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良是谁_蒋方良的生平简介
蒋氏家族曾走出过两位“第一夫人”,被大众所熟知的是蒋介石之妻——宋美龄,她出身显赫,学识渊博,常出席各种社交活动,在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另外一位——蒋方良却鲜为人知。
蒋方良是“第六任民国总统”蒋经国的妻子,虽然身处在政治中心,但她却一心只顾相夫教子,从不涉政,显得十分低调,这也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异国情侣喜结良缘
蒋方良的原名叫芬娜·伊芭提娃·瓦哈瑞娃,是一位白俄罗斯人,当时白俄罗斯还只是苏联的加盟国之一。蒋方良的父母很早就离世,她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
1933年,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的蒋方良,接受分配来到乌拉地区的一家重型机械制造厂工作。蒋方良本以为工厂生活只会是枯燥无比,可一位男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位男子名叫尼古拉,其实就是蒋经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内青年学子们为更深入地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纷纷赶赴苏联留学,其中就包括蒋经国。可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突然在国内发动政变,使得蒋经国的一举一动落入苏联当局的监视范围内。
被监视的滋味着实不好受,蒋经国抱着一丝希望提出想回国,结果可想而知,苏联当局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回国无望的蒋经国干脆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中,毕竟忙碌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
蒋经国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积极地为工厂的建设出谋划策。勤快的人无论在哪都会受到领导的赏识,蒋经国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他很快被提职为副厂长,成为蒋方良的上司。
处于苦闷中的蒋方良与蒋经国,时常互相鼓励与宽慰对方。蒋经国曾说:“在工厂内,她是我的部属,她最了解我的处境,我每逢遇到困难,她总会表示同情及加以援手。”
某种程度上,蒋方良已经成为蒋经国那时的精神依托,朝夕相处间,两人慢慢萌生爱意。然而,他们的爱情很快就迎来第一道考验。
1934年,苏联当局加强对蒋经国的监视,禁止他在工作之余会见任何人。明明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思念的苦楚深深地折磨着他与蒋方良。
所谓患难见真情,蒋方良与蒋经国历经考验,彼此都愈加确信对方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蒋方良更是决定等漫长的监视期一过,就要嫁给蒋经国。
面对蒋方良的决定,蒋经国起初还有所顾虑。蒋经国认为自己在国外居无定所,加上身份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在给不了蒋方良安稳无忧的生活。
蒋方良对蒋经国说:“尼古拉,不管以后你在哪里,我都会等待你。无论什么磨难都不会把我们拆散。”这番话让蒋经国放下顾虑,和蒋方良一起向苏联当局提交结婚申请。
所幸苏联当局批准了他们二人的婚事。婚后夫妻两人就住在一间窄小的屋子里,卫生环境很恶劣,蚊虫的叮咬常扰得他们夜不能寝。雪上加霜的是蒋经国还失业,养家的重担全落在蒋方良一人身上,两人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清贫困苦没有击倒蒋方良,她觉得只要家庭和睦就好。令蒋方良更加高兴的是儿子蒋孝文与女儿蒋孝章的接连降生。孩子们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同样也给蒋经国那颗烦闷孤苦的心,带去些许慰藉。
蒋方良本以为日子就将这样一成不变地走下去,未曾想,1936年,蒋介石派人到苏联来找寻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此时距蒋经国赴苏留学已经过去了12年。此次苏联政府从国际战争局势出发考虑,便同意放蒋经国回国。
能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对蒋经国而言是一大惊喜,可对蒋方良来说则意味着她要远离故乡,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而且语言上也完全不通。
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对未知的迷茫与慌乱,蒋方良收拾好行李,带着子女与蒋经国一同飞赴中国。
贤良慈孝低调处世
