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是谁_陈毅元帅人物简介
知名人士简历
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职业军人、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1年1月16日,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陈毅 - 个人概述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陈毅 - 生平介绍
1901年8月26日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少年时在成都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6年初毕业后,参加领导了“三一八”爱国运动。8月被派往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11月调往重庆,参与沪州、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
1927年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7月中旬,军校改编为张发奎掌握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8月2日由武昌顺江东下,至九江,被张发奎缴械。陈毅布置应变工作后南下,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七十三团的指导员。起义军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在江西、广东边界转战,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 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闽西。2月,任第一纵队党代表,与纵队长林彪率部参加大柏地、攻打汀州等战斗。6月,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前委书记。会后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面汇报红四军情况。在周恩来主持下,代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回红四军后,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32年后,历任红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委等职,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参与领导反“围剿”。
1934年8月,指挥作战时负重伤。10月,第一方面军长征后,他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4月,根据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与分局书记项英召开会议,确定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在敌人的分割、封锁和残酷的“清剿”中,在电台被毁与中共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在赣粤边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极其艰苦的斗争。
1936年12月,他在梅岭草莽中被国民党军围困达20天,考虑难以脱身,便写了《梅岭三章》 。本文开头引用的是其中一首。他与项英等领导的游击战争坚持了三年,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刊物读到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摘要,掌握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乃与项英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
1937年9月到南昌,与中共中央恢复了断绝近三年的联系。11月,赴湘赣边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险些被不理解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当地领导人错杀。后又到皖浙赣边区进行传达,使这些游击队及时下山编入新四军。
1938年1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率领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随后率苏南主力北渡长江,任苏北指挥部指挥,联络泰州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打击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于1940年10月,指挥黄桥战役,取得军政全胜。随即北上,在盐城同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为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开创了华中抗日新局 面。11月,他代理华中总指挥部总指挥,与政委刘少奇统一指挥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与刘少奇等指挥华中9万部队,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坚持抗战,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3年11月赴延安,曾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时继续通过电报参与对华中地区和新四军的指导。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统率华中、山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五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同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等创造性地执行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宿(迁)北、鲁南、莱芜等战役的胜利,对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5月,指挥孟良固战役,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秋,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实行外线出击,挺进豫皖苏,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 配合,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入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5月兼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1月至次年4月,作为总前委成员之一,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949年5月,兼任上海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筹建华东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加强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同时领导上海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作战。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8年后兼任外交部长。
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受到严重迫害。
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陈毅 - 革命生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陈毅同志入党后,很快投入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先后在北京、四川、武汉从事革命活动。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夭折,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在革命转入低潮的严峻考验面前,陈毅同志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大无畏品格。他从武汉到江西抚州赶上南昌起义军。南昌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后,革命前途似乎已十分渺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陈毅同志协助朱德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千里,组织发动了湘南起义,并把队伍带到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主力――红四军。以后,他又协助毛泽东同志召开中共红四军九大,通过了建设中国人民军队的纲领性文件――古田会议决议。陈毅同志为红四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中央红军和中央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三四年秋,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再度处于危急关头。陈毅同志那时身负重伤,和项英等同志留下,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并胜利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论环境怎样艰苦,他始终充满着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曾在梅山被敌人围困多日。陈毅同志带着伤病隐伏在草丛中,写下作为绝笔的诗篇《梅岭三章》。其中一章是:“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和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今天依然那样地激动人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一部分主力挺进江南敌后,开辟了江南抗日根据地。一九四○年五月,他正确执行中央对新四军的指示,率部渡江北上。陈毅同志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项政策策略,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反共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打开了华中抗战的局面,建立了巩固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陈毅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迅速发展华中的抗日力量,使华中成为对日本侵略者实施反攻和以后进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同志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粟裕、谭震林等同志一起,审时度势,抓住战机,接连取得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华东的全面进攻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在全国战略进攻开始后,他又和粟裕同志率部挺进中原,协同中原野战军行动,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接着,他作为总前委主要成员之一,同邓小平、刘伯承等同志一起,参与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的指挥。在解放上海时,陈毅同志提出,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完整地保全上海;并下达了部队在市区不准用炮、进城不入民宅的严格命令。在他的精心指挥和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紧密配合下,歼敌十五万三千人,上海这座城市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向建设。陈毅同志在继续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同时,出任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市长。当时有人说:共产党打仗行,管经济不行。陈毅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表明:共产党人不但有能力结束一个旧中国,而且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以非凡的胆略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全市人民,创造性地把党的政策同上海实际相结合,排除万难,胜利接管并初步改造了这个城市,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统一战线工作取得巨大成绩,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得到改造,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上海市长任内的卓越政绩和清廉、正直、办事雷厉风行、处处以身作则、和人民同甘共苦的风范,至今仍为上海人民所怀念。
