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谁_曹叡的生平经历
在早年的很多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臣下当着皇帝的面就称其谥号或庙号,或者皇帝自称“我乃XX太宗”,闹了大笑话,引发了巨大的嘲讽,因为庙号或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追封的,只有年号是自己可以定的。也就是说,没有那个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有了庙号和谥号,更不会自称谥号。
“庙号”指的是,先皇驾崩后,如果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由继任的新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追上特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字,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人们常说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就是庙号。
“谥号”指的是,对历史人物带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死后都可追封谥号。谥号或褒扬、或评判、或同情,总之是一种盖棺定论的总结,是对一个人进行的高度概括。皇帝死后是由下一位 皇帝来确定谥号,朝廷大臣死后则由朝廷赐予。
像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庙号为圣祖,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和谥号是由继任者雍正帝追写的。像名臣岳飞的谥号“武穆”是由朝廷赐予的。
一、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定庙号的皇帝
按照规矩,皇帝死后,由后人追加庙号或谥号。可是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却乱了历朝历代的规矩,他居然自己给自己确定了庙号。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曹操的孙子,曹丕的长子曹叡。
曹叡觉得自己治国有道,是位有德明君,于是给自己定庙号为烈祖!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定庙号的皇帝。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23岁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曹叡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魏国的国力稳步上升。他不仅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住了南边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了鲜卑,攻灭了公孙渊,颇有建树。到了统治后期,却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不仅奢靡过度,曹叡还做了一件让后世历史一直耻笑的事,那就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确定了庙号。
据《三国志·魏明帝纪》中裴松之注记载,曹魏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意思是曹操“拨乱反正”可以称祖,是为太祖;曹丕“应天受命”可以称祖,是为高祖;而曹叡“制作兴治”,也可以称祖,是为烈祖。
同时还规定,曹操、曹丕、曹叡的三座庙,“万世不毁”,后世皇帝不得损毁。可按照“天子七庙”礼制,后世皇帝是可以毁坏前代皇帝宗庙的。也就是说曹叡确定了他们祖孙三代在曹魏皇帝中的地位。
可惜的是,就在给自己定下庙号的两年后,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得了重病,死于洛阳,年仅36岁,葬在高平陵。
臣下吹捧曹叡,曹叡坦然受之,这其实是曹叡自己的安排。活着给自己定庙号,曹叡的行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因为每个皇帝的庙号,都是后世皇帝给定的。
二、庙号、谥号的概念
庙号通常是用于开国皇帝或特别有建树的皇帝的,是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庙号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是一种评价性的称号。对去世的帝王、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对其一生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始于西周,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字数不定,或一两字,长者有二十余字。谥号分为美谥、中谥和恶谥。谥号有“庄、武、文”等字,属于美谥;有“哀、闵、殇”等同情意味的字,属于中谥;有“厉、灵、炀”等字,属于恶谥。
在《辞海》中,对庙号的解释是:“专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拟定尊号奏上而立的。”对谥号的解释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臣下之谥, 由朝廷赐予。”
比如“唐宗宋祖”里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太宗和太祖就是他们的庙号,而“秦皇汉武”中得汉武帝刘彻,武帝就是他的谥号。秦始皇嬴政却没有让后人给自己定谥号,因为谥号是对人物的评价,嬴政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就把它废除了。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于是始称“皇帝”。到了汉代,又重新恢复了死后定谥号的传统。
对于庙号的选定,通常使用祖号或宗号,选定的标准一般是“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唐朝刘知几《史通·称谓》)。或者“开山为祖,守成为宗”。也就是说,只有开国皇帝才有资格在庙号上配“祖”,特别有建树的皇帝才有资格在庙号上配“宗”。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褒帝太甲,称太宗”、“帝太戊称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说明早在商朝就有庙号。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庙号是刘邦死后,汉景帝将刘邦的庙号命名为太祖。西汉12帝,除刘邦是太祖外,汉文帝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汉元帝的庙号是高宗,汉成帝的庙号是统宗。而景帝连个庙号都没有,可见西汉时期对于追上庙号是多么谨慎。
到了东汉,庙号相对普及一些,原因就是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就把祖宗都追封为各种各样的祖。东汉末年的蔡邕认为“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对于定庙号,是十分谨慎的,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即使有了庙号,如果没有功绩,别人也会质疑,最终被废止。
从两晋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不但每一个皇帝都有,而且只要是个皇帝就要称“祖”。
据统计,从刘邦之后,庙号被加上太祖的皇帝就多达36位,高祖21位,世祖17位,其它各种祖号多达68位,不只是皇帝能称祖,皇帝的祖宗也能称祖。
综合来说,庙号和谥号只能在皇帝死后才能追上和确定,而皇帝是不能给自己定庙号的。
三、对曹叡生前定庙号的评价
曹叡不仅生前就确立了自己的庙号,还将自己的庙号定为祖号,曹叡何德何能就敢自称烈祖?
