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是什么意思_虎头蛇尾的典故
傅斯年:为什么你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照我说的做,一般能成功
虎头蛇尾,字面意思是头大如虎,尾细如蛇;引申为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
这个成语出自元朝康进之的《李逵负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也有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意思。
国庆放假回家,又去东昌古城东边的傅斯年纪念馆游览,又起了这位老乡名人的一些轶事。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叫王叔岷的人要从四川到北京学习。那时,他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
当时的王叔岷也算是小才子,因此春风得意,出发前,他抱着一张古琴,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的板栗坳,拜见了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
先生问王叔岷未来想做什么研究课题,得到的答案是“《庄子》”。
王叔岷以为,既然提到了《庄子》,那傅先生一定要考考自己了。于是,昂首站立,准备以“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的态度让先生夸赞一番。
没想到,先生没有接着问,而是自顾自背诵了一段“庄周梦蝶”,然后严肃地对王叔岷说:“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
难道有才气不好吗,为什么先要洗干净?王叔岷不知道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但也只好答应。
兴冲冲来到先生处想显摆一下,却被先生“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给硬生生堵了回去,王叔岷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王叔岷还算是听话的学生,牢记先生的教诲,从校勘训结入手痛下功夫研究《庄子》,最终成为20世纪在《庄子》训录方面最权威的学者。
但有的学生就耍小聪明,认为先生只是说说,有才华不展现那就是浪费。
这个人叫李孝定,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毕业的,自然比起远道而来的王叔岷,更有“地主”的感觉。
毕业后,他跟随董作宾作甲骨文研究,以为自己已经是助理研究员,就把先生的话当了耳旁风。经过一段时间的字斟句酌后,李孝定写就一篇稿件,投给了史语所的学术“集刊”。
在家等待好消息的李孝定,等来的却是没有启封的退稿信,他一摸脑袋,忽然就想到了先生曾对他说的“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那句话。他原以为先生只是说说,没想到还来真的了。
两个学生听了先生的教训后,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但结果都是一样。只不过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主动的王叔岷潜心研究,不想发表文章的事情,自然气定神闲。但李孝定却不一样。被退稿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生平所受最严重的打击,因此造的自卑感,压抑了我至少十五年。”好在他经过了十几年的“煎熬”,终于熬过了最受打击的时间,用《甲骨文字集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等多部著作,成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其实,“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不是先生对王叔岷或李孝定制定的,而是史语所的金科玉律,即:所有刚进史语所的助理研究员三年以内不写文章,即便写了,也不许发表。
先生之所以这么规定,就是为了不出现虎头蛇尾的事情。
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看到了草叶上的露珠就以为草是靠这些水分才成长的,那是童话,不是学术。任何学术都由浅入深,看到一点皮毛就以为发现了真理,是很多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而单靠自觉,并不能阻止年轻人的张扬,必须要有一条“金科玉律”,才能有效制止学术上虎头蛇尾的事情发生。
其实,写作的人对这种事了解的最多了。
当年网络小说盛行的时候,很多原来杂志的作者,不分青红皂白,认为网络小说和写杂志一样,自己作为一个成熟的杂志作者,不需要学习网络小说的写法甚至技巧,就可以“变通”。结果却是,很多杂志转向网络小说创作后,很多人只是开了一个头,甚至只写了几万字就没有动力了。这种被称为“太监文”的现象,在网络小说平台上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出现“虎头蛇尾”?就是因为没有经过潜心研究,总以为窥一斑而识全豹,其实,那只是人的一种错觉。看到别人成功了,就以为成功可以复制,但却没有意识到别人在成功前所坐的“十年冷板凳”。
忽然想起那对高学历的“相声夫妻”,以为研究完几百个相声,总结出创作公式,就可以独霸天下了,没想到,这一招不灵。可笑的是,面对失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肤浅,而是责怪别人不懂他们。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
因此,做学问不是江湖卖艺,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吸引人;即便能吸引人,也是暂时吸引少数外行,充其量挣点馒头钱。至于成功,和这类人没有一点关系。
“学术大跃进”是最悲剧的。这也是我们写作的人引以为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