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什么意思_殃及池鱼的典故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说无缘无故受到了坏事的牵连,让自己的生命财产平白无故地遭受了损失。关于这个成语的引申含义,长久以来,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倒是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却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让人们在惊奇之余,不免多了几分在茶余饭后调侃的兴趣。
《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有些伤感,却又令人出乎意料的故事:“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这名姓池,名仲鱼的宋国人可真是够倒霉的,因为城门着火,火势蔓延,不仅烧毁了他家的房子,他本人还葬身火海,这样的坏运气要说位居第二,估计没有人敢争第一。因为这个宋国人“池仲鱼”的名字与“池中鱼”非常贴近,所以有的人就说成语中的那个被殃及的对象就是这个池仲鱼。
不过这个解释过于巧合和传奇,不能服人,因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解释还是来自于另一个版本:“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同样是宋国,同样是城门失火,不过这回故事情节转变成了:人们救火的时候,把池中的水都打干了,池中的鱼没有了水,自然也就活不成了。千百年来,大家始终认为这个故事不论从情节设计,还是逻辑关系上都更加合理,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这个版本作为成语解释的标准答案了。
不过笔者倒是有个大胆的猜想,既然这两个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宋城门”,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一个更为巧合的小概率事件呢:在宋城门失火事件中,大火不仅吞噬了池仲鱼的性命,而且在人们的齐心协力扑救火灾的情形下,也确实汲干了池中的水,让池中安家的鱼兄,与在城门口安家的池仲鱼兄同时去阎王爷报了到,虽说事情能这样巧合的概率非常小,但世界上的事情无奇不有,从这点来看,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也是有可能的。
有的朋友也会问,这个“殃及池鱼”中的池到底是个什么所在?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明确的,这个池,就是围绕着城墙的护城河。古代使用青砖修建城墙,并且专门开凿护城河,那是明代才出现的做法。而在明代之前,城墙大多都是用夯土混合碎石、泥沙等材料修建而成的。作为军事屏障的城墙,对墙体的高度、厚度和强度要求都很高,修建城墙的工程,通常都比较庞大。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果从很远的地方运送修墙的主材夯土,那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古代修建围墙的时候都会就地取材,就在当挖土来修筑城墙,而当城墙高高垒起的时候,曾经挖土的地方也就变成了深深的沟壑。智慧的古人利用这一点,刻意将挖土形成的深沟围绕着修建的城墙,并向深沟中引来水源,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护城河,为修建的城市,除了坚固的城墙之外,再加上一道防护的屏障。
这条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在古代被称为池。由于修城墙必然会挖建环城的“池”,所以在古代“城池”的概念是一体的,有城必有池,有池方有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了加强防御的效果,古代的很多城市都是实行的“城郭制”,也就是内城和外城制,内城的城墙被称为“墙”,内城中居住的主要是达官贵人,王亲国戚;而外城的城墙则被称为“郭”,从“郭”到“墙”的范围内居住的是普通的老百姓,以有墙必有池的原则,不管内城还是外郭,周围都是有自己专属的护城河:“池”的。甚至防护更为缜密的城市,在内城中,还要修建皇城,自然也就更少不了相应的“池”了。
修建这种城与池相辅相成的城市格局,除了军事防御的需求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池”中的水,可以作为城市消防用的水源。可见在城门失火的时候,即便汲干池中的水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此一来,殃及了池中的鱼,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那个因为城门失火而葬身火海的池仲鱼,虽然令人悲伤惋惜,但也只能作为一个充满猎奇色彩的故事,姑且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