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薄云天什么意思_高义薄云天的寓意
“义”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交往必须信守的一道符,在当今社会,义气已经不论国界、种族、性别以及年龄,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我们时常用自己信守的“义气”准则保护自己的朋友、家人,反过来,当我们这样做的同时也受到了朋友、亲人的保护。
这是因为义气要讲究相互性,如果双方的交往中,只有一个人有这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是不合适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相互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里就有“义气”,确切地说,从人类情感得到升华开始,这种“义气”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演变得更加完善。
从古代的文学著作以及经典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义气”的故事。尤其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个个都是讲究义气的大人物。他们的故事对我们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现在国外也有很多人喜欢读这一本书,这也表示精神文化是无国界的,作为人类,我们有一样的情感体会,我们都追求精神的富足。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关于“义气”的典故。从这些典故中我们了解到成大事者,必须要学会“用人”,即让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当然,古代的贤士能人都只会效忠他们认为品行高尚、有远大志向的人,而这一类的人往往懂得如何珍惜人才,这样一拍即合,做起事来就容易多了。
一、那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古代义气文化的历史渊源
1、春秋战国时期义气墩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封国四起,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在这个时期,思想大家们有很多经世致用的言论。统治阶级为了稳固政权,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力图在动乱的社会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笼络各路的人才。所以在君臣之间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默契。这个时期,贤士与君主之间、贤士贤士之间也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义气墩的故事便是对这一时期人们心理变化的真实反映。那么义气墩故事所述何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是左伯桃、羊角哀。在战国时期,溧水处于吴楚两国的交界地,由于常年的战事,这一块地域也没有明确的归属。左伯桃、羊角哀想要一同去楚国参兵,在路途中粮食紧缺,天寒地冻。而他们的衣物单薄,所以就相互支持,将自己的食物、衣物给对方用。但是最终挨不过恶劣的条件,左伯桃被冻死。羊角哀将朋友的尸身安葬之后继续出发去楚国。最后到了楚国,羊角哀因为能力出众受到了楚王的重用,成为了大将军。
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朋友,羊角哀在楚王的允许下去看望老朋友。晚上在朋友的墓地附近住宿,听到附近有厮杀声,左伯桃托梦告诉他自己受到了荆将军的欺负,过得很不好。于是羊角哀想第二天就动身去拆荆将军庙,但遭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到了第二夜,他又听到厮杀声,他担心朋友在黄泉路上不能安稳的生活,就自刎前去帮助他。当地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很受感动,就将两人的尸首合葬在一处,取名为义气墩。此后义气墩的故事被世代相传,成为了那个时期人们之间交往的典范。
2、关于“义”字的历史记载
“义”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王道》之中。里面提到:“仇牧、 孔父 、 荀息之死节, 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董仲舒是儒家文化重新发展的推动者,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自秦朝的“焚书坑儒”后重新焕发生机。而他提出的君王之道,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所借鉴。他的著作《春秋繁露.王道》这一本书专为统治阶级使用,汉武帝刘彻开创了汉朝的辉煌历史,董仲舒对此的贡献巨大。从董仲舒提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希望君主能够行正世之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贤士愿意为君王效忠。古代社会是皇权至上的社会,上行下效是基本操作。董仲舒的建议就使得君王有了一定的“义”理,在治国的过程中实践出来,自然是对这种文化最好的发扬。
二、接下来,从历史人物故事中看古代社会的“义气”文化
1、经典名著《水浒传》里的义气故事
《水浒传》里人物众多,个个人物的性格鲜明,总的来看他们之间的相处离不开一个“义”字。从很多的小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梁山好汉们有着相同的遭遇,也有着相同的精神信念。他们虽然都是朝廷的“要犯”,但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更让人钦佩。比如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两个公人拿了贿赂,要在野猪林陷害林冲的性命,结果被一路暗中护送林冲的鲁智深解救了下来。
鲁智深要在野猪林杀死公人,但林冲还想做个安安分分的人,所以制止了他,坚持要上沧州。结果鲁智深就一路护送林冲到了沧州。再来,小李广花容本是清风寨副知寨,因为宋江被抓,他不顾一切要去营救宋江。为此,他丢掉了官职,落到梁山,自始至终他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他从心底将宋江敬奉为兄弟。《水浒传》里面还有很多关于义气的故事。总的一句话,梁山好汉们可以做到舍生取义,得益于他们之间的精神信念。如果要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水浒传》是不二之选。
