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什么意思_五蕴的深层含义
佛学中的“五蕴”,是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
色蕴
色乃颜色,一切像都由色而显,故色相相连,色有七大色相,即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上黑、白两大极端色,还有眼不见之净色。颜色亦有粗细之分,以上所说为粗,细心的人所能发现的亦不止上千种,这些还是由颜色方面的专家去验证吧。那么色的产生,就有了人心所构架的静态长短、扁圆、粗细、远近、宽窄、高矮、大小等不同的形态。又因色的变化,动态就反映出了时间的过去、未来、现在、春夏秋冬、白天、黑天。并且分辨出了今天、昨天、明天。又因为静动外在变化,反映出了美丑、真假、善恶、实虚、男女、胖瘦等分别。静动的内在变化显示了生死病变、有情、无情、七情六欲,思想的变化等内在不同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色相,而能见之。故一切物质皆是佛家所说之色。
受蕴
感觉、承受、心的领会、知觉、思想、身体神经的感觉,大脑的思维反应为受,更是心的情绪。受有苦受,乐受。好受就是乐受了,难受就是苦受了。顺境,顺欲而生的过程来了就高兴;逆境,不依照自己的情绪、欲望来的就苦恼,就是逆受,就为苦了。总之,心情不好,愁、忧、恼、怒、恨、怨、生气、老、死、病、离、败、坏、失,都不好受。若高兴、顺心、感恩、喜悦、就是好受了。
想蕴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行蕴
“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识蕴
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即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的观小面提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的建外说,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