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是不是逃兵_方伯谦真的临阵脱逃吗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在这场战争中,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因为畏惧敌人临阵脱逃,最终遭到了朝廷的斩首。不过,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方伯谦并非是逃走,济远号撤退实在是事出有因。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呢?方伯谦到底有没有丢下同伴独自逃生呢?
方伯谦于1854年出生在福建。15岁时,方伯谦考取了福建船政学堂,开始学习海战。1877年,方伯谦被选为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前往英国皇家舰队学习了3年。在回国之后,方伯谦深得李鸿章赏识,先后担任了镇北舰和威远练习舰的舰长,后来又被任命为主力舰济远舰管带。1891年,方伯谦和邓世昌一起被朝廷封为“捷勇巴图鲁”。
总之,在甲午海战爆发前,方伯谦可谓是官运亨通,一直被朝廷视为国之栋梁。不过,太过顺利的人生让方伯谦开始安于享乐,而过度的享受则慢慢磨平了他的锐气。
方伯谦饱受人诟病的总共有两场战役。
第一场战役,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和“广乙”完成了运送清军去朝鲜牙山登陆的任务,开始从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上,两艘中国军舰遇上了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艘军舰。
双方遭遇之后,日本舰队迅速向中国军舰发起进攻。在一番炮战后,“广乙”不幸重伤,船身出现严重倾斜,最终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而“济远”眼见形势不妙,则是全速向西撤退。在日本战舰的追击下,“济远”不得不悬挂起白旗表示投降。但日军根本不理会白旗,反而继续发起追击。无奈之下,“济远”只得又挂上日本海军旗。
此时,恰好清政府第二波运送军械的船舰“操江”赶到。日军迅速转移目标,对“操江”进行了拦截。而“济远”则趁此机会迅速撤退,并在撤退时向“吉野”发射了尾炮。
事后,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在航海日志中记录说:“广乙”在一开始便独自离去,“济远”则是迅速向日军发起反击,最终重创了“吉野”并逼退对方悬挂龙旗而逃。
这份日志在上报朝廷后,很快又被《申报》发表,方伯谦瞬间被塑造成了一个扭转战局的民族英雄。
不过,在“广乙”搁浅船员和“操江”船员将真实情况上报后。李鸿章和丁汝昌等少数人才了解到了战事的经过。由于当时洋务派在朝中饱受打击,再加上阵前撤将于战不利。最终李、丁二人并没有深究丰岛海战中的真实情况。
而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吉野”毫发无伤地出现,才算是彻底戳穿了方伯谦的谎言。只不过已经是为时已晚。
第二场战役就是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方伯谦所在的“济远”和“广甲”互为姊妹舰,编在了一个小队中。海战开始后,日本联合舰队首先向老旧的“扬威”和“超勇”发起了攻击。而北洋所有主力船舰则遭到牵扯,无力对“扬威”、“超勇”进行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济远”在战斗开始后迟迟没能就位,也是北洋舰队无法救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久后,“扬威”、“超勇”被击沉,“致远”、“经远”开始遭到围攻。在“致远”被击沉后,方伯谦眼见形势不妙,立即下令逃离战场。而与他同小队的“广甲”在见到“济远”撤退后,也跟着逃离了战场。
此时的北洋舰队损失了六艘战舰,战斗力大大减弱。最终在历经五小时的激战后,北洋舰队遭到了惨败。这一次战争的失败,也造成了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撤离之后,方伯谦曾解释说,“济远”上的所有军舰和火炮都已经损坏,实在是在无力退敌的情况下才选择撤退。但在丁汝昌派人对“济远”进行检查后,却发现“济远”上的火炮并非是因为外部遭到攻击而损毁,反而是被炮锤自行砸坏的。
在先后经过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和丁汝昌终于忍无可忍。他们以方伯谦把队伍牵乱,临阵脱逃为理由,对方伯谦处以了极刑。
在此后为方伯谦翻案的《冤海述闻》一书中,则是通过修改“济远”回港时间,来证明方伯谦并没有提前下令撤退。
然而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仅凭一面之词就想洗脱临阵脱逃之人的罪名,显然是不太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