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_李自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顺治二年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说起明末农民起义,人们在颂扬李自成推翻腐朽王朝的同时,亦会喟叹大顺军在满清面前的不堪一击。
仔细想来,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不少,但任用底层知识分子,绝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李自成出身草根,带领一批与他出身相同的农民投身革命。在反抗朝廷的最初十年里,李自成的队伍里没有出现一名文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李自成只能与农民军将领商讨解决。
崇祯十三年,起义军打入了河南内乡,队伍的规模从几十人发展到几万人。随着李自成的名头越来越响,牛金星等一批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投入其麾下效命。此后,李自成任命他们为军队的谋士,让他们为革命事业出谋划策。
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些底层文人的确提出了一些对起义事业有益的建议,例如:对军队纪律的整肃以及“不纳粮”等革命口号等。
然而,这些文人毕竟只是些底层文人,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均不够。
例如:牛金星,他是天启年间的举人,虽号称“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但他在参加起义之前只做过几年私塾先生。他参加起义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被乡绅构陷走投无路而已,并不像诸葛亮刘伯温等著名谋士一样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河南人宋献策、李岩和牛金星一样,虽然深得闯王重用,但并不是什么有抱负有能力的可用之才。宋献策连秀才都没考上,只是略通文墨而已,所谓“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显然有不少水分。“献十八子主神器”的李岩经清代人考证,只是个杜撰出来的人物。就算他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也不过是个和牛金星一样的举人罢了。
随着李自成的事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文人投入到起义军中。然而,就像前面所说的三人一样,甘愿为闯王卖命的,全都是科场失意的底层文人,他们的出身大体相同:受乡绅迫害、常年流落乡野、走投无路。这些人的肚子里虽然有些墨水,但离“运筹帷幄”还有不短的距离。用这些人带兵打仗、从政治国,是李自成最大的败笔。
可以说,是这些底层知识分子的短浅见识,让起义军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偏差。
“均田免粮”说起来非常美好,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际实施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诚然,打出这一口号的起义军能够获得劳苦大众最大程度的拥护,但显然这只是一句假大空的许诺罢了。
不论在任何时期,赋税都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燃料,不向劳苦大众征收赋税,国家显然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当起义军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窘态。李自成是如何缓解这种现象的呢?追赃助饷,也就是打着助饷的法子对富人进行劫掠,用这笔抢劫来的钱财充军费。
这种做法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呢?
“下车即追比助饷。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也。”手里有一定资产的乡绅和富户,直接被李自成的政策推向了对立面。吴三桂之所以在同意归顺大顺后倒打一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父亲被起义军逮捕后勒索了二十万饷银。
况且,这些底层知识分子的全局观非常差。
在明末大势未定时,普天之下除李自成的大顺军外尚有大西军、大明和满清三股势力。不论是哪一支汉人势力胜出,都必须与螳螂捕蝉的满清进行最后的角逐,这是非常明显的。然而,不论是李自成还是他身边的谋士团队,显然都缺乏这一远见卓识。他们虽然战胜了最强大的敌人,但却没有预料到紧随其后的满清,最终被多尔衮抓住机会歼灭。
从史实来看,被清廷所延揽的六部尚书及大学士,在剿灭南明和农民军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集团内部文人力量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满清和大顺军的命运。倘若李自成真的有远见,那么他应该汲取历史教训,在初步站稳脚跟后,立即寻找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文人加入团队。如果李自成能够这么做,那么大顺军就拥有了正确或大体正确的战略方针,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届时,大顺军能够击败南下的满清,取得中原政权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