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_人会感到不快乐的原因解读

时间:2022-09-02 11:33:0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人类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尽管无数先哲已经从很多角度提出了难以超越的博大理论,好比宗教、哲学。 但我们不可否认,人生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为人生的问题并非来

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_人会感到不快乐的原因解读

人类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尽管无数先哲已经从很多角度提出了难以超越的博大理论,好比宗教、哲学。

但我们不可否认,人生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为人生的问题并非来自理智的发明,也不仅仅存属于某种哲学或宗教理论体系的自身需求,它是人生命实践本身所提出的问题。

要知道,人生通过生命实践而展开,但人的生命实践并非是一种存在于精神领域的自娱自乐,它是外展的。

简言之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运用外部获取来的感性经验所建构的世界,若脱离了“外部”那么人生也便不复存在。

但支撑我们的感性经验来建构这个世界的原本自在的那个自然世界并非独属于我们,它属于所有人。

所以随着人生命实践的稳步推进,便势必要遭遇与自在的那个自然世界以及他人的关系处理问题。

这即是人生问题的本源。

问题的遭遇产生探讨的需求,而探讨则开启于批判。

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生问题的探讨,往往是以批判的形式展开的。

好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等等。

批判虽目的是好的,但人们其实本质上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人生本质上是感性的,但批判却一定是理性的。

用理性的批判去解决感性的人生问题,肯定存在局限性。

好比批判者一定是将人生理论化的人,他们手握批判人生的理论武器。

可他们的理论武器来自哪里?其根据可靠吗?

或许只是来自狭隘的人生经验,或许来自他人的道听途说,亦或许来自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等学术体系,甚至或许他们也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但他们至少一定相信自己的理论武器适用于领会和解读人生,因而具备批判人生的资格。

假设他们的理论武器运用的很好,对人生的批判非常合理。

那么人们便会从中收获真正有益的教诲,就会真心迎合他们的人生观念。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往往恰恰相反。

这就是人生探讨的困境。

从古至今,我们本土出现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释、道三教并行的繁荣的思想文化盛况。

遥远的西方,也有精妙的哲学思想在不断发展进步。

到了近代实证科学更是风靡全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

每一种思想都有自己的亮眼之处,都能够为人生提供很不错的价值。

但综合来看,却没有一种思想能够真正完成对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

为什么会如此?

问题还是出在了批判这个根源处。

任何思想的外展本质上都是一种概念化表达,概念化的理论分析势必戕害人生的感性生命。

换言之人生这本充满感性与热血的一件事,一旦用一套知识、概念、原则、范畴等确立为理性思维认识的对象,那么当即它也就丧失在这样的概念化中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老话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共情,是人情感的自然体现。

可一旦概念化表述问题就来了,它不是成为脱离情感的死板的道德教条,形成对人的桎梏,就是被纳入伦理学范畴,成为学者们进一步进行批判的对象。

其实道理哪有这么复杂,若没有了这些一切原原本本,自然而然。

这就恰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越是谈仁义,其实离道也就越远了。

若我们不把人生视为一种用认识论立场去认识的对象,而将其视为一种关于自我的存在领会,那么我们便根本不会再去追求什么所谓的概念化表达,乃至人生批判了。

这对于生活于充满知识体系的时代的我们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回归人生的本真。

或许读到这里有人会说,小编你此番言论不也是一种概念化表达吗?

没错,为了揭示当下人们对于人生虚而不实的认识现状,本文的论述依然使用了概念和理论。

但这些理论和概念并非是人生展开的直接表达者,不是在人与人生之间设立的一道理论屏障,而是将人生命实践引向自我澄明的一座路标。

很显然,人生没有定式,但这也并不意味人生就是肆无忌惮。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曾说过一句话:“天才是精湛的技巧+别的什么东西。”

这句话的模板同样适用于人生。

或可说“精彩的人生=生存+别的什么东西”。

要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实质上从未脱离对人生存方式的规定。

好比我们国家自古以农业为本,而欧洲则以商业为主,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也有其特有的生存方式。

这也注定我们总体要保持生活的“按部就班”,它保证我们的生存。

但如何才能活得精彩?

就要靠“别的什么东西”了。

到底何为“别的什么东西”?

其实谁也不知道,更说不清。

但我们只知道当我们有意无意去审视人生的时候,总能立刻就认出,那就是“别的什么东西”。

所以如上述所说,关于人生的批判从未停止,将来也不会停止。

所以大可不必对批判抱有反感或敌视,我们只管记得,针对生存方式的批判,好比对于名利财货的认知,最多能够帮助我们争夺一些世俗价值判断下的成就。

而只有针对这个“别的什么东西”的批判,才是真正让我们的人生展现出精彩的有教益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