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罗卓英是谁_ 罗卓英将军简介

时间:2022-08-16 17:40:40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罗卓英 (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私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私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

罗卓英是谁_ 罗卓英将军简介

罗卓英早年参加东征、北伐及中原大战等役,由下级军官累升至国军第11师师长及第18军军长,并积极参与江西剿共。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等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7年8月赴沈阳,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1948年2月,随陈诚离职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金门战役初起,罗卓英与胡琏从台北抵达金门,原意以胡琏取代汤恩伯与李良荣,惟正值战事激烈进行,罗卓英以第18军老长官身份于旁督战,但未参与指挥。不久,长官公署撤销,改任台湾政权"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其族人多随之迁往台湾,乡居屏东县。

经典战役

罗店战役

罗店战役中能与日军精锐师团对攻的第18军。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18军于8月14日在第二任军长罗卓英的率领下开赴淞沪前线参战。

军长罗卓英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与同学陈诚是莫逆之交。北伐战争结束后,罗卓英一直在陈诚麾下效力,既是陈的得力干将,也是土木系的智囊,其地位仅次与陈,但凡陈诚高升,遗缺必定由罗继任。因此,罗卓英在第18军、乃至整个土木系中都拥有很高的威望,一旦陈诚不在,他必是号令"土木系"的唯一人选。

8月22日,军长罗卓英带着第18军军部抵达无锡,随即根据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的命令开赴罗店、月浦一线布防。一天后,日军第11师团步兵第44联队在小川沙口登陆,并在突破守军56师的防御阵地后占领罗店。罗店虽是一小镇,却是浏河至大场和嘉定至吴淞、宝山间交通枢纽。罗店一失,淞沪战场西北门户洞开、京沪交通线受到威胁。在时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的力主下,收复罗店的任务交由罗卓英率领的第18军来完成。

8月23日下午1时,第11师师长彭善亲抵罗店以南督战。2时50分,第33旅在师山炮营的火力掩护下发起进攻。经一个半小时激战,胡琏指挥的第66团成功突入罗店,并击毙日军川村大尉以下80余人。此后第18军主力即以罗店为中心,与日军第44联队激战数日,期间担负主要防守任务的第67师201旅伤亡惨重,旅长蔡炳炎、团长李维藩、营长张培雨等相继阵亡。

8月27日夜,日军第44联队在得到第22联队增援后继续向罗店发起猛攻。第67师398团同日军在罗店镇内展开逐房逐屋的巷战,但由于寡不敌众,战至28日下午还是被迫放弃了罗店。

军长罗卓英为收复罗店,集中第18军主力,并会同友军第51师和第58师在8月28日至9月8日之间多次围攻罗店,试图全歼在罗店的日军第22联队和第44联队,但由于沟通不畅以及装备差距过大,没能成功收复罗店。但在这10多天的苦战中,第18军却给日军第11师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日军战史在《上海敌前上陆》中,甚至将罗店称之为"尸山血河的城镇"。

说到罗店,我们想到最多的当属"血肉磨坊",而日本人在提到罗店战役时却不断提到一个叫"白璧之家"的地方。白璧之家是日军给位于罗店镇南面一个白色大院所起的俗称,这个由第18军据守的院落从8月28日至9月23日,一直是钉入日军防线的一个钉子,日军第44联队几乎每天都要向这个院落发起进攻。在9月6日的一次攻击中,第44联队第2大队长浅间长之助被第18军击毙,而围绕这个院子的激战只是罗店南方第18军与第11师团惨烈阵地战一个缩影,日军从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院落居然会进攻一个月都束手无策。

10月26日,伤亡惨重的第18军奉命陆续撤出罗店,至南翔整补。至此,为期两个多月罗店战役告一段落。第18军罗店一战,伤亡达1万2千余人,而日军第十一师团在罗店地区的伤亡也达到近6000人。

罗店战后,日军惊讶于居然有中国军队能在海陆空立体攻势下顽强防守如此之长的时间,日军第十一师团步兵第22联队的老兵三好捷三在他的回忆录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军队强大!罗店是极其惨烈的地狱一样的战场"。在罗店被围攻的日军步兵第22旅团也曾在8月29日的战报中提到:"和我们交战过的中国军队中,第11师是装备、素质、士气最为优良的"。

