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风俗习惯有哪些_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百节年为首”
西安是中国年的始源之地
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在这里源远流长、连绵不绝
西安地区过年有什么传统年俗?
今日小布从西安传统文化的角度
为你一一解读
中华传统节日发轫于周秦,形成于汉,繁盛于唐,西安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核心之地。“年”滥觞于古老的腊祭,萌芽兴起于建都在今西安地域的西周。汉武帝在长安颁布“太初历”,将岁首固定为正月初一,自此“中国年”在西安得以确立。唐玄宗时,大唐长安,万国来朝,玄宗与民同乐,上元灯会前后三日取消“宵禁”,创造了一座千秋盛世、灯火阑珊的大唐不夜城。在长安诞生的,以“中国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生机盎然!
西安年•年味浓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家是西安人最核心的原点。团圆是中国年最核心的元素,回家是西安人过年最大的规矩。西安人多不愿意离开乡土,十分重视血缘家庭之情,重亲情、重乡情、重人情。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守岁,一个也不能少。
“过年”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春节的俗称,古代也称“元日”“元且”等。旧时西安地区“过年”从进入腊月就开始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前后长达40多天。
腊月初五
腊月初八,也称佛成道日,西安地区各大寺庙行施腊八粥。一碗以八种香谷为原料的腊八粥喝完,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五谷丰登,身体健康。
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忙活: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小年还有贴窗花、理发等习俗。
要贴对联(也叫春联),贴门神,贴窗花,仓上、树上、牲口圈、猪圈、水缸旁等地方都要贴红斗方或红对子。如屋梁上贴“抬头见喜”,板柜上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面瓮上贴“米面如山”,牲口棚柱上或墙上贴“六畜平安”、“骡马成群”,老人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寿比南山”,斗上贴“日进斗金”,院子里贴“吉星高照”、“满院生辉”,车辕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
早早起来放炮、祭祖、拜神后,家里的少年儿童先向老人拜年祝贺新春、互说吉祥话,老人会向娃娃们分发压岁钱。然后家人出门向本家户族的长辈去拜年祝贺。阖家团圆的“阖”,有关门的“门”,意思是不允许出门,父系血脉之外的人不允许进来。这一天的拜年,是以父系血脉为核心的。
到各家各户走亲戚、串门户,相互拜年。按关系远近一般初二到初五先向丈人家、舅家拜年,然后再向姑家、姨家拜年。初二是女儿女回娘家拜年的重大日子,是以母系血脉为核心拜年的一天。女儿一家,往往带上双数的厚重礼物献给娘家,单数被视为不吉利的。招待女婿很有讲究,西安地区有一个女婿半个儿之说,尤其是新女婿,礼数会更高。对外孙,一定要发压岁钱,小辈要给长辈叩头,十分庄重。“耕读传家”的西安地区,更重视礼轻仁义重。送馍是重要的礼俗,礼馍不仅讲究数量,而且讲究回礼,压岁钱数量也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不像一些地区以“千里挑一”之类讨彩头。
从初五开始,过年的禁忌结束,就近的庙会陆续举行。人们会去庙会看戏、吃小吃、买耍活,也会迎财神、拜财神、游财神,祈求神灵新年赐福,祈愿新的一年健康富裕。
依据亲疏和自己的时间,安排“拜师友”,聚会、饮酒、吃饭、打牌玩耍等,加强熟人间的联系。
元宵节是过年最热闹最欢乐的时刻,当天前后的活动都是围绕着“闹”字开展的。家家户户挂灯笼,小孩打着龙、虎、兔、狮各种形样的灯笼四处欢跑。有些地方还搞“赛灯会”,故而这天也叫“闹花灯”。如果是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花灯,俗称“追灯”。一般人家都要送宫灯一对,还加一对小花灯,叫“引灯”,是引导新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女方家来送灯,男方家要办酒席,热情招待来客。而新媳妇则在这天随娘家人回娘家去“躲灯”。“闹社火”一般是正月初十左右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前后,有的村早在初二就开始活动。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等样式。
团最圆满的年
“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