2、三国关羽的义气之举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虽然说都是中国的名著,其内容以及指向有所区别。三国主要讲的是政治和军事,水浒主要讲的是“情义”。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单纯的义气是不多见的,终归来说都会掺杂一些政治因素和个人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中有一个人物是忠肝义胆的典范,那就是关羽。有人说三国中最讲义气的便是关羽,因为关羽冷静睿智,并且能够识大体,有全局观念,武艺高强,还对刘备有一颗赤胆忠心。这样的人曹操做梦都想得到,但是无奈。关羽对他大哥刘备的忠诚从他不被名利所诱,封金挂印,千里单骑去找自己的大哥就可以看出。虽说张飞也对刘备忠诚,但是张飞的性格狂躁,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起关羽来,有稍微的不足。
3、鲍子都的仁义事迹
鲍子都,魏国人,一天傍晚,鲍子都在回家的途中偶遇一个心脏病发作的书生,出于好意,他将书生所带的财物变卖了一部分用来埋葬书生,剩余的部分随着书生的尸身一起埋葬。过了很久,一个骑马的人追问他这件事,他如实相告。这个人刚好是死去书生的父亲,他被鲍子都的仁义之举感动。再后来,鲍子都被仇人捆绑在山野之地,仇人正要杀了他,突然跳出一只老虎吓跑了仇人,救了鲍子都。据说这只老虎就是鲍子都埋葬的书生,他来是为了报恩,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旨在赞扬鲍子都的人格品性,可能这个故事有传说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人性善道德观念的培养了。如果鲍子都当初为了一己私利,将书生的财物据为己有,可能鲍子都能够享受一时的快活,后面的人生会更加凄惨。
4、朱元璋的侠肝义胆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既然能够跨越重重障碍从最底层越到龙门,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朱元璋的过人之处有很多,他作战能力强,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一颗忠肝义胆。郭子兴曾是朱元璋所在军队的元帅,由于朱元璋的才能出众,得到了郭子兴的格外提拔,在郭子兴的帮助下,朱元璋的路途愈发顺畅。有一次,郭子兴被仇敌绑架,关进地窖。朱元璋得知后,不顾亲朋的劝阻,即使领兵在外也要回去营救郭子兴,最后成功将郭子兴救出。从这个事件之后,郭对朱就更加信赖,我们所熟知的皇后马大脚就是郭子兴的女儿。也是在郭子兴的帮助下,朱元璋最后成功登上皇位,创建了明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郭子兴就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石,他们两个的关系也很深厚。朱元璋奋力营救郭子兴的事迹也被当做佳话传颂下来。
三、古代的“义气”文化有哪些内涵呢?
1、“义”便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与君子追求的道义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是行侠仗义的一派,墨家的人士大多是侠士,他们追求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行事上,墨家的侠士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一点和历来的君子文化有丝丝联系,君子要求的为人准则就是要行得端、坐得直,不做旁门左道之事。这样一来,“义”便成了君子与侠士都信奉的道德准则。具体来说,“义”就是指“仁义”、合乎公益和正义的行为举止。比如我们常说的见义勇为中的“义”就是这个含义。所以这里“义”的含义便是社会公认的道义,不仅是侠士和君子奉守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大众践行的道德标准。
2、“义”是指一种情义,这里的“义”常和“义气”连相联系
“义”,我们经常会被认为是指一种义气。朋友之间要讲义气,所以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水浒里好汉之间的“义”也多是指这种兄弟情义。《水浒传》第五一回说道:“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所以,这里的义气就不是社会公认的道理或是道义,而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而讲究的义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和朋友拿义气说事。在当今社会,关于“义”最广泛的用处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上。
3“义”与古代人们的生活有很多联系,“义”也有多方面的用处
“义”除了有特别的精神含义之外,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代表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义”可以是一种姓氏。“义”也有疑问的含义,比如,人们交谈之间,总是会询问对方“含义”、“意义”等。此外,非亲生的子女,古人会将之称为“义女”、“义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还有“义肢”、“义齿”的说法,这里的“义”便是“假的”的意思。
四、结语
一个“义”字,引申的含义有很多,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都是我们信奉的行为准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得益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关于“义”的典故,还发展起来了专门践行侠义之道的墨家侠士。接着,人们在对前代思想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出了新的“义气”文化,较为典型的便是文学著作中的人物情谊。《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都有对“义气”文化的描绘。这些文学作品既描写了古代的历史发展状态,也在无形中发扬了古代的道德文化。
虽说,古代的“义”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是在文学著作中集中显示的是一种情谊,在这种情谊的催动下,人们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义气”文化的继承就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交往方式其实也在无形之中体现了古人的精神智慧。总的来说“义气”二字不仅体现了古人的交往之道,也反映了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