上高会战

震惊中外的上高会战,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中,战绩最为辉煌、并取得关键性胜利的著名战役之一。

1941年,日本法西斯分子为了尽快结束长达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丧心病狂地妄图一举消灭国民革命军精锐军队,通过"扫荡战"、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在政治和军事上造成白色恐怖,以达到迫蒋投降、使中国迅速沦为它的奴役国和战略后方,从而实现其抽兵南下、进一步侵略东南亚诸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以圆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3月5日-4月9日,日本侵略军集结第33师团、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团共六万五千余重兵,在100余架飞机的狂轰和掩护下,兵分三路,从安义等地出发,孤注一掷,疯狂发动"鄱阳湖扫荡战",企图消灭国民革命军王牌军队罗卓英所部的第19集团军、突破上高天险,从而达到罪恶目的。

以罗卓英将军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下辖第70军,49军,74军及第30集团军之72军、江西保安队近10万将士,在其内部中共地下党员和以黄贤度(合法身份为上高县长)为首的中共上高地下党的策动和密切配合以及上高民众的全力支持下(据史实记载:当时上高有四分之一的百姓冒死支前捐粮、运送给养、弹药、伤兵等,不少人还直接参战,这也是本次会战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数百里战线上,以上高为核心阵地,在以上高为中心的10多个县内,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历经26天浴血奋战,国民革命军终于以牺牲9千余英烈为代价,取得了毙、伤日军2万4千余人、缴获无数武器弹药的"上高会战"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寇的如意美梦,取得了以劣胜优的辉煌胜利。上高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可与台儿庄大捷齐名的又一重大胜利。

上高会战还被誉为:是"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开胜利之年胜利之先河",受到了当局最高领导人的嘉奖和赞颂,李宗仁、蒋经国、何应钦等其他大批当局政要纷纷撰文予以表彰,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被罗卓英称之为"抗日铁军",74军亦获得"飞虎旗"这个军队最高荣誉,张灵甫亦升任58师师长。随后,王耀武、张灵甫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均取得辉煌战绩,后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张灵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

上高会战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大大减轻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正义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上高县委、县人民政府重建抗日烈士陵园时,时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上将,也欣然题写了"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匾额,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等著名抗日纪念场所,均将上高会战置于显要位置予以展示。当年,《中央日报》等大量媒体纷纷重磅报捷,全国人民为之奔走相告、"举国腾欢",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上高镜山建立了阵亡将士陵园,竖有纪念碑。

下面是罗卓英所做纪念词:

《上高会战奏捷》

上高会战总指挥罗卓英

又报前线战鼓催,

寇气直犯上高来。

休夸扫荡侵三路,

且看包围奋一锤。

诸葛阵图终有价,

临淮壁垒不容开。

应知万马埋轮日,

莫使虾夷片甲回。

轶事典故

"出战恒呼破阵子,填词喜作定风波"

"破阵子"、"定风波"均为词牌名,苏东坡、辛弃疾各有以此为题的佳构传世;罗卓英曾经数次将其巧妙入诗,则饶有一番新意:既充分地表达对苏、辛的歆慕、景仰与钦佩之情,又贴切地反映出自身卓越的资历、异禀和特质--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既可领兵"出战",除寇"破阵",又能秉笔"填词",消弭"风波"。

