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教育_教育的核心概念

时间:2022-09-08 10:23:4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教育走上歧途,就类似根基用了豆腐渣,即使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也会瞬间垮塌。要想教育走上正道,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教育走上歧途,就类似根基用了豆腐渣,即使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也会瞬间垮塌。要想教育走上正道,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本质说通俗点就是教育的本义是什么?“教育”一词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人们对本义的探讨越来越少,即使所谓的“教育家”、“教育专家”不一定说出教育的本义,他们的精力都在研究“教育”的演义,忽视了教育本义的探讨。这种“忘本”的状态似乎成了一种“常态”。

大家都知道“师圣”孔子,却没有读过《论语》。现在的教授、博导、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又有几个读过《论语》,又有几个读懂《论语》。把那些用翻译过来的“西方教育学”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家”。连自己师祖都不了解,这就是忘本。我们的国学大师把西方科学、哲学、教育学翻译过来时,用那些汉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连汉字的本义都不理解。怎么能确切理解其演义呢?过去的圣人、大师、名师不是评比、推荐的,而是经过千百年实践,得到人们认可的。不是靠到处忽悠,这个“专家讲座”和那个“名家论坛”吹出来的。

古人给我们留下文化上、精神上、科技上的宝贵财富,是用文字来记录下来的。只有对文字的准确理解,才能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如果对文字一知半解,就会偏离道通。就如同那些那些翻译“四书五经”,还有那些“讲经、解经”的信口开河,满嘴里跑火车。只有对文字正确理解了,自己去“悟道”才可。明清两代那么多国学大师,没有去翻译“四书五经”,没有给我留下“四书五经”的白话文,为啥?他们的学识水平不高吗?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学识水平很高,深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不是你能用一般“白话”语言能讲透的。道理是自己悟出来的。不同层次的人悟出的道理也不一样。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也只能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欢迎用语。就不想一想,圣人把“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放在一起,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事能为啥放到一块?

国家在做文化溯源工程,文化溯源的本质就是文字溯源。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多数汉字已经失去了其本义,多数是在用汉字的引申意义。文字失去了本义,就像大楼没有了基础,失去文化的根基。就会造成思想文化上左右摇摆,容易出现极端思潮。就如现在的教育不断地“改革、改革”,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不理解教育的本义是什么?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经营。“实验”成了香饽饽。“XX实验小学”、“XX实验中学”等比比皆是。拿人当试验品,不觉得可笑吗?中华文明有几千年教育传统理念,需要改革,但不能天天改革实验。你是孔夫子,还是王阳明?你懂得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吗?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当务之急!

教(校)要想正确理解“教”的本意,我们先来分析“教”的结构和形状。左边是“孝”,是老的省形和子的结合,产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儿子的子。从字的结构来看,是老子在上,儿子在下,以“儿子扶持老人”为背景画,造的这个“孝”字。当造完这个字后,孝的意义还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不光表现在行动上,动作上,还要发自内心的,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家长指导行事,就像武术老师在台上表演动作,学生在台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师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来完善这个背景画的意义。这就是这个字音的来历。也就是为什么读“效”的原因。“百事孝为先”。儒家的伦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教会学生孝顺长辈。也是最起码的工作。教的起点是尽孝,教的终极目标是知恩图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看“教”右边的“攵”(攴pū),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这个部首。它是由“攴变攵”这个演变过程。(展示这个教(繁体)---教(繁体)---教;攴(去点)---攴---攵)第一个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过去旧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还有的家长教育子女,还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教育理念。后来演变为攴,“攴”(朴pu)持敲朴(教具—教鞭:短为敲,长为朴)。教鞭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能往死里打,伤害学生。对所教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作为施教者要讲明道理,做出榜样,让学生有师法的标准。所以“教”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旧的教学理念上,靠体罚学生,是达不到教的目的。

由孝和攵组成“教”这个字,即不读孝也不读攵,而读校正的校(jiào)。说明仅从这两个字还不能诠释教的含义。从结构上看,不论听从教命,还是上行下效,都是为了使学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产生不良思想行为,校正学生和子女的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完善教的字义,借了校正的“校”的声音。教的初级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为,否则不校发展下去就会违法犯罪。但“校”不可滥用,只有学生思想行为出轨的时候才及时校正;正常的思想行为用不着去“校”,校之过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父母校之过甚也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是对“教”的音形义的通解。下面我们接着分析“育”的音形义。

育(喻)是由亠、厶和月会意而成的字。亠表示上头、头之意;厶指隐私;月指孩子的肉身。育的字形会意表示孩子足月而生,头先出。借“喻”声表示育儿不仅是喂食,更重要的是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孩儿明白道理。

“教育”二字的本义不仅有教(校)的鞭策;还要有生动形象的语言道理(育“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