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_一文解答
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在总结会议上说:“淮海战役的成功,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众所周知,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陈毅和邓小平,但是为何毛主席却说淮海战役的首功是粟裕?下面青城将为大家详细解析,粟裕为何是淮海战役第一功。
粟裕的战略构思
1947年1月,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先后发动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共计歼灭国军党7个军,其中在1947年5月在山东临沂市孟良崮打响的“孟良崮战役”尤为经典。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一战歼灭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极大的打击了国民党军在齐鲁大地上的士气。
通过1947年接连取得的胜利,粟裕已经实现了华东战区战场态势的转换,从战略防御已经转向战略进攻。同时,华东野战军已经将战线推向了皖苏地区,随即粟裕率领部队向豫皖苏地区挺进。
1948年1月,粟裕根据当前战场态势和敌人防御策略,他敏锐的发现了逐步改变中原战场战局的机会,这个机会将有助于我军实现进攻战略,从而实现夺取全国胜利。随着对此战略构想的不断推演,不断完善,粟裕鼓足勇气向中央军委汇报了整个战略构想。
在粟裕的战略构想中,应该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在中原黄淮(黄河、淮河)地区对敌人重兵集团进行全面进攻,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粟裕认为徐州地区应是下一步我军南进的重点。
战略执行
1948年3月,中央军委曾经电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接到命令后的粟裕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向中央军委指出, 不应该分散我军主力,而是在中原地区对敌人有生力量进行歼灭。
1948年4月,毛主席在河北省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发展战略进攻问题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渡江南进的设想,决定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6月被任命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1948年6、7月间,粟裕率领部队发动了豫东战役,通过两个阶段的激烈战斗,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豫东战役的大胜,证明了粟裕提出的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南下的战略上,粟裕提出“我军应出兵苏北和苏中进行作战,为我军后续渡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粟裕还指出“我军与敌人在长江以北决战要比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粟裕还特别强调在长江以北与敌决战,当选择在徐州和蚌埠地区对我军最为有利。
1948年8月,粟裕向中央军委再次发电,提出建议:“两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
随着济南战役进展十分顺利,粟裕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次日,中央军委发出两个电报:一说“济南战役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一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同日,中原局也发电支持粟裕的建议,并在电报中表示全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央军委在得到中原局的确认信息后,随即便向刘伯承和陈毅等将领进行征询,随着两元将领的一致同意,中央军委批注了粟裕的建议。
10月11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在作战方针中,将淮海战役分为了3个阶段。随后,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的《作战方针》,作出了决定,命令“陈毅和邓毅为淮海战役的总指挥”
随着济南战役的落幕,国民党军也在调整部署,命令白崇禧在平汉路发动攻势,徐州刘峙所部在陇海路东西两侧,加强防御,确保徐州的安危。同时,国民党军还动员了29个军70个师共计80余万人在徐州和蚌地区与南下的解放军决一死战。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了淮海战役。此时,中央军委已经决定扩大战役规模,更改战略目标,此战我军要全歼淮河以北全部敌军。同时,中央军委还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前委,统一指挥淮河战役。
整个淮河战役,共计历时65天,解放军共计在淮河战役中歼灭黄百韬、孙元良、黄维等5个兵团22个军,共计55万余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还俘虏了杜聿明和黄维等国民党高级将领。而在整个淮河战役中,解放军共计伤亡13万余人,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战役过后,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上,谈到了淮海战役,他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能够获得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对粟裕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表现的最好褒奖。粟裕在整个淮河战役中,将其战场谋略和战场指挥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