1954年,陈毅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他一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千方百计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62年3月,他在广州向科技、文艺工作者说:“你们是人民的科学家、社会主义的科学家,是革命的知识分子,应该给你们脱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加上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加冕礼。”这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陈毅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被授予元帅军衔。
1958年2月起,陈毅同志兼任外交部长。面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威胁,他坚定地执行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主持制订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积极支持被压迫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对外交往中,他充分表现出已经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高度自尊和自信,同时又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实事求是、以诚待人,赢得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尊敬与信任,成为当代杰出的外交家。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陈毅同志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7年2月,他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当面谴责他们纂党夺权的阴谋,竟被诬陷为“二月逆流”。他在接见归国留学生代表时说:“我们已经老了,是要交班的。但是,绝不要交给野心家、两面派!不能眼睁睁看着千百万烈士用自己宝贵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付之东流!”在被迫离开领导工作岗位以后,他还向中央提出了恢复中美会谈,打开中美关系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1972年1月6日,陈毅同志不幸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悲痛和国际友人的哀悼。毛泽东同志也出席了他的追悼会。
陈毅 - 军事思想
陈毅一生著述颇丰,重要著作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特质,建设正规化的模范党军 ①中国革命战争,必须建设一支正规化的模范军队,即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式革命军队。它与一切旧式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性,排斥雇佣性;具有工农革命的优良传统,扫除脱离劳动群众的游杂武装习性;具有政治上铁的团结,没有官兵阶段隔阂、军民对立冲突和部队之间的猜忌矛盾,并善于团结友军共同对敌;能够做到政策统一、行动统一和指挥统一、没有地方界限和涣散习气。建军要求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优越的军事组织、提高军事技术;军纪达到模范的地步;各种工作都有严密的制度,科学的分工、合乎规律并且极负责地进行;作风上充满革命气派和创造精神。②人民军队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建军,必须包括强大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特质的体现,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确保和不断强固党的领导,使部队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贯彻实行的组织者。决不容许把人民军队降低为统一战线的军队。 ③加强政治建设决不是轻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而是要保证一切部门一切工作的健全和发展。因此,必须全面地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首先要建设健全的司令机关。④要重视及时总结部队作战经验,求得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每打一仗后,只要条件许可,就要组织部队总结经验教训,使第一仗的优点在第二仗中得到发扬,缺点能够避免。
中国革命战争要依靠农村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①先有农村根据地,并“波浪式”地发展到全国。应先建立各个小块根据地,逐步连成大片。②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目的在于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③群众武装、地方部队和主力兵团,是革命武装力量的三个阶梯,相互依存配合,共同打击敌人。④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际上是一种“城乡”斗争,敌人优势集中在城市,我则必须发展农村游击战争。⑤当革命战争由以游击战为主发展到以大规模正规战为主之后,总的作战方针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⑥在敌人竭力把战争引到革命根据地,妄图从经济上破坏革命战争的形势下,应大力实行 “以战养战”的方针,为规模日益扩大的革命战争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毛泽东军事学派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辉成就 ①毛泽东军事学派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②毛泽东军事学派的特点,是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发现和掌握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③毛泽东军事学派的本质是研究和回答革命人民及其军队如何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在实力相差悬殊条件下战胜强大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的问题。④毛泽东军事学派把军事当作社会现象总体的一部分,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军事政策。这个政策包括对敌、我、友的综合研究,对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诸关系的全盘考察,对军队、人民政府、政党的关系的确定,对军队本身诸事项的确立等,历来的军事学只就军事本身的问题如技术、战法等加以研究,即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项条件,也未放到适当位置。毛泽东军事学派代表了中华民族军事史的光辉成就。陈毅 - 外交工作及成就
1958年起,陈毅作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外交政策思想,参与制订新中国长远的外交战略方针,协助周恩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
1952年10月,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苏联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会晤斯大林。
1954年10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顺访波兰。
1955年4月,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和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万隆出席亚非会议。
1958年2月,首次以副总理兼外长身份随周恩来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事宜作了妥善安排。
1960年,陪同周恩来或单独率团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国,签订了中国同尼泊尔的友好条约和经济协定、中国同柬埔寨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国同蒙古的友好互助条约以及中国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1961年5月至1962年5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老挝问题,促使会议达成协议,签订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的议定书》。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应邀参加肯尼亚独立庆典,并陪同周恩来访问非欧亚14国,实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非洲大陆的第一次访问。
1964年4月至1965年6月,为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奔波于雅加达、开罗、阿尔及尔之间。当东道国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使会议搁浅后,参与磋商,强调亚非团结,反对分裂,促使达成会议延期的协议。
此外,他还多次出访亚非国家,仅对缅甸一国,即达10次之多。其中1963年春和1966年春,先后陪同刘少奇对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5年9月在北京发表著名的记者招待会讲话,阐述中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表明中国外交的严正立场,在国内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同林彪、江青集团破坏外交工作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1969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四元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国际形势座谈会”,写出《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书面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在当时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据此,向周恩来提出利用国际有利形势开展工作的具体设想,成为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战略决策的前奏。
周恩来对陈毅的外交才干和风格曾作如下评价:他在对外活动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
陈毅 - 诗词作品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陈毅同志有一首有名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正是对陈毅同志自己的最好写照。陈毅结过三次婚,对三任妻子,他都爱之深挚,永不忘怀。
余友肖菊英不幸失足井死,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
泉台幽幽汝何之,检点遗物几首诗。
谁说而今人安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物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记否诺言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正当送葬归来夜,幽幽泉台汝何之?
