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说怎么死的_中行说的最后结局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引申为背叛中国、罪无可赦之人,虽然这个词汇最早在宋朝末年才出现,但至迟于汉朝初年便已经出现这类人物。据现有史料考证, “汉奸”的鼻祖,正是汉文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说(音同中航月)。那么,中行说为何要背叛汉朝?变节后都做过哪些危害祖国的坏事?最终结局如何?
一 含恨叛国
由于史料记载阙如,关于中行说的生年、出身、从何时起服侍汉文帝等情况均不详,而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燕王国(汉朝诸侯国),大概很早便成为宦官。此外,从中行说投降匈奴后舌战汉朝使者的记载来看,他年轻时肯定博览群书、擅长辩论,甚至有可能做过儒生。说句题外话,在东汉以前,担任宦官的大多是正常人,此后才全部由阉人充当。
汉朝是在秦末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社会经济遭到全面破坏,百姓死亡大半,因此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弱,无力抗衡正处在鼎盛期的匈奴帝国。经历平城之围的汉高帝刘邦,彻底放弃武力对抗匈奴的做法,改而实行和亲政策,以此来换取后者放弃南下进犯中原的承诺。和亲政策延续百余年时间,直到汉武帝在位时才终止,此后双方再度进入到战争状态。
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即位。按照和亲政策,汉文帝决定选派某位翁主(宗室女子)到匈奴和亲,并由中行说护送。没想到,中行说却因为难耐漠北苦寒天气,加之路途凶险,担心自己有去无回,便一再恳请汉文帝改派他人。遭到拒绝后,中行说便赌气说道:“必我行也,为汉患者”(见《史记·卷一百一十》)意思是,如果非要强迫我出使,我就投降匈奴,然后引导他们侵犯汉朝。
汉文帝以为中行说不过在说气话,所以根本没有在意,并以性命相要挟,强迫他出使。结果,满怀怨愤的中行说刚到匈奴,便向老上单于投降。据正史记载,中行说叛逃匈奴后很受老上单于的信任,凡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决定(“单于甚亲幸之。”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作为史上首位有明确记载的汉奸,中行说之所以叛逃虽然有苦衷,但毕竟令人不齿,理应受到世人的唾弃。
二 改造匈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身为汉奸的中行说,实际上是振兴匈奴文明的头等功臣。自从实行和亲政策后,伴随着汉朝翁主与使者到达漠北的,还有中原精美的食物和华丽的衣服,让历来靠游牧为生、穿着旃衣皮袄的匈奴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难免心生惭愧。渐渐地,上至单于下至平民,匈奴人越来越痴迷于中原的饮食、服侍,并开始学习汉朝的礼仪,大有跟汉人同化的趋势。
中行说到达漠北后,敏锐地察觉到匈奴学习汉朝的危险性。对此,中行说劝说老上单于重新树立对本族习俗、饮食、服侍的认同,消除匈奴人对汉朝的崇拜、迷恋心理,从精神层面强化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对具有匈奴特色的文化和制度的向心力。同时,中行说又教授匈奴人统计学知识,以此来帮助他们计算人口、牲畜,并进行合理的划分。
在振兴匈奴文化的同时,中行说还怂恿单于对汉朝实行“傲慢外交”,意图在气势上压倒中原,使汉朝在形式上处在从属地位。按照惯例,汉朝送给匈奴的国书,每次都用1尺长的书牍来写,开篇语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对此,中行说说服单于用2尺长的书牍回信,开篇语则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详情见《史记·卷一百一十》)。
汉文帝在外交方面屡屡吃瘪,大失天子威仪,为了挽回颜面,他便接连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向老上单于指出匈奴在文化方面的落后,希望后者能回到向中原学习的“老路子”上来。每逢这种场合,中行说都会亲自上阵,对中原文化进行赤裸裸的嘲讽,并极力赞扬匈奴文化的合情合理,言辞极其精彩,每每驳得汉使哑口无言(详情见《史记·卷一百一十》)。
三 祸害中原
汉奸往往也是“带路党”,中行说自然也不例外。中行说并不满足于“匈奴文化振兴者”的角色,与汉朝使者的精彩辩论亦不过是“开胃菜”而已,真正让他念兹在兹的,则是如何实现当初发下的毒誓,要引导匈奴南下进犯中原,使自己真正成为汉朝最大的祸患,令汉文帝寝食难安。对此,中行说使出“釜底抽薪”的计策,真可谓阴狠、毒辣至极。
原来,中行说深知汉朝以农业立国,只要尽可能多的毁掉内地的粮食收成,便可以起到削弱汉朝国力,使匈奴不战而胜的功效。为此,中行说劝说单于加大对边境的侦查力度,日夜寻找汉朝防守空虚的时机和地点,然后利用秋收之际,派遣大量骑兵,多点同时入侵,抢劫、破坏内地的粮食收成。中行说的计策相当奏效,几年时间下来,汉朝深受匈奴骚扰之苦,令汉文帝大伤脑筋。
除此之外,中行说为帮助匈奴抵御汉军的反击,还劝说单于实施“细菌战”,派军队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埋到汉军进军路线的水源上流,凡是喝过含有病死牲畜细菌之水的汉朝将士,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这种“细菌战”由于非常隐秘,且运用时间相当长,因此令汉朝损失惨重,就连汉武帝时期的“军神”霍去病,也是这种战术的牺牲品。中行说的阴毒,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中行说自从投降匈奴后,便死心塌地地替对方出谋划策,并极大限度地危害汉朝,实在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汉奸、卖国贼。前161年,老上单于病死,其子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依旧得到重用。然而,自此之后,史书中关于中行说的记载便戛然而止,他的下场如何,最终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