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么评价曹叡的:
陆逊评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陈寿评曹叡:“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
裴松之评曹叡:“魏明帝一时明主。”
胡应麟评曹叡:“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蔡东藩评曹叡:“曹叡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种种荒谬,俱足亡国,而反得平定辽东,擒斩公孙渊父子,是所谓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
总的来说,对于曹叡的功绩,史家们都是给予比较好的评价,是非常肯定的。而对于曹叡后期的奢靡无度,是给予批判的。
东汉末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渐掌握了大权,到曹丕时期,取汉献帝而代之,成为魏国第一任皇帝。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23岁的曹叡。
曹叡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功绩是相当不错的。诸葛亮北伐期间,正是曹叡主政,面对诸葛亮来势汹汹的北伐,曹叡调兵遣将,沉着应对,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曹叡亲自前往长安压阵,稳定局势,使得蜀军第一次北伐失利,其后曹叡采取坚守的策略,最终使得诸葛亮多次北伐无功而返。
除此之外,曹叡还成功抵御了南方孙吴政权的进攻,平定了内部叛乱,并派司马懿平定辽东,稳定了北方边境。
政治上,曹叡改革汉朝时期的法律,制定新的律法,采取轻罚的思想,减少死罪。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
尽管曹叡也算得上开明的君主,然而生前就给自己定庙号为烈祖,显然是不够格的。一不合礼法,二不够资格。
从礼法上来说,只有死去的帝王才能有庙号,曹叡直接推翻了帝王死后才能有庙号的定律,活着就自己给自己定了庙号。
从资格上来说,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有资格称“祖”。两汉时期的皇帝称祖号的只有刘邦和刘秀,而曹叡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是曹魏政权的第三任接班人,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从功绩上来说,曹叡的确有一些政绩,但是要说到开疆拓土,稳固并发展曹魏政权基础,曹叡显然也没有做到,最终因为曹叡托孤不慎,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
以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文韬武略,做出极大贡献的帝王,死后都没能称祖号,刘彻的庙号是世宗,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曹叡即使有功绩,也不能与刘彻和李世民相比,他就自己上庙号为烈祖,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于曹叡的做法,历代史家都给予了批评。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於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通鉴辑览》说:“曹叡方在,而先定庙号,可笑无过此者!”
四、曹叡生前给自己定庙号的原因
曹叡非常博学,他难道不知道死后才能定庙号这个祖制吗?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曹叡没有儿子。曹叡原本有三个儿子,但全部夭折,皇位没了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收养了两个嗣子,分别是曹询、曹芳。
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曹叡有顾虑。他担心自己死后,将来继位的儿子会追尊他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为后,这就改变了皇位的统系,也让自己成了无名无分之人。于是,曹叡在生前就确定了自己死后的地位,同时还下了一个旨意:“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曹叡还命人将这道诏书永久保存,“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可惜的是,就在自己给自己定庙号的两年后,曹叡得病死于洛阳,谥号明帝,而他选择的辅政大臣司马懿,仅仅在他死后10年,就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曹魏政权。
曹叡在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庙号,有自己的苦衷和担忧,可惜他的庙号没能如他所愿做到“万世不毁”,他英年早逝,江山被司马家族篡夺。天数命运,就算是帝王也无法预知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