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状是什么意思_一文解答
军队从创立时期就有自己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为了约束每一位士兵,一旦违反这些纪律就会受到很严肃的惩罚。在古代,军队的管理也十分认真,通常行军打仗都是成千上万人参与,好的规定不仅能约束每个士兵,更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些规定里面,有一个用来约束将领的,那就是“军令状”。军令状通常是下属给上级做的书面保证,假如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等等,一般就是杀头,更狠的就是杀全家。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三国时期,但是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已经攻下了魏国的三座城池,马上就要进攻长安了。这时候,魏将张郃看出了诸葛亮军队的弱点,那就是粮草,诸葛亮大军运送粮草的要道就是街亭,张郃就决定先拿下街亭,逼迫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得知张郃要去攻打街亭,立马就要派军增援,街亭一失,不仅北伐要失败,自己带领的几十万大军也将陷入死地。
但是,诸葛亮这边并没有大将可以用来派遣,正当诸葛亮愁眉苦脸之际,马谡站了起来,要请命去守街亭。由于马谡并未有过实战经验,诸葛亮对其并不放心,不愿意让马谡去。但是马谡一再坚持,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老小性命作抵押写下了军令状。这下诸葛亮也没办法,值得让马谡带军前往。不出所料,马谡在街亭被张郃打的大败,自己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马谡签了军令状,虽然诸葛亮很喜欢马谡,但是也救不了他,念及之前的情谊,放过了他全家老小,含着泪将马谡杀了。
我们看,诸葛亮这样做就是为了严整军纪,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状”。假如不杀马谡,不仅军心会不稳,而且下次再有人犯这样的错误就没办法管理了,所以说军令状有严整军纪的作用。那军令状仅仅只有这个作用吗?当然不是,还是你想的太简单,军令状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两个例子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第一个例子: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只得率领残军向北方撤退。但是曹操撤退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周瑜和诸葛亮早就在曹操败退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伏兵。曹操先是被周瑜安排的伏兵杀了一阵,损失了大半人马,又被诸葛亮安排的赵云,张飞伏击了一阵,所剩人马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但凡再有一波伏兵曹操只能束手待毙了,经过再三的考虑,曹操走了华容小道。
曹操比起诸葛亮还是差了点,诸葛亮安排了关羽在这里等他。而且关羽之前在曹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诸葛亮对其不太放心,临行前关羽是签了军令状才来的。但是,关羽为人还是太过忠义,在曹操说的是声泪俱下,关羽一个不忍心就把曹操放了。放了曹操,关羽就要被杀头,关羽就抱着必死之心回去了。得知关羽将曹操放走后,诸葛亮十分严肃,就要把关羽杀了以正军纪,但是刘备在一旁劝诸葛亮,又是说桃园结义又是情同手足什么的,最终诸葛亮没能杀了关羽,军令状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第二个例子:《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进攻蜀国,当时许褚的儿子许仪要做先锋,就签了军令状。钟会给许仪的任务就是在前面开路,许仪干的也比较认真,仔细在前面搭桥铺路。但是,十分不巧,钟会骑着马过桥时突然马蹄就陷到了缝里。这看着是个小事,但是钟会却不依不饶,执意要杀了许仪,这时候按照情节会出来一大帮人求情,但是钟会就执意要杀,并且许仪之前是立了军令状的。虽然许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终钟会完全没顾及这些功劳还是讲许仪杀掉了。
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关羽违背了军令状,但是被别人求情免了一死。第二个是许褚的儿子许仪,严格上说也不算违背军令状,虽然有人求情,但还是被杀了。这就是军令状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主将合理杀人的工具。也就是说,只要是和主将关系好,军令状完全就可以和一张废纸一样。但是,假如和主将关系不好,那就惨了。许褚之前是跟随曹操的,但是后来司马懿篡位了,这样肯定要扫除异己。前朝的大将徐晃,张郃等人已经被司马懿想方设法的用正当理由除掉了,当然许褚作为曹操的亲信,其儿子也要被除掉。司马懿当然也懂得“名正言顺”这个词,所以就让钟会以军令状为借口将许褚儿子杀掉了。军令状在大部分意义上也就成了统治者扫除异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