昔日汝言生者好,我今体味死去高!
艰难困苦几人负,失侣中年泪更滔!这首诗,是陈毅元帅1931年1月,为悼念亡妻肖菊英而写的。肖菊英是陈毅的第一任妻子。1930年7月初,红22军在江西信丰县举办红军干部学校,在开学典礼上,陈毅认识了肖菊英。后来钱益民、彭加伦牵线搭桥,促成了这一桩美满婚姻。但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肖菊英为掩护群众落井牺牲。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对故人情。这是陈毅元帅于1937年10月去江西省兴国县与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时,得悉妻子赖月明在游击战中不幸牺牲而写下的一首悲愤凄凉、感情深沉的七绝诗。
赖月明是陈毅的第二任妻子。生于1914年,江西兴国人。1931年参加革命,任区妇女改善委员会主任。1932年被少共中央送到瑞金师范培训期间与陈毅相识。在“月老”李富春、蔡畅等人的热心帮助下,陈毅和赖月明结合了。后赖月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不久,由于叛徒告密,她被捕牺牲。
春光照眼意为痴,愧对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安在?输与红芳不自知。这是陈毅在和张茜恋爱遇到“麻烦”时写下的情诗。
陈毅 - 个人荣誉
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毅 - 人物评价
陈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在追悼陈毅同志大会上致悼词,全文如下:“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陈毅同志。
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陈毅同志在病假期中,因患肠癌,治疗无效,于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二十三时五十五分不幸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陈毅同志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历任师长、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全国解放后,曾兼任上海市市长。
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十年来,陈毅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战斗,坚持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
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地悼念陈毅同志,要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完成国际国内新的战斗任务,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
朱德同志写诗哀悼陈毅同志:“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董必武同志在挽陈毅同志诗中写道:“栋折吾忧压,伊谁继直声?”陈毅同志不愧为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陈毅 - 家庭
1930年在江西信丰,与当地19岁女学生萧菊英结婚。1931年陈毅外出开会,归途遇敌人袭击,绕路回去,萧菊英听闻陈毅已牺牲,于是跳井殉情身亡。陈毅写下《忆亡》诗“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建国后,陈毅请萧菊英的母亲、兄弟去上海相见。
1932年重阳节,经李富春蔡畅介绍,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1934年红军长征后,陈毅留守江西中央苏区,动员赖月明服从大局带头疏散回乡隐蔽、打游击。二人于10月20日分别。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陈毅得知赖月明在被捕后跳崖自尽。陈毅于当年农历九月初一写下《兴国旅舍》诗“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1937年在筹组新四军途中,陈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识相知。此次相见后订下婚约。然而中共党组织上不同意二人结婚,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找胡兰畦谈话,要求胡兰畦隐蔽共产党员身份,以国民党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对革命更为重要。陈毅致信胡兰畦:“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0年,与张茜结婚,生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和三子陈晓鲁。张茜本名张春兰,陈毅在结婚前写《赞春兰》诗“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
家庭成员
张茜——陈毅之妻;
陈昊苏——陈毅之子,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陈丹淮——陈毅之子,总装备部科技部部长、少将;
陈晓鲁——陈毅之子,北京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妻粟惠宁,粟裕女婿。)
革命后代
长子陈昊苏,曾任北京市副市长,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兼中俄友协的会长;
次子陈丹淮,少将军衔,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
三子陈晓鲁,系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人事代理单位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女儿陈珊珊,女婿是王光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