对于这位异国儿媳妇,蒋介石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不满意蒋方良的出身与学识,但又感激蒋方良对自己儿子的照顾。两相权衡下,蒋介石还是接纳了这个儿媳妇,并给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蒋芳娘。
蒋经国随后带着妻子前往宁波拜会母亲毛福梅,毛福梅觉得蒋芳娘的“娘”字有些与辈分不合,便改为“方良”,有方正贤良之意。
蒋方良没有辜负婆婆毛福梅的一番期盼,她快速地适应中国的新生活,融入新家庭,换上旗袍,学说中文还有宁波当地话,一有空闲还会找婆婆学做当地菜。
没过多久,蒋方良除了无法改变的面貌外,言行举止等方面与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妇女别无二致。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传统妇女”,蒋方良自然要面临一大难题——如何处理好传统中国家庭中的婆媳关系。
蒋方良要面对的婆婆有两个,一个是毛福梅,另一个是宋美龄。
蒋方良与这两位婆婆的出身与经历完全不同,后天得来的学识、观念等亦是具有极大的差异。不同圈层的人相聚在一起,一般来说是无法完全相融的。幸运的是,毛福梅与宋美龄都十分体谅远离家乡亲人的蒋方良,对她照顾有加。
婆婆们的关爱,让蒋方良渐渐地感受家的温暖。逢年过节,或是其他值得庆祝的日子,蒋方良都会带上孩子们,与蒋经国一起前往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府邸,与他们团聚。
蒋方良对此很是满足,虽然知道丈夫一家不是普通的中国家庭,但她对于名利毫无执念,如何当好丈夫的贤内助,以及怎样教养好孩子们才是她考虑的问题。
因此,除非是一些必须出席的政治社交活动,蒋方良才会随同蒋经国出现在大众面前,而且在公众场合,她鲜少发言,这一点与宋美龄完全不同。
观念不同,并没有妨碍到蒋方良对宋美龄的敬重。
蒋经国出任总统时,媒体报道此事提及蒋方良时用的称谓是“蒋夫人”。蒋方良认为这是属于对宋美龄的尊称,因此她与相关的单位打好招呼,让改称自己为“经国先生夫人”即可。
蒋方良久居幕后,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台湾作家平路曾在《香港已成往事》一书中揭露到,蒋方良的住所与寻常人家的没什么区别,没有奢华的装饰品,破旧的家居仍可以继续使用,一日三餐的剩余饭菜不会被直接倒掉,而是留到下顿煮熟后接着食用。
其实,这应该算是蒋方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默默支持蒋经国的事业。她给外界留下怎样的印象,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对其丈夫的评价。
蒋方良的优秀品质,包括为蒋家所付出的一切,让本不愿接受她的蒋介石大为感动。如果说蒋介石起初还曾嫌蒋方良与自己儿子不够门当户对,那么此刻,他已彻底放下成见。蒋介石50岁生日那天,专门写下“贤良慈孝”四个字赠与蒋方良。
步入晚年只余孤寂
得到蒋介石的赞赏,蒋方良操持起家务来更是丝毫不敢怠慢。她悉心照料着孩子们,把他们抚养到成家立业的年纪。
蒋方良一共为蒋经国诞下一女三儿,一个家里面,有一个孩子的存在,就会热闹许多。蒋方良有四个子女常围绕在她身边,日子自是过得有滋有味。
可孩子一旦长大,就留不住了。幸运的是蒋方良身边还有蒋经国,他们两人已携手度过了五十三载。
岁月流逝,蒋方良对蒋经国的情意却只增不减,哪怕蒋经国在外时曾与另外一名女子——章亚若相恋。
章亚若还为蒋经国生下一对双胞胎,可惜蒋介石只给两个孙子分别取名为“孝严”与“孝慈”,随母亲姓,俨然没有打算将其接回蒋家。
蒋经国移情别恋一事就这样被蒋介石给截下,待在家中的蒋方良虽然听过传闻,却不知道事情真假,更不知晓另外两个孩子的存在,加之回到家中的蒋经国一切如故,毫无异常,蒋方良决定选择相信自己的丈夫。
或许可以说,正是蒋方良对蒋经国的信任,两人才能够携手相伴这么久。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1988年,蒋经国因病离世。
蒋方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尚在病中的她,拖着病躯在蒋经国的身边不停地呼唤着。可人死不能复生,这一次,蒋方良永远都等不到所期待的回应。
从苏联到中国,从宁波到台湾,蒋方良细细回想着与蒋经国走过的每一条巷道,说的每一句话语。有时悲从中来,蒋方良便看着丈夫的遗物诉尽相思之苦。
祸不单行,上天没有怜悯这位悲苦的女子。还未从丈夫离去的悲痛中走出来,蒋方良就再次遭受巨大的打击。
短短七年的时间,蒋方良的三个儿子接连去世。
蒋经国走后,孩子们就成了蒋方良在这世上的精神寄托,可如今一个接着一个离她远去。
难以想象已是满头白发的蒋方良在给儿子们送行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何况她自己也有病在身,许久未痊愈。
可蒋方良始终是坚毅的,她把家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最小的儿子蒋孝勇弥留之际,蒋方良为了让儿子能够无牵无挂地安然离去,专门坐着轮椅来到儿子跟前,俯下身子说道:“我会好好的。”
好与不好,只有蒋方良自己内心明白。一连失去那么多自己最在乎的人,蒋方良变得沉默起来,她常常让自己迷失于丈夫与儿子还在世的那段记忆内。
直到2004年,88岁的蒋方良在台北轰然长逝,这回,她应是要去追随自己的丈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