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是谁_杜预的生平简介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濠河边的洞庭湖博览园,是一个以文化展示、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生态环保、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项目占地面积2.7万余亩,总投资据称多达110亿元。首期工程洞庭湖博物馆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展览馆正在建设中。旨在打造国际领先的湖泊博物馆、中国湖泊第一馆的洞庭湖博物馆,早已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洞庭湖博物馆所在的濠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先杜预组织开凿的一条运河。
杜预是杜甫的祖先,这是杜甫自己透露的,千真万确。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寒食节,30岁的杜甫在洛阳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祭祖时,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自称是西晋当阳县侯杜预的十三世孙。文中,杜甫用了一连串四字句,来讴歌杜预的功绩:“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为梁。洪涛莽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膏隶躬亲。”并表示自己“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此外,天宝十年(751年),在长安当了多年“京漂族”的杜甫,曾利用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南郊三大典礼的机会,呈上“三大礼赋”,并顺便向唐玄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信的开头,杜甫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意思是:自我的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唐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
虽说是五百年前的老祖宗,但杜恕、杜预确实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值得杜甫在求职时拿出来炫耀一番。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其子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统帅之一,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著名学者。除此之外,杜预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的女婿。其妻高陆公主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姑母。也就是说,杜甫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的皇亲国戚。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不仅“以文章著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杜预,史籍中对其评价甚高。《晋书·杜预传》中说:“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意思是杜预学识渊博,如武库兵器,样样具备。事实上,杜预确是一位罕见的文武全才。明代以前,他是唯一一个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物。直到明成祖时,诸葛亮也进入了文庙,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儒将才增至二人。
杜预进入文庙,当然是由于他的学术成就震古烁今。杜预在政治、经济、历法、律定、历史、算术、工程等诸多方面均有研究与著述。在经史研究中,杜预特别喜欢左氏,自称“《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为现存最早《左传》注本。杜预曾参与修订晋律,负责法律注解。他将773万字、26000余条的汉魏律令,精简为12万字、2900余条。这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后世法律的编修产生了很大影响。杜预在《律序》中提出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中国法律史上区分律、令的最早定义。由此可见,“杜武库”称号绝无过誉之嫌,而是当之无愧。
杜预进入武庙,主要是由于他在西晋灭吴之战中,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杰出的指挥才能。西晋咸宁四年(278年),长期在朝廷担任掌管经济财政事务的度支尚书一职的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南下襄阳(今湖北襄阳)接替因病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杜预是文人出身,不善武功,连骑马、射箭都不会,但他善于谋略,以运筹帷幄、料敌制胜而著称于世,指挥千军万马是他的强项。
杜预到达襄阳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准备灭吴。先是用离间之计,使生性多疑的孙吴君主孙皓召回了战略要地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的守将张政,为灭吴之战创造有利条件。接着三次上书晋武帝司马炎,排除种种干扰,最终促使司马炎下定了灭吴的决心。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担任西线指挥,主要任务是攻取江陵占领荆州。鉴于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采取先扫清外围障碍、最后攻坚的策略。在攻取江南军事重镇乐乡之战中,杜预采用浑水摸鱼之计,让士兵乔装打扮混入乐乡城中,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歆。当时军中有歌谣说:“用计代战,以一当万。”
由于杜预多次用计取胜,东吴人对他又怕又恨。史料记载颇有意思:杜预患有大脖子病(甲状腺疾病),东吴人就在狗颈上挂个水瓢,说这是杜预的脖子。看见长包的树,就在树上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东吴人此举倒是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的味道。
拿下江陵之后,杜预准备继续东征。但因天气转热,加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军中疾疫流行,不少人产生了畏难情绪,建议等到冬天再战。杜预说:“我军连战连胜,士气大振,而吴军士气低落,此时乘胜追击,必将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成语“势如破竹”和“迎刃而解”,就是这样来的。随后,杜预命水军挥师东进,直取孙吴都城建业。孙吴君主孙皓见败局已定,被迫出城投降,吴国灭亡。
天下重归一统后,杜预因功受封当阳县侯,并继续镇守襄阳,治理荆州。在荆州数年间,杜预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一方面继续操练军事,维护局势的稳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人们称之为“杜父”。当时有人作诗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治水是杜预最有影响的政绩之一。当时的长江荆州河段,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水患连年。杜预到江汉平原和洞庭湖一带实地勘察后,提出了一个既能治理长江水患又能沟通南北漕运的解决方案——开凿一条从杨口(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即古杨水入沔水之口)至巴陵(今湖南岳阳市)长达一千余里的运河,将夏水(自今湖北沙市南分长江东出,经今监利至沔阳入汉水)与洞庭湖直接连通。这条运河建成后,不仅缓解了长江的泄洪问题,而且提升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能力,并使沿线一万余顷农田得以灌溉。今岳阳市君山区境内的濠河,便是这条运河的遗存,也是岳阳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水利和交通建设工程。所以,洞庭湖博物馆建成后,建议有关部门在濠河边立一尊杜预的塑像,以纪念他治水的功绩。
实际上,杜预是一个很在意自己名声的人。他常说,我这一辈子,不指望立德,但立功、立言还是有可能的。到了晚年,生怕后人遗忘他的成就,特地请人刻了两块石碑,记载他的功绩。其中一块石碑沉入汉水之中,另一块立在岘山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刻两块石碑,总会有一块存留于世,为自己扬名。不过,杜预大概没想到,他的这一做法,反倒招来了后世不少调侃。如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曾作《读史》诗嘲笑杜预:“汗简书青已儿戏,岘山辛苦更沉碑。”
杜预一生仕途顺利,堪称官场不倒翁。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固然是杜预平稳的一大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杜预情商高。杜预镇守襄阳时,多次厚礼馈赠京城里的权贵要人。有人问他为什这么做。杜预说,我不是想从他们那儿得到什么好处,而是希望他们别害我。显然,杜预深谙官场的处世哲学。而他的十三世孙杜甫,在这方面就比他差远了。杜甫仕途坎坷,多半是由于他不善于同权贵打交道。
杜预死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当时他被征调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地位同三公。但在进京途中,杜预突发重病,不治身亡,终年63岁。得知杜预死讯,晋武帝司马炎甚是哀悼,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