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王是谁_献王的个人简介
[汉][公元171年-130年,西汉河间献王]
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
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
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
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
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藏书最多。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人物关系:
烈祖:
刘清 魏国大夫
天祖:
刘荣 丰公
高祖:
刘煓 (前271~前197) 太上皇帝刘太公
曾祖: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汉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爷爷:
汉文帝刘恒 (前203~前157) 西汉第五位皇帝
奶奶:
汉文帝窦皇后窦猗房 (?~前135) 窦太后
叔祖父:
汉惠帝刘盈 (前211~前188) 西汉第二位皇帝
刘肥 (前221~前189)
鲁元公主 (?~前187) 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独女儿
刘建 (?~前181) 燕灵王
刘友 (?~前181)
刘如意 (?~194)
刘长 (前198~前174)
刘恢 (?~前181)
父亲:
汉景帝刘启 (前188~前141) 西汉第六位皇帝
兄弟:
汉武帝刘彻 (前156~前87) 西汉第七位皇帝
侄子:
汉昭帝刘弗陵 (前94~前74) 汉朝皇帝
刘旦 (?~前80)
刘据 (前128~前91) 戾太子
侄孙:
刘进 (前113~前91)
刘胥 (?~前54)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
刘髆 (?~前88) 昌邑哀王
侄孙:
刘贺 (前92~前59) 西汉第九位皇帝、西汉废帝、海昏侯
刘闳 (?~前110)
侄女:
阳石公主 (?~前91)
诸邑公主 (?~前91)
刘胜 (前165~前113) 西汉中山靖王
侄子:
刘屈氂 (?~前90)
刘荣 废皇太子 临江王
刘越 (?~前135) 子广川惠王
刘彭祖 (?~92) 赵敬肃王
刘余 (?~前128)
刘舜 (前152~前113) 常山宪王
刘非 (前168~前128) 江都易王
侄子:
刘建 (?~前121)
侄孙:
刘细君 (?~前101) 第一位和亲公主
刘发 (?~前129) 长沙定王
侄子:
刘买 西汉舂陵侯
侄孙:
刘外
刘熊渠
刘端 (前165~前107)
刘阏于 (前170~前152) 临江王
刘寄 (?~前120) 胶东康王
刘乘 (前153~前135)
姊妹:
平阳公主 美人心计,汉武大帝
丈夫:
卫青 (?~前106) 十七史百将传
隆虑公主
南宫公主
母亲:
栗姬
叔伯:
刘武 (?~前144) 西汉梁国诸侯王 梁孝王
堂兄弟:
刘买 (?~前137) 西汉梁王
刘揖 (?~前169)
刘参 (?~前162)
姑妈:
汉馆陶公主刘嫖 (前189~前116) ,窦漪房女儿,长公主
姑父:
陈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