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湘将军有儿子吗_陈树湘将军的生平经历
1905年陈树湘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佃农家庭,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叫陈树春。五岁那年,因为没钱看病,母亲不幸病逝,丢下她和年仅两岁的妹妹。八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让全家人能够活命,把他的妹妹送给人,当了童养媳。家庭的贫困和不幸在陈树春幼小的心灵中投射了浓重的阴霾。
1914年,因为家乡大旱,陈树湘随父亲流落到长沙小吴门外的陈家垅,以种地卖菜为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走上街头,发表爱国演讲、排演话剧,呼唤民众觉醒,每当卖完菜,陈树春就会听他们演讲,看他们的表演,乐此不疲。学生们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动人心的场面,在陈树春心中留下了阵阵涟漪,也就是在这时民主、自由、主权、反抗等词汇,开始进入他的脑海中。
1922年夏天,陈树春正式改名为陈树湘,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启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白天,他打工干活,晚上和同志们一起搞串联,他还根据自身经历,编写了一首歌谣“做长工,做短工,一年到头,两手空。挑担子,拿车子,一年到头饿肚子”,用轻松易懂的语言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
1925年7月,陈树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与一名农家女结为夫妇。新婚不久,陈树湘就接到通知,让他配合夏明翰去湘潭地区开展工作。临行前,妻子叮嘱他,万事小心、注意安全,要早点回家,但没想到这一去,他便是抛头颅撒热血。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当北伐军开进长沙的时候,陈树湘同一批党员骨干配合北伐军的作战,并利用敌人溃败之机,夺取枪支十余支,建立起一支农民自卫武装。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让革命笼罩在白色恐怖和腥风血雨之中。
面对倒在血泊中的革命烈士陈树湘心中只有三个字:要反击!
之后,他加入了有“铁军”之称的叶挺部队,历任班长、排长。7月下旬,他随团乘船东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后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向南转移,他又随部队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在树高林密的井冈山,红军队伍迅速发展,进而引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陈树湘在反围剿作战中屡建奇功,从一名团长成长为了一名师级优秀指战员。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计划由湖南南部向广西北部前进,蒋介石为了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粤系陈济棠等率领几十万军队对红军重重围堵。
敌人来势汹汹,此时,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接到任务,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撤退。陈树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过许多硬仗和胜仗,可这一仗的难度令人胆寒。
陈树湘的军队只有6000多人,且武器装备落后,而他要面对的是十多万的国民党正规军。另外,因为负责整军垫后,他们极有可能被敌人分化包围,到时候必然是孤军奋战。
面对这样的境况,如果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红,要想革命胜利,总要有人流血牺牲,所以当总参谋长刘伯承把任务交给他的时候,尽管知道难如登天,他还是说请首长放心,红34师坚决完成任务。
陈树湘知道自己和战友多撑一分钟,主力部队就少一分伤亡。
湘江之战打响后,他率军与敌人血战四天五夜,为中央军委和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代价则是他手中的军队从6000人余人锐减至几百人。当主力部队和中央直属机关渡江成功后,陈树湘准备率领部下强行渡江,可此时天上飞机轰炸地面,敌军围堵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几次尝试后,又有20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
此后,陈树湘接到命令,退回湘南地区,就地保存力量,坚持游击战争。突围战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但因为没有医疗条件,只能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
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有100多人突出包围圈,但部队到达道县驷马桥时,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危急时刻,受伤的陈树湘决定牺牲自己,和两名警卫员一起鸣枪示警,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其他战友争取生的机会。
最终陈树湘打光了所有子弹,不幸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审讯。陈树湘只字未说,在被捕的时候,他已经下定决心,不管是生是死,都坚决不能给敌人打击红军的任何机会,一定要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因为陈树湘油盐不进,道县保安团问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好把他押送到长沙去,不过押送的人员显然低估了陈树湘不配合的决心。路上,他竟然趁敌人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这一年,陈树湘仅29岁。
陈树湘牺牲时,没有留下后代,只留下一张照片。而这张所谓的照片也是根据他牺牲后的头颅画面,和部下韩伟的描述复原的。
2014年陈树湘牺牲80周年,韩伟之子韩京京请人为他雕塑了一尊石像。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陈树湘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