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头是什么官_古代官职的介绍
凡阅读有关宋代书籍的朋友大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宋代的官阶官职名称十分拗口难懂,一句话:复杂而不得要领。现在樵人就和大家聊一下,《水浒》里的这些太尉、殿帅、提辖、都头等等,都是些什么官,又具体负责什干什么?
其实,想一句话两句话说清宋朝的官阶制度基本不可能。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以前、之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我们就以水浒所在的大约背景时期来讨论。宋神宗元丰以前,官制名义上与唐代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实行以中央集权为轴心的中枢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权职,将宰相之权 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互不统摄。相权严重削弱,而皇权则强。
宋代行三省六部制,表面上清晰明确,但在实际中又变化万千。而且名称又设计的极为晦涩。咱们先从大往小说起。
上图_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宰相
宋代并无宰相职衔,但实有宰相职,其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会同中书、门下两个部门一齐处理事务。其副职名为“参知政事”,取此名实则为一谬误。参知政事本为唐代官名。是唐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他人为之副而难择其合适名称授予,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 陶谷答:"唐有参知政事",遂得此名。其实品秩被上下颠倒。
宋代中枢官制最独特的是官称和实职的分离,目的是分割各级长官事权以便加以限制。这样一来,官只是空名,所谓官阶而已,只是说明可以对标享受俸禄和待遇。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这种称为"寄禄官",有名无实,不承担职责,甚至不到岗坐班。使朝廷内大批官员无所事事。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却都不管本部的职事。故各部门虽有正官,却不治本司政事,职责承担十亡二三。正官如此,更不用说仆射、尚书、丞、侍郎、等辅员居其官不知其职者,更是十常八九。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旧官员,为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而为之;二是部分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寄禄官"和"差遣官"两个头衔,"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太师
蔡京贵为太师,一直是以当朝第一权臣而存在。太师一衔初始于殷商,后周武王朝,又成为荣衔。而蔡京权倾朝野,实因其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副宰相)达十七年之久。(期间没有正职宰相)这就是说蔡京的太师是寄禄官,副宰相是差遣官,又没有正职宰相,所以大权独揽权势熏天。
太尉
此职衔始于前秦,治军领兵之权重要职。隋唐间太尉位列于太保之下,至北宋代,徽宗重定武官制度,也就是《水浒》故事发生时期,太尉成为武官官阶之首,而且是"职事官",手里的权力那可是实实在在,也便造就了一手遮天的高太尉高俅。
提辖
这是个在《水浒》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职务。其意为“管领”,宋朝的官阶为正一品至从九品,而提辖官的官阶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应算是宋代的低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连长。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放在今天也就相当于“少尉排长” 至多或是“二级警司”。
宋代州郡一般都设“提辖”一职,专门统辖军队,辑捕训阅等务。《宋史·职官志七》(此书简直就是天书一部)中有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鲁智深即为提辖,依他自言,“做得‘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又是何官?
廉访使
正是自宋设此官职,称为“廉访使者”,诸路各一员,无事每年一入奏,有边警则及时上报。见《宋史·职官七》。除警报外还对各州府官员负有监察举报职权,原来主管监察一类事务。
都头
梁山好汉之中,曾为“都头”者数人:武松、雷横、朱仝等。此为何官?都头原为正规军队编制职务,隋唐就已有,《资治通鉴》254卷中云:“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宋代各县无正规军,即以乡间土兵捕快、衙役为弹压地方之武装,故也算一都之兵,其头领便名都头,人数从数十到数百不等,全视州县规模而定,所以都头,也就是县武警部队首长。
押司
宋将官职分为“官”和“吏”两大类。押司即属于“吏”,通常是地方招募而来,属于编外雇佣人员,没有朝廷的特殊恩典不可能为官。主要是处理文案公务、税赋或狱讼之类工作。一般县、州、路各级府衙中均有押司。
都头、押司、讼师皆属“胥吏”,无官方编制但又在体制内工作,担当一定基层职能。
宋江们身为胥吏,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没有提拔为“官”的可能,长期下来难免不生怨懑之心。宋代虽然严格奉行了科举制度,向普通百姓打开了“做官”的大门,但亦矫枉过正,非科举而得官者极少,不管你才能再高,贡献再大,仍遭到科举为仕者们的轻视乃至排挤。强如名将狄青,因边功而得授枢密副使,终因长期被科举为官的文官司集团轻视排挤,忧愤而亡。岳飞功劳煊赫今古,卓越于有宋一代,但至死亦仅为枢密副使,可见宋代对武将防范之严。
不过,宋代官场这种特色其实还有不少,除了一直就有武将不得为枢密使的不成文规定外,还有南方人不得任宰相的默定成规。
虞候
类似于军中参谋。如陆虞候陆谦。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虞候—职,地位较低,约属于节级一类。
承局
宋代的低级军职,属殿前司。《宋史·职官志六》:“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殿前司。”《水浒传》第七回:“两个承局催得 林冲 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
都监
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大约就是军区司令员。
中书
中书令的省称。汉始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譬如大名府的梁中书。梁世杰之所以不称梁知府而称梁中书,说明他曾在东京做过中书侍郎,至少是中书舍人,而后带寄禄官中书衔差遣到大名府做一府之长。
经略相公
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是水浒名人,但这个经略相公究竟是何官?“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 北宋的“经略”是设在全国各路(约等于现在的省)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经略安抚使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权利却小了很多(没有财司权法权)算是“删减版”的节度使。
可以看得出,宋代的官吏体制带有先天不足,机构和岗位设置的目的不是高效处理政务,而是防止皇帝大权旁落。中央集权和各部府衙门间是以一种博弈的关系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