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有什么真相_孟良崮战役的事情经过
长期以来,对于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大部分的都认为是张灵甫为人高傲,指挥这场战役时孤军深入,脱离了国民党大军队,最终才造成大败的结果。老蒋更是对这场战役耿耿于怀,将汤恩伯等指挥官撤职查办,就是死也没能明白这场战役为什么会输?
这场战役的指挥官粟裕,曾在回忆录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解释。他曾说道:孟良崮战役中并不是74军孤军冒进,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不但将我军的指挥能力贬低了,更是将对方的战略看得一文不值。
解放战争彻底爆发后,张灵甫和他的王牌74师,多次和我军交手。并且在淮阴和涟水保卫战中解放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对方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让这支王牌军队也尝到了华野铁拳的威力。众所周知,培养一个优秀的军官并不容易,需要在战场上反复的磨砺才能涌现。
国民党74师也是在抗日战争实战出来的,锻造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军官和士兵。可是在和解放军交手后,一下子损失了不少的军官和训练有素的老兵。其实对于74师来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一种损失,可不是在休整几个月就能恢复,他心里也是非常担忧。
张灵甫对于战场有着敏锐的嗅觉,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后,他就向第11师师长胡琏发去了电报,非常悲哀的表示:解放军无论是战略战术还是战斗经验都强国国军,我们交锋了几次之后,伤亡已经超过一半,没有了作战的能力。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死无葬身之地,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
张灵甫和胡琏不但是老乡还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两人的关系莫逆,他将这些心里话告诉胡琏。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他心里清楚,重装部队不适宜山地作战,而74师却恰恰是一支这样的部队。清一色的美械装备,还有各种火力点火炮。最开始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们去鲁南、鲁中作战,张灵甫并不情愿。
他还曾抱怨道:74师是一支重装部队,如果是在平原作战,炮火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威力。陈毅和粟裕即使有二三十万军队,都完全可以应付。可如今要在山区作战,这些炮火的威力大打折扣。就好像是牵着水牛上石山,这是有人和我过不去,想让我死,那我就死给他们看吧。可见张灵甫已经知道必败无疑,但是仍然是尽忠职守。
粟裕和张灵甫棋逢对手,可谓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张灵甫在经过莱芜战役后,心中更加的不满。眼看着部队已经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向国民党上面提出了休整的打算。并且还明确地表示了这支部队不适合山地,这也并不是借口。但是他的请求是一厢情愿,此时山东境内战役到了关键时刻,蒋介石根本不会让他这个先锋休整,哪怕就是再不行,也得先上去扛住。
有句话叫:怕什么来什么,张灵甫正是处于这样的处境。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发现垛庄的退路被解放军掐断了,为了能够让主力部队迅速脱困,他们将重武器都丢在了山下,失去了重武器的重装师战斗力也是下降很大。孟良崮战役之前,粟裕和张灵甫已经多次交手,华野一致认为74师要比日军还难打。
随着双方的交锋,华野逐渐掌握了74师作战的特点,同时也研究出了一套打法。华野的信心是越来越足,这也是粟裕和王必成等指挥的缘故,他们不停地向下传达这种思想。其中王必成曾经表态,如果打国军74师,6纵一定要参与。这种态度不但是迎难而上,更是一种亮剑精神。
粟裕作为总指挥,自然是不停地研究老对手张灵甫,将国军74师的动态盯死了。粟裕认为一定要将国军74师这个硬骨头拿下,这次如果不完全歼灭,会造成放虎归山的后果,到时候后患无穷。粟裕心中已经动了杀机,这次一定要拔掉这颗国民党的獠牙。
国民党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后,张灵甫的74师作为先头部队并没有脱离大部队,而距离最近的国民党援军只有五六公里的距离。他们想要支援74师非常迅速,并不是做不到。可是粟裕既知道这个情报,同时也知道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并不是铁桶一样没有破绽,粟裕可以利用敌人的缺点搞事情。
如果74师需要援助,肯定第一时间会有增援。粟裕直接安排了四个纵队负责阻敌任务,敌人一定会因为为了保全自己而后退,其中在第一纵队对国军25师发起进攻后。让敌军误以为自己是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的对象,因此更加集中精力防守,因此没有了时间去支援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的74师被华野包围后,蒋介石甚至心里还很高兴,觉得这是他们的一次机会。于是命令张灵甫死守在孟良崮,牵制胡也得主力部队,同时开始大面积增兵,想要趁机将其一网打尽。其实这招也是正确的,只要张灵甫能守住,对于粟裕的华野来说非常危险,毕竟对方是想要全面包围。
可是华野的战斗力远超出了74师的想象,前来的支援军队也是受到各种阻击没法过来。蒋介石此时心里也十万火急,让空军部队口空投物资,可是因为在山区作战,根本无法精准地扔到74师的阵地上,反而是大量的扔到了华野的阵地,给解放军提供了帮助。
双方最后在孟良崮山顶展开了白刃战,解放军浴血奋战后歼灭了国民党军74师。眼看着救援无望,张灵甫是面如死灰,大骂国民党: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在这种绝境中,他直接自杀身亡。
孟良崮战败不是张灵甫的问题,其实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粟裕牢记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曾经在内战前中央就下过指令:所有的行动以歼灭敌人为标准,内外线作战可以合理调配。其实在蒋介石还没有重点进攻时,毛主席就有了明确的战略部署,从结果来看确实是非常正确。毛主席虽然没有在一线指挥,可是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做到了决胜于千里之外。
其中还有百姓的帮助,日军在赶跑之后,百姓认为国军也是祸患。他们对于解放军非常信任,但是对于国民党非常痛恨,因为国民党军队在没有了物资后,就会野蛮地强行抢粮食。即使74师并不是这样的,可是这样的国民党军队形象,早就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国民党军队各自为营,在这场战斗中也体现了出来。距张灵甫最近的部队是黄百韬52师和李天霞83师。整个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的支援确实是尽力了,可是李天霞就没有这样了。眼看着74师就陷入了包围,李天霞仅仅派出了两个营前去支援。
这么点人就是塞牙缝都不够,这是因为李天霞和张灵甫有个人恩怨。当初竞争74师师长的时候,原本信心满满的李天霞落选了,直接让两人的关系破裂,之前是黄埔军校的友谊也没有了,李天霞不但是妒忌张灵甫,更是产生了一种恨,因此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帮他,由此可见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重重。
其次作战也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张灵甫在地理上虽然有优势,但在上面可以居高临下。但是山上也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仅是人马需要,他们使用的美式重武器,都离不开水。长时间的使用重机枪,最后会因为温度过高,枪膛炸裂。更加诡异的是,孟良崮战役刚结束,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其中还有战术的问题,张灵甫虽然使用的是最先进的装备,可是他们在晚上还是不敢作战。每到了一个地方,国军迅速开始搭建防御工事,最终眼看着敌人上来了,但是使不出全部的力量,只能是眼睁睁地被歼灭。
张灵甫的74师可是国民党的王牌嫡系部队,这么一支精锐部队整编被歼,对于蒋介石的打击非常大,甚至将渎职的李天霞就地枪毙了。蒋介石临死之前,都不能明白为什么孟良崮战役会失败,更对于张灵甫没能坚守最后念念不忘。
这场战役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蒋介石自以为占尽了先机,可是到头来反而是功亏一篑。其实在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那一刻,就已经为最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国民党军队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其实早就是千疮百孔的一盘散沙,国军内部不团结是致命的问题。
况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才是失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