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时间:2022-09-17 14:34:3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对于古代历史,民间最熟悉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游戏、音乐、戏剧、文章等等层出不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就连刚识字的幼童,也对三国人物如数家

对于古代历史,民间最熟悉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游戏、音乐、戏剧、文章等等层出不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就连刚识字的幼童,也对三国人物如数家珍。

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人们支持、同情刘备蜀汉一方,憎恨、贬损曹魏一方。在人们的认知里,刘备一方代表着忠义、仁善、正统,而曹操一方代表着奸诈、残忍、逆贼。因而,对刘备一方,极尽溢美之词,以致关羽、诸葛亮等人成了神仙一样的存在;而对于曹操一方,则是各种戏谑、讥讽和贬损,在戏剧舞台表演中,曹操是以“白脸”奸诈形象示人的。

然而,真正读过正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呢?“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刘备之仁”和“曹操之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

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它推向高潮的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自诞生以来,就广受欢迎,获得空前成功,而这部当时民间文人创作的不入主流的小说,现今人们把它归为“名著”,成了殿堂级的作品。这部小说得以在全社会风靡和普及,而它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固化了三国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然而,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拥刘反曹”的倾向是渐渐酿成和演化而来的,并非一部小说就可达成的。其实,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的很长的历史时期,民间就开始渐渐有了这种倾向,而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

一、始作俑者《世说新语》

东晋袁宏所撰的《后汉纪》,否定了曹魏代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与他同时期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为维护汉家统治,以蜀汉政权为“正统”,自此以后,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的观念开始流传。“习凿齿之撰《汉晋春秋》,以魏为伪国者,此盖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耳。”(唐朝刘知几《史通·探赜篇》)。

到了南朝宋时期,范晔撰写的《后汉书》,颠覆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将蜀汉的正统观念进一步固化。

之前的这些作品,虽然开始“拥刘”,但还没有编造出明显的“贬曹”故事。而最早明显开始出现“贬曹”倾向的作品当属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三国演义》的框架基本是“据正史”,而具体的故事则多是“采小说”,而这采集的故事一是来源于蓝本《三国志平话》,二是来源于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在《世说新语》之前,陈寿的《三国志》对于三国人物,基本上保持了客观记述,对曹操的成就和功绩给予了肯定,时人对曹操多称“曹公”,后世史家也以“魏武”、“魏帝”尊称曹操,可见在正史中,曹操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个有建树、有作为的文学、政治、军事领军人物。

而到了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曹丕父子颇有意见,编了不少针对他们的“黑料”。《世说新语》关于曹操的内容,共计25条,多描绘其性格中的奸猾、多疑、残忍与浪荡。如《世说新语·识鉴》中,说到士人对于曹操的评语,记载的是,桥玄称曹操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而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所引的《异同杂语》,记载的是,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世说新语》里,把评价之人和评价之语全部篡改,尤其是将“奸雄”改为“奸贼”,对曹操的贬损,已是非常明显了。

《世说新语》对曹丕也多是贬低,关于曹丕的10条事迹,竟有5条是描绘其不仁不孝与刻薄寡恩。更离谱的是,无中生有地编造了迫害曹植的“七步成诗”与“枣杀曹彰”的故事,曹丕也因此饱受后人诟病。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刘义庆为何在《世说新语》里,一再贬损曹氏父子呢?原因在于,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王室出身,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而刘氏家族虽建立刘宋王朝,但出身是“低级士族”,因而,他们心底怀着执著的“正统”观念。刘氏家族想要证明和维护其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以承袭刘家汉朝为旗帜,对曹氏代汉建魏提出批判与抵制。

而且,东晋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了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吴人与曹魏,敌对多年,吴人自然贬低曹氏,刘氏家族与吴人找到了共同的仇敌,加剧了“贬曹”的社会风气。

二、宋元时期“拥刘反曹”思想的高潮

南朝刘宋时期的“贬曹”思想,并非一直贯穿下去,在隋唐时期,人们虽赞扬刘备,却极少贬低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抨斥的不是曹魏代汉,而是司马氏篡魏。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论及曹操时,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多肯定其统一北方之功业。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然而,到了宋元交替的时期,“拥刘反曹”的思想达到了高潮,在民间尤其为盛。此后,这种观念一直流传至今,难以扭转改变。

苏东坡《志林·怀古》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在那时,在民间说书艺人的口中和话本里,已经形成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听人讲书,听到刘备兵败,竟同情啼哭,而听到曹操兵败,则欢喜称快。情感的天平,严重倒向了刘备一边。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宋元时期,不仅民间如此,而且在文人的文学作品里,很少再有对曹操的敬称,而是大量出现了把曹操称为“阿瞒”“老贼”之类的蔑称。李纯甫《赤壁风月笛图》中,有“老狐胆落武昌东”之句。(狐狸的意象,是狡猾奸诈的负面象征)。

那么,为什么在宋元时期,“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甚嚣尘上呢?

宋元交替之际,“拥刘反曹”的情绪空前高涨。究其原因,在于当时胡汉民族矛盾尖锐时期,以蜀汉为“正统”,是“兴汉灭胡”、“光复中原”大业中的一道鲜明旗帜。

赵宋一代,虽然经济空前繁荣,但军事上孱弱,深受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在汉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蜀汉政权提出的“兴复汉室”的口号,让宋元时期的汉族文人找到了精神共鸣和慰藉。

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与当年的蜀汉是何其的相似!同病相怜,自然一拍而合。

人们为了“拥刘”,只好“贬曹”。

大文豪朱熹继承《汉晋春秋》的正统观,更是提出“帝蜀寇魏论”,此后,曹氏父子翻身无望。

拥刘反曹什么时候形成的_拥刘反曹的形成和演变

而身处元代异族统治的汉人,心念故朝故土,因而他们将“拥刘反曹”的旗帜高高举起。

到元末明初之际,“拥刘反曹”思想依然大行于世。在这种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自然免不了承继这种思想倾向。毕竟,人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谁也无法跳出时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