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是谁_公孙鞅简介
提起商鞅这个名字,估计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商鞅变法”更是大名鼎鼎,是秦朝统一的基础和源头。
其实,商鞅不姓商,本是姬姓公孙氏,因此,公孙鞅才是真名。
那么,为什么公孙鞅会变成“商鞅”呢?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本是卫国(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所以被称为卫鞅、公孙鞅。
公孙鞅年轻时喜欢法家学说,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特别崇拜李悝,李悝变法是战国第一变法,后面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和基础进行的。
因为崇拜李悝,公孙鞅便到了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也知道公孙鞅很有才能,但是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相位,便一直没有向魏王举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说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个奇才,希望魏惠王任命公孙鞅为相治理国家,如果不任用就杀了他,但是魏惠王没有听从。
公孙鞅在安葬了公叔痤后,听闻西边的秦孝公正在求贤,于是投奔了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入秦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孙鞅会变成“商鞅”,则是因为商鞅参加了秦、魏的第四次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之战,并在河西之战中立了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后世人称称之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