勇穷追,阵斩伊克坦布,毙伤敌军官兵数百人于蔡村江。然后,回师灯盏桥,大败周凤岐部,黔军“七营相率宵遁”。蔡村江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团营群众,大杀了敌人威风,迎来了十日后的金田誓师大起义。
官村大捷
金田誓师起义之后,萧朝贵在进军大湟江口、西出武宣的战斗中,都率军当前敌。一八五一年三月太平军再入东乡,建立全军五将制,萧朝贵以功封前军主将。九月中旬,太平军从桂平大宣圩东出平南,夺取思旺,大败清军主力向荣部于官村的著名战役,就是萧朝贵和冯云山亲自组织、指挥的。
太平军向思旺挺进时,清军分两路尾追。先是,乌兰泰部万余人抢占思旺圩东南之莫村,卡住鹏化山口至官村一线,切断太平军北上通道。向荣率所部自平南县城北犯,东西连营数十座,控制官村南路。清军两大主力相去不足十华里,对思旺形成夹击势态。
萧朝贵、冯云山当机立断,调出精锐战士千余人,分作两队:主力由思旺东出,凭借密林遮掩,以快速行军,穿插于两路敌人营垒之间,趁向荣军阵脚未稳,直逼官村。另以偏师佯攻莫村,牵制乌兰泰军,策应主力作战。向荣军被突然袭击,战启仓卒,阵势全乱,且天雨淋漓,火药尽湿,枪炮不能施放。
太平军发挥刀矛优势,左右冲杀。清军夺路狂奔,锅帐、器械全部丢弃,全线崩溃。萧朝贵亲率大队猛追,一去三十里,直至平南城北之乌江边始行收队,大胜而回。复利用黑夜出动千人劲旅,手持刀矛,赤膊赴敌,直攻莫村乌兰泰大营。
萧朝贵、冯云山预传号令:“冲入妖营,凡触及穿衣衫者,杀无赦”。由是乌军被歼者亦数百人。综观官村之役,太平军一日两战,全歼向荣军,击溃乌兰泰部,夺获军资饷械甚丰,取得了金田起义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向荣官村败后,“几不能军”,“丧师失律,未有甚于此役者”。他哀叫:“生长兵间数十年,未尝见此贼;自办此贼,大小亦数十战,未尝有此败”。从此,清军将帅矛盾重重,太平军士气大振。萧朝贵、冯云山临危不惧,英勇果断,敢于攻坚,迅速取胜的军事才能,实在是非同凡响的。
政治才干
把握机会
金田起义前夕,拜上帝会和当时活跃于浔州府属各地的天地会势力的联合或斗争,是关系甚大的重要事件。主其事者就是萧朝贵。太平天国文献《天情道理书》,对此事做了专门的记载:
“金田起义之始,天父欲试我们弟妹心肠,默使粮草暂时短少。东王、西王诰谕众弟妹概行食粥,以示节省。时有大头妖在江口,全无一点真心,借名敬拜上帝,于沿江一带地方滋拢虐害,肆行无忌,只图目下快心,不顾后来永福。我们兄弟间有不知天父权能凭据者,因一时困苦,遂易其操,欲改其初志,同流合污,跟随大头妖,利其货财,贪一时之衣食,几为所诱。蒙天兄下凡,唤醒弟妹,指出大头妖乃是贼匪,实非真心敬拜上帝之人,我们若随其徒,必致中其计,受其惑,遭其荼毒,入其网罗,那时悔之将何及乎!于是众兄弟聆天兄圣旨,憬然醒,恍然悟,因之不敢前往。未几而大头妖果然叛逆,我们兄弟幸己释迷返悟,未受其害,且旋将妖党概行剿灭。”
这是一场坚持革命原则,争取革命群众的斗争。萧朝贵面对张钊一伙“妖人”的猖狂破坏,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伪托天兄下凡,一针见血地揭露张钊等阴谋破坏的险恶居心,撕去他们“敬拜上帝”的伪装,还其“乃是盗匪”的本来面目。同时苦口婆心地教育会众,坚持革命情操,勿改革命初志。终于斗倒了奸险的敌人,保证了团营大业的顺利进行。由此看到了萧朝贵明辨是非、识别真伪、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政治才干。
知人善任
在处理太平军和天地会的关系问题时,萧朝贵既坚决打击叛变投敌、为虎作伥的张钊、田芳一伙,同时又真心团结“皈依真道”、效忠革命的罗大纲、苏三娘等人。在起义进军中,萧朝贵身为“前军主将”,而罗大纲却“屡为先锋”。由于肖朝贵的充分信赖,紧密配合,罗大纲得以发挥其敢攻坚、善速战的军事特长,一路斩关夺卡,化险为夷,为全军杀出胜利前进的道路,卓著战功。所谓萧朝贵“勇悍善战”,其中应该包括他知人善任,团结部众,豁达大度的政治胆识与风格。
在太平军中,萧朝贵于1851年3月驻军武宣东乡时,即以战功受封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第二年12月,他在永安受封为西王、八千岁。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而居第三位。在拜上帝会内,他是皇上帝的“贵婿娇客”,又享有全军公认的“天兄代言人”的崇高地位,其宗教权威仅次于杨秀清而居于洪秀全之上。但是萧朝贵并没有凭借这种崇高的地位,滥用手中的权力,去欺凌革命战友,树立自己的威望,达到个人的目的。而是把它用作教育与激励会众,揭露并打击敌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武器。
心胸狭隘
萧朝贵是文盲,对读书人很是看不起,他将洪秀全军的时候,曾故意说萧朝贵“无用”、“识不得多文墨”,逼洪秀全说“天下万国都靠他们(杨萧)二人”;在处罚一个叫做陈来的人时,他指桑骂槐,说“尔读的诗书多,明白过朝贵”,迫使冯云山等“读书人”不得不操起大棍对陈来“乱打”,以明心迹。
在他主政期间,上帝会中有文化的骨干,日子都不算好过:冯云山退居二线,韦昌辉低调做人,金田起义时期独当一面、十分活跃的石达开,在《天兄圣旨》里只露了两面,唯一一次开口说话,还是和“天兄”顶嘴。
与他相比,同样是文盲、同样搞下凡附体的杨秀清,却表现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不仅收留许多有文化的人士,更假借天父下凡,要求洪秀全不得焚书,并尊重历史典籍和古代英贤,两相对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