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大君是怎么登基的_晋城大君的登基方式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国王死后,由他的一个王子继承,成为下一届君主。然 而,也有例外。在他的一生中,国王将王位传给王位继承人,或者反叛者将国王赶下王位,自己成为国王。无论新国王如何成为国王,他都必须举行盛大的仪式才能登上王位。然而,他登基的仪式不同于现在的总统就职仪式。与庆祝的气氛相比,它更加沉闷和庄严。新国王即位后,他以"孝"来纪念他的前任国王,并通过获得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承认来巩固他的地位。
一、王位继承方式
在朝鲜时代,主要有两种方式可以登上王位:让位、继承。
(1)"让位":
原本是儒家思想中继承皇位的理想方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圣贤和帝尧、舜、禹。尧没有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孝子舜。舜帝也是如此,他把皇位让给了积极治理黄河的大禹。禅让制已经成为后代的榜样,并被广泛传播。
但事实上,很少有国王把王位传给其他人。朝鲜时期,有定宗、太宗、世宗、世宗和宗瑞等人真正接受了别人的退位。从世宗的例子可以看出,退位仪式是世宗和大臣们要求了几天,君王被迫无奈答应的。因为先王还活着,继承先王遗愿以及脱下丧服,穿上吉服的程序就省了。但是其余的程序和继承人是一样的。通过反正登上王位的情况和让位差不多。只是承认新国王登基的不是国王,而是大妃(第一个国王的妃子),而且仪式是在紧张的气氛中仓促举行的。1506年9月2日,朴元宗、成希颜等人率先发起总攻为中宗反正。在镇压了燕山君和他的亲信、大臣、侍卫之后,这支部队朝王室最高长辈成宗的正妃贞显王后尹氏而去,他们告诉大妃,反正是合理的,请大妃立晋城大君为新王。但是,大妃主拒绝让他做国王,说应该让世子即位。然而,经过讨论,反正集团的大臣们一起去晋城大君府上,把他请到了王宫大殿。事实上,晋城大君是大妃的儿子,大妃只是假装拒绝。大君入宫后不久,燕山军被迫交出玉玺。未时,文武官员被召集到皇宫举行登基仪式。此时,大妃发出敕令,宣布燕山君被废,任命晋城大君为王,之后,身着龙袍、头戴王冠的晋城大君来到勤政殿前进行登基大典。 仪式结束后,新王接受庆祝,大赦天下的仪式与让位相同。
从这我们可以知晓,新王的即位仪式是从接过玉玺后开始的。为了确保反正的任何合法性,必须尽快举行即位仪式。 1623年3月13日朝鲜仁祖反正即位仪式比中宗时候更加紧迫。 绫阳君(仁祖)和金自点、李贵反正成功不久,便将仁穆大妃(此前被光海君囚禁)接到了正殿。为了让反正具有合法性,必须由大妃出面主持登基大典。然而,大妃置之不理, 因此,反正带头人绫阳君亲自带领光海君来庆云宫跪求大妃同意。 他们也请求大妃的原谅,但大妃不轻易承诺他们。不久,大妃命令大臣们带玉玺前来。 此时,李贵反对她这样干,说大妃应该在正殿把玉玺交给绫阳君。可是,大妃没有听劝告,还是命令把玉玺带来,拿到自各儿手里。 双方的心理战继续有些日子。天渐渐黑了,绫阳君还跪在正殿之前,可是大妃在殿里什么也没说。 夜深了,绫阳君回到家后对大妃道歉。 反正集团极力挽留他,大妃召见了绫阳君。 进入殿内的反正集团都催促大妃立即将玉玺交给绫阳君,主张只有新王早接受玉玺,即位才能安定民心。 但是,大妃反驳说第二天在西厅进行合理的仪式时可以将玉玺交给绫阳君。 她认为授予玉玺是及其庄严的事,半夜这么忙不迭渡使不得。 但是,她最终还是受反正集团逼迫,把玉玺交给了绫阳君。绫阳君接过玉玺后,向大妃行礼,在大殿简单地举行即位典礼。 第二天天亮就宣布废除剩下的仪式,即在大妃的诏书上废除光海君,让绫阳君成为新王,之后,新王向大妃表示祝贺,接受群臣的巡礼、大赦天下等仪轨。如上所述,国王的即位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可以看出即位仪式的情况有共同之处。即非现代式庆典。在前面提到的世宗让位情形中,世子说不能服从国王的命令,争论了好几天,结果还是服从了国王的命令。当通过反正获得王位时必须关注与政治相关的社会舆论,为了让新王即位成为既定事实只能仓促的举办即位典礼。
(2)嗣位
另外,作为一般的继承方式——嗣位,因为是在先王的葬礼中进行的,所以绝对不能大肆操办。即位式结束后,要再穿丧服,再次为先王守丧3年。新王的首要任务是担任丧主,以此从王族和百姓口中得到好的评价。 死后5个月王陵完工,那时新王需要认真的负责陵墓的布局和建造,并且在国丧期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守丧结束后,要将先王灵牌放置在庙堂中。为了歌颂先王的功绩,必须给先王上尊和庙号。 朝鲜《太宗实录》记载:开头写着"太祖康献至仁启运圣文神武大王姓李,讳旦,字君晋"这里的"太祖"庙号,"康献"是谥号,"至仁启运圣文神武"是尊号,大王是职位。 庙号是宗庙的称号,一般以"祖"或"宗"称赞先王的功德。 尊号是国内称颂国王功绩的誉称,一共八个字。 中国皇帝有时也对朝鲜王授予尊号,例如,太祖的"康献"是明朝皇帝授予的,这样,对朝鲜太祖的尊号共有10个字。一般在3年的丧期间为先王封上尊号和庙号。
