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人将肥胖当成美的标准_一文告诉你答案
不得不佩服民间作者的想象力,近来笔者看到一部野史作品,其中竟明确指出贵妃杨玉环的体重为138斤,身高为164公分。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我们暂且撇开不谈,杨贵妃的体形比较丰腴却是事实。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里,我们就能看出唐朝人与汉朝人审美的两极分化。
不过,不论是胖是瘦,她们都是美女,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环肥燕瘦”一词才会被用来形容某两种艺术各有所长。最早使用这一成语的,是宋文学名家苏轼:“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
不得不佩服苏轼老先生的想象力,美人的身材与书法艺术之间并无联系,可他却能凭借脑洞将二者结合到一起,真可谓别出心裁。有了苏轼作榜样,后世的文人举一反三,将“环肥燕瘦”一词应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中。
当然,我们今天要聊的与艺术无关,还是说回到这一成语最本身的含义——女性的身材。
《长恨歌》里的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之所以李隆基偏爱看贵妃入浴,多半也是为了欣赏“凝脂”。从现存的簪花仕女图上,我们也能看出唐女的身材与其他朝代的女性迥然不同,她们或壮硕或丰腴,体重基数都不小。
实际上,在唐朝不仅女人的平均体重比较大,男人的平均体重也不轻。拿杨贵妃最喜欢的干儿子安禄山来说,这个家伙起码有一百五十公斤。《旧唐书》中明确指出:“禄山晚年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这个体重放在讲究健美的现代来看,难免会让广大健身爱好者皱眉。不过,别看安禄山胖得像肉球,动作却非常灵活,“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那场面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那么,为什么唐朝人将肥胖当成美的标准呢?
先来引用一句杜甫的名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白了,就是盛唐经济不错,唐人普遍有钱,生活水平高。不论是国库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储存都比较丰厚,人们可以敞开肚皮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得好,自然睡得好,养起膘来飞快。想来我们若是活在唐朝的殷实人家,想瘦下来恐怕都难。
除了唐人有钱这一因素之外,北方少数民族的审美取向也直接促成了唐人喜欢胖美人的审美观。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祖上就是鲜卑贵族,也就是说所有李唐皇帝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虽然入主中原后,李唐贵族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从他们的兴趣爱好上我们仍能看到与游牧生活相关的习性。
例如,唐朝的皇帝大多喜欢牡丹花、喜欢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欣赏壮硕健美的女人。所以,身材丰腴又有一张好脸蛋的杨玉环,自然会得到唐玄宗的青睐和专宠。
唐人喜欢丰腴的美女,或许也与大唐的开放政策有关。
活在开元时期的大唐人普遍比较自信,因为这一时期的大唐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万国来朝的场面让每个大唐子民都变得无比自信。据文献记载,当时与大唐保持着亲密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一百三十多个,虽然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受到了盛唐的影响,但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大唐难免会接受这些外来文化。
开元年间,每天都能看见各式各样的人种行走在大街上,这些外国人或是为了见识“天朝上国”的风姿,或是为了在繁荣的外贸经济中分一杯羹。总之,长安城里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其中就包括了波斯人。大唐与波斯之间的往来比较频繁,这要归功于西域地区的平稳。
中国人素来有“以稀为贵”的习惯,这种习惯亦体现在审美上。波斯人的穿着打扮对于唐人来说无疑是标新立异的,所以当时有不少“时尚爱好者”开始模仿胡人的穿着打扮。虽然有“崇洋媚外”之嫌,但国人跟风审美的趋势却从未停止过。
于是,一时间长安城里弥漫着一股“崇胡之风”。今天波斯的风格成了主流,明天吐火罗和突厥又成了唐人模仿对象。这些被唐人引以为时尚典范的民族,普遍个头比较大,身材也比较健硕。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唐人才会开始崇尚以胖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