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么讲究_立秋讲究与习俗
时到立秋年过半,
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
战天斗地夺高产。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所以,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田里的庄稼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此时,气候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也随着阳气下沉而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3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我国古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天象变化,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并不是酷暑与凉爽的分水岭,一般立秋这天还处在中伏期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分水岭一般要在白露节气之后,此时天气会有凉爽之意。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一叶知秋!
我国古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节气,立秋时节,天气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为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花草草木的叶子由繁茂的绿色逐渐变得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降雨、风暴、湿度等均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立秋这天的民间习俗主要有:啃秋、晒秋、贴秋膘、秋忙会、立秋节等。
01、啃秋
“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又称为“立秋啃秋瓜”。
秋天到了,天气干燥,人体往往会不适应,容易得秋燥,人体就会感觉不舒适,所以要预防调养。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每年的立秋这天,家家户户为了防治秋燥发生,都会在这天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啃秋的习俗。
在我国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中也有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讲得正是啃秋的习俗。慢慢地,啃秋在我国农村中又发展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每年立秋节气,农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把啃秋的习俗又升华成为了一种丰收的喜悦,一种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02、晒秋
“晒秋”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的立秋时节,将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进行架晒、挂晒,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卖。
“晒秋”是我国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区,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在我国古时候,每年的立秋节气,这些地区的人们,全家老少都会一起动手,全家参与,挂晒农作物,全家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03、贴秋膘
“贴秋膘”的习俗主要流传于我国北京、河北一带,就是“以肉贴膘”的意思。
相传古时候,在我国北京、河北一带的民间流行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他们将立秋这天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做对比,如果立秋时的体重轻于立夏时,就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04、秋忙会
所谓“秋忙会”,指的就是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通常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以及布匹市和杂货市。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我国很多地区会把秋忙会和庙会活动联合起来举办,过会期间还有各类戏曲演出、马戏、猴戏等节目助兴。秋忙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为秋收做准备,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
05、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为七月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节”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周代时期,《礼祀·月令》有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
随着朝代更迭,立秋节这个习俗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国很多农村当中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每到立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并预卜天气凉热。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秋前一日,有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这天的忌讳主要有:忌讳饮食油腻和贪凉等
01、忌饮食油腻
立秋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叫做”啃秋“,意思就是防治秋燥。所以在立秋这天,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搭配,多吃些蔬菜、水果,如苦瓜、冬瓜、黄瓜、梨、木耳等,清热解毒,滋阴生津。
02、忌贪凉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阴阳之气开始转变,季节开始交替,这时候人最容易着凉、感冒。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少吹空调,少吃凉食,晚上睡觉多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