但是,如果新王和先王不是亲子关系,新王的生父会怎样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年的葬礼结束后,新王先将生父封为王,然后采取一些措施供奉宗庙。新国王将生父追封为国王。并且 打着尽孝道的旗帜强行执行,特别是将生父供奉宗庙,使现任君主、先王和现任君主的生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引起了争论。最初在宗庙供奉先王时,常常为了确立新王的正统性而称先王为父亲。 生父不是国王的第一个例子是成宗。 世祖的长子懿敬世子英年早逝,之后弟弟海阳大君成为世子,世祖去世后成为睿宗。 睿宗在位仅仅一年就薨逝了,成宗向懿敬世子的次子乙山君传递了王位。成宗的继承人尊称睿宗为父亲。这是为了确保血统而采取的措施。 可是到了19岁,成宗派使节要求在明朝追封亲生父亲为懿敬王, 当时,大部分的廷臣都反对成宗,说必须以睿宗为父亲,不能再事奉懿敬王。 但是,成宗还是给父亲封上德宗的庙号,叫伯父,供奉宗庙中。 称叔父为父亲,称生父为伯父,改变礼仪规范,两人都供奉在宗庙。 这说明宗庙的象征性非常高。 成宗这一措施,为后来的仁祖追封自己的生父为元宗,供奉宗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成宗和仁祖的这种行为表明,只要提高生父的身份,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权势,得到明宗主国的认可。 举行即位仪式,规定了国王的牢固地位,但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取得国际社会认可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通知邻国朝鲜王即位的事实,这样的对象国一般在日本和琉球等国家,派遣使节通知他们新王即位的消息,巩固两国之间的友谊。 同样,当这些国家有新王登基时,他们也会派人去通知别国。二是通知明,清宗主国。 这与通知邻国不同,通知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得到中国的同意。朝鲜建国后,将朝鲜和明朝的外交关系定为事大关系,要求行为也一致。 事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诸侯接受天子的任命。 原则上诸侯入朝经过中央政府正式的册封礼,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朝鲜时代,国王一次也没有访问过中国,所以天子派遣使节向国王下达了任命书——圣旨。朝鲜和中国之间只是维持着形式上的册封和朝贡的关系,中国没有对朝鲜进行任何干扰。 因此,朝鲜的君主们也会遵从朝鲜内部的决定,即位后立即派遣使节通知中国,但必须采取接受谢命的形式。 没有明清天子的敕书,朝鲜新君也能顺利即位。但只要时间过长,国王的政治权威就会受到损害。1395年李成桂派遣使节求封赐。可是,明太祖说表文的内容大不敬,之后监禁了使节,并且传命抓捕了文章作者郑道传。在从此往后三年五载之间,朝鲜国与明朝的外交关系一直很冷。 郑道传以抗议明朝的态度企图征伐辽东,两国关系更加僵化。 明朝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当时两国在争夺女真族的主导权。 明朝在辽东扩张领土的时候,想同步入侵当地的女真族部族,可是,当时女真族部族更友好于朝鲜。 因此,明朝以郑道传事件为接口进逼北朝鲜,但当时李成桂坚强的意志打消了明廷的决心。明与朝鲜纠纷问题直到太宗即位后才解决。 当时,朝鲜并没有屈服于明朝,而是突然袭击明朝,为了避免和朝鲜的战争,明朝廷坦率地给予了谅解。 1398年在第一次王子之乱中登上王位的定宗即位之时,明太祖驾崩,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文即位。他为了巩固皇权,遵从宰相方孝孺的提议,实行没收诸侯领土,削藩的政策,但这燕王朱引起叛乱,使政局陷入危机。 1400年因第二次王子之乱即位的太宗再次请求明朝谢命时,内战对朝廷不利,朱允炆立即给予朝鲜谢命,并要求把1万匹军马作为交易提供给朝鲜。 两年后,内战结束,燕王朱6月称赞皇帝,成为永乐帝,他向朝鲜重新寄出谅命和印章,回收惠帝时代给予的东西。 如此,明朝在内战时期,惠帝和永乐帝作出了政策上正确的决定,谢命问题简单地被解决了。
二、朝鲜国与明/清廷关系
凡是朝鲜的统治者被明/清中央册封为朝鲜国王。类同国内郡王,享受亲王待遇。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寡人,不能自称为朕;大臣称之为大王,殿下,不能称其为皇上。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国王的穿着是红底金色图案的蟒袍,凤凰则是朝鲜王后纹饰。花型图案授予公主、嫔妃。赤明建文帝朱允炆曾下赐给朝鲜国王赤翟衣,这是亲王级别的服饰。朝鲜王朝为了显示对明中央的臣属于1407年在首都汉城西郊修建了"慕华楼"(后改名为"慕华馆",意思是钦慕明华夏),把它作为迎接明朝特使的国宾馆,后来又在慕华馆附近修建了"迎恩门"(领取宗主国恩德的意思)。每当明/清国使者到来,朝鲜国王都会亲自出城在此迎接,并伴随盛大的欢迎仪式。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势力的侵入,清廷对朝鲜国的影响大大削弱。1890,清朝来朝,朝鲜末王李熙在清驻朝大臣袁世凯的压力下被迫前往迎恩门郊迎。这是迎恩门前举行的最后一次"郊迎礼"。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字。1895年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要求中方同意。包括有确认朝鲜独立; 1897年,在日本帝国控制下,朝鲜高宗在大殿登基,宣布成立大韩帝国,称大韩皇帝,改年号为"光武",改王太子为皇太子,终止了和中国的藩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