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7-07 17:16:21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声名远播海内外。贵州的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声名远播海内外。贵州的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其流传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进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它的价值日益显现,受到广泛的欢迎。蜡染制作巧手如云,有的获得很高赞誉。蜡染作品的色调、纹样、形制、用途都有新的开拓,并获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一些美术家从民间蜡染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不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不少学者以传统蜡染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多种角度切入,进行探讨,出了成果。这些标志着贵州的蜡染已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传统的东西受到冲击或流失、走样,某些作品的内容芜杂,都不足为奇。商品需要在竞争中发展,艺术也要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我们认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蜡染艺术,一定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因此,认识传统,研究传统,学习传统,对于制作者和鉴赏者,都很必要。

一、神话起源

关于蜡染的起源,苗族流传着一些传说。黔东南苗族有一首《蜡染歌》,说的是古代有10个老人将天撑上去,但天常常塌下来,他们便请一位名叫娃爽的姑娘缝造撑天伞。娃爽用云雾制成白布,白布晒于梨树下梨花飘落布上,蜜蜂在落花间采蜜,蜜蜡汁在白布上印出花纹,蓝草的汁液又将白布染蓝。妹爽将布拿到水里漂洗,太阳帮助晒溶了蜡,于是布上出现了蓝地白花。娃爽将花布缝制成撑天伞,将天稳稳撑住,蓝地变为青天,白花变为日月星辰。娃爽将这一技艺传授给阿仰和阿卜两位姑娘,蜡染便在人间流传开了。

又一传说是古代有位美丽的苗族姑娘,由于家里贫穷,无钱缝制花衣、花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都穿上漂亮的衣裙,到芦笙场上同小伙子们唱歌跳舞,她只能闭门在家织布,暗自伤心。一日楼板上的蜂窝突然摔下来,掉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蜡液从蜂房中渗出,很快凝固。姑娘同往常一样,将布放在蓝靛缸中浸染,由于沾蜡处不能染色,便将蜂蜡刮掉,谁知布上竟出现了白花纹。姑娘喜出望外,就将蜂蜡在白布上描绘花纹,经过染煮成为漂亮的花布。姑娘将它缝成衣裙,穿上去参加节日活动,吸引了小伙子们赞美的目光,纷纷邀请她唱歌跳舞;也引起了姑娘们的羡慕,纷纷向她请教学习。于是,蜡染就盛行起来。

此外,还有关于苗族的先祖蚩尤战败后锁他的木枷化为枫树,后代用枫树液描绘花纹表示纪念,枫树液又演变为蜡的传说。

当然,传说不是历史,但却能反映出劳动人民诠释文化现象的心路历程。

二、历史起源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纺染工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后来的《贵州通志》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为盛行,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蜡染是哪个民族特有的_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蜡染的研究者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对蜡染最早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些推测,意见不尽一致。无论如何说,蜡染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却是事实。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们迁徙到贵州后怀念故土,怀念祖先,固守从故土带来的文化形态,并在其中寄寓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逐渐成为民族自尊自爱的标志;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贵州地处偏僻,山川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易于保持传统的文化形态;三是制作原料的原因,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

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还应提到一种叫做“蜡片”的工艺品。在一些民族地区,把未经浸染的蜡花当作装饰品。她们把这种“蜡片”装饰在头上或服装上。这种工艺品是白色和黄褐色花纹,色彩谐调,别具一格。“蜡片”的缺点是蜡花容易脱落,所以在服装上只能局部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