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教学情境_教学情境的基本概况

时间:2022-07-28 18:57:2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情境即情绪场,氛围。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指的是:教学中师生共处于同一情绪、氛围之中并相互影响。 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教学现象,对此目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情境即“情绪场”,氛围。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指的是:教学中师生共处于同一情绪、氛围之中并相互影响。

   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教学现象,对此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可能做更多的理论说明,仅想通过回顾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求得好的教学情境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教学情境?当教师的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的课准备得很充分,但却不一定都能讲得好。课堂“气氛”不对,很沉闷,与学生缺乏交流,即使原来准备好的东西,也可能讲得很乏味。相反,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热烈,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绪交流,教师面对学生的求知目光和微笑,则往往能够“超水平”发挥,讲出的东西比原来准备的要好。后一种情况我认为即属“好的教学倩境”。

  怎样求取好的教学情境?对此很难有完全、一致的回答。教师的气质、经验等各有不同,对讲课风格也有不同的追求,因此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取得好的教学情境。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一般性的做法,这些做法对求取好的教学情境是有所帮助的。

  一、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要

  从本科院校毕业来师专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始工作时易犯的毛病是:讲投时引证过多,效果却不够理想。这种情况与自己高年级的学习经历有关,比如上选修课老师往往旁征博引,讲述对同一问题的各种不同看法,并要求学生白己去比较、鉴别。新毕业的青年教师往往无意中形成“课就是这么讲”的心理定势,到师专工作后即有意无意地以此设计、安排自己的教学。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教学对象不同。本科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听选修课时,已经学完了全部基础课,而专科学校的学生则刚刚按触这些课程。他们面前的各种概念,原理都是新的、陌生的,此时他们需要尽快掌握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是一下子接触几种彼此矛盾的说法。“少则得,多则惑”,在基本东西没弄懂之前而接触过多的东西,只能产生“云里雾里”,不着边际之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特点,应做到:叙述主要观点时简洁明快,除讲清内涵外一般不多引证其他观点;举例时注意例子的新颖,生动,恰当,以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理,并做到例子“新”、“旧”比例适当。如学生入学初期多举学生热悉的“旧”例子,这可使他们有熟悉亲切之感,有助于师生交流,造成好的教学情境,以后逐渐增加“新”的例子的比重,因为他们有了一定基础,可以从已知出发探索未知。此时,未知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吸引着学生的好奇之心,能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总之,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要,这是求取好的教学情境的前提。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

  节奏即某些过程的有规律的重复。大自然中,人体内都充满节奏现象,如寒来暑往,潮涨潮落,心脏搏动……等等。课堂教学也应该有节奏。事实上好的教者讲授时无处不讲求节奏:声音的抑扬顿挫是语言节奏,观点与例证的有规律的组合是叙述的节奏,提问、讲授、nL.、结等过程的合理安排是课堂整体设计的节奏。节奏体现着多样、变化与恒常的统一。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认知对象若不变化,对它就逐渐失去敏感,但变化中若没有某些重复,就会造成紊乱,节奏正因包含“多样统一”而能够造成最佳活劝效果。就课堂教学来说,学生记笔记与听老师讲解可构成节奏,严肃的、精警的阐述与幽默、轻松的例子也可构成节奏。节奏的具体表现是无限多样的,但其功能却是相同的,即都能使教学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节奏是促成好的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幽默的语言与良好的教态

  教师的幽默却常常能为课堂增辉添色。事实上,某些幽默的叙述常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用《水浒》中人物形象的例子时,把一些现代语汇掺杂其中,便增添了叙述的生动感、幽默感。比如他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又有一个小康之家,这种经历、环境使他的反抗性不如鲁智深:他对邪恶势力先是步步退让,实在无路一可走才上梁山;鲁智深呢,他毫无牵挂,对邪恶势力是主动进攻的,不过他有多年的军旅生涯,比农民出身的李连要要有心眼儿,他去惩治郑屠户时,不是先动手打,而是找碴儿,惹得郑屠户先持刀行凶,这样鲁达再打他,就算是“正当防卫”。若是李速,大概就要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了,因为他的出身、经历使他缺乏“法制观念”。学生听后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轻松的课堂气氛从中而形成。从心理学上说,轻松、愉快情绪中会有最佳的认知效果。

  四、必要的机智

  课堂上常有一些意外情况,是事先来不及准备的,如果对“意外情况”处理不当,往往会把良好的教学情境破坏,这时,就需要“机智”。比如有时教师读错一个字音,就会引起学生的骚动、议论,但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灵活地加以处理。如一位教党史课教师给中文系学生上课时读错了一个字,学生在课上开始有骚动反应,这位教师发现后虚心地问了该怎么读,然后说道:“给中文系同学上课有这种好处:可以随时纠正字音。”学生们都宽容、友好地笑了,往坏倾斜的课堂情境得到了扭转,课堂气氛变得更好了。

  五、课前的充分准备

  机智的处理只是“应急”时的迫不得已之举,要想避免知识性错误,还是需要课前多下功夫。大部分“麻烦”还是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而避免。

  当然,课前的充分准备不只有“防备”的意义。娴熟木身就是促成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因素。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同时做两种事,必须有一件是自动化了的。如织毛衣织得好的人可以随便与别人谈天,刚学的人就不行,她得全心全汽去织,不能分心。就课堂教学来说,教者如果积累丰厚,所讲内容烂熟于心,他就可以不为知识本身而分心,能够把精力放到改善教学情境上,他可以边讲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得到“反馈”后灵活地调整白己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为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情绪,讲课时所举的例子最好是烂熟于心的,一些诗词歌赋,小说片断,戏剧场面,脱口而出,这就大大有利于求取较好的教学情境。

  六、平时的积累

 仅仅是课前准备,仍是不够的,平时的积累甚至比课前准备更为重要。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某地区一个历史教员上了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课后许多人纷纷问他:准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他的回答是:“我是用一生时间来准备的,不过,要说这节课之前的具体备课时间,那我用了十五分钟。”

   教师确实应该“用一生时间”来备课。他以往的全部生活,生活中的各种知识积累乃至他的各种回忆、体验,都可能对教学工作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