他不仅是一位军功卓著的职业军人,而且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早在大埔中学求学期间,他便以"作英"为笔名,投稿于该校校刊及上海发行的学术杂志,得以发表,广受好评;其诗风浩然郁积,寄托深远,蕴藉中每见神奇,令耆老宿儒刮目相看。他还将此雅兴贯穿其一生,无论在刻苦求学的青年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抑或在治理南粤的政务之余和旅居台湾的田园休憩,孜孜不倦,了无间断,佳作频现。诗词遗著有:处女作《狮崖集》,作于1915年至1917年大埔中学读书期间;《北蹄草》,作于1918年至1923年,记录在保定军校前后的活动阅历;《南桨吟》,作于1924年夏秋之交,他远赴南洋为创办湖山初级中学募捐善款,历时五个多月,成诗百首纪行;《层云集》,作于1925年至1937年,述其军旅重大战事和感想体会;《呼江吸海楼诗》,作于1937年至1946年间,计183题593首,涵盖八年抗战全过程,被称作"战时之诗史,诗中之战史",并有影印本存世,也是迄今唯一可以看到的诗集全本;《回园诗存》,作于1947年至1961年,主要是迁台之后的萦怀故土之作。《红酣室词》则是其生平词作汇总,尚未结集付梓,多数亦已散佚。另有《藉庐楹存》收入楹联作品近百副。毕其一生,诗、词、联作品总数逾千首(副),这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中委实罕见。

罗卓英也是一位热心办学、扶掖晚辈的优秀教育家。1921年春,他因保定军校一度停办而返乡,即被公推为湖山官学校长,倡导"文武合一"的新法教学,尤为注重体育、国文、修身、史地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翌年,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再度返乡,先是应聘为大埔中学学监,不久再应乡民邀请,复任湖山官学校长,并不辞劳苦前往南洋募集筹办新校基金。积极创立虎山公学则是其关爱教育的又一个骄人功绩,他领衔挂帅,亲力亲为,邀约多位乡贤,悉心策划、督办、兴建这所学校,即便是在抗战的兵荒马乱之中,依然眷顾频仍。历时20余月,首期工程告竣,并于1938年3月录取初中新生入学。他在前线闻讯,至为欣喜,致电祝贺,且自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亲撰"虎山公学"校名及"正静信进"校训,亲拟《虎山公学教师信条八则》,托人带回。翌年4月18日,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他再次发来贺电,并赠诗勖勉乡亲师生:"寄语故乡诸父老,十年树木看成林","寄语故乡诸教导,殷勤培护作良师","寄语故乡诸子弟,莫将温饱负平生。"

他还是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非凡政治家。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至1947年9月,他受命于百废待兴之际,卸下戎装,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开始主政南粤两年。他制订《广东省政府施政纲领》五大方针,有效疗治战争创伤,促进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步入正轨。其间,他非常重视解决南海诸岛纷争问题。此前,日军通过驱赶占据南沙部分岛屿的法国军队和越南渔民,强占南沙主岛和西沙永兴岛,国民政府议决:必须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予以收复主权。他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具体接收事宜,并以"艰险定疆"四字为此项任务命名。从1946年底而至翌年初,"太平"、"中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毅然奉命启航,冲破惊涛骇浪,费时51日,历程2000海里,先后成功地将西沙、南沙、东沙诸岛屿再次归入我国版图。捷报传来,举国欢腾,民众扬眉。为了纪念、表彰其对此壮举所建树的勋业,国民政府还将其中一个岛礁正式命名为"南威岛"(罗卓英别号慈威)。

"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

俗谚云:"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客家先民都是来自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履艰蹈险,辗转流徙,饱受欺凌,因而怀乡念土、思亲恋旧、爱家敬业的思绪情结较为普遍、浓郁与鲜明。身为客家后裔的罗卓英亦不例外,甚至超乎常人,更加感人。他背井离乡,身居要职,却从未忘却"胞衣迹";既 "深藏于心","喜形于色",又"溢于言表","付诸行动",时常深长地宣泄其思亲恋故、念土怀乡之情,正如其诗中云"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

他在政权鼎革、携眷迁台之后,晚年旅居于台南屏东县城"回园",因而其《回园诗存》还有更多遥忆"双屏山"、遐想"梅潭河"之诗作,因涉及政治敏感,恕不引用。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道路交通极其不便,任何人对于千里迢迢的还乡探亲之旅都是视若畏途。然而,据其年谱显示,他自青年时代离家外出而至阔别大陆止,回归故里的次数竟达十余回。乡居日子,或寻宗祭祖,或拜师谊友,或训诫族亲,或探访民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坊间还有若干关于其如何献策兴县、恤孤济贫、襄助公益、尊老爱幼之类小故事,口口相传,逸趣横生,亦因限于篇幅,不克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