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怎么死的_光绪死亡真相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光绪之死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疑点之二:难以置信的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两者之死,前后相差仅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叫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使成的可能性将更小。
疑点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
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这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
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
光绪皇帝的死,是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光绪的整个治疗过程,全部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当时朝廷任命奕劻主持皇帝的治病事宜。为皇帝诊视治病的大夫,都必须经由弈劻的选定,未经批准,不论是谁推荐的医生,或是太医院的大夫,都不得进入瀛台光绪寝宫。医生开出的处方,也必由奕劻过目。
奕劻这时正是慈禧太后最得力的亲信大臣。试想,如果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伪造“脉案”,或者写出违背事实的“脉案”,那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值得深思。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了两道谕旨:
其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授载沣为摄政王。
谕旨颁布之日,正是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死前的两天。反映出两个问题。
第一,颁布谕旨时,慈禧太后的病情已经极为严重,她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而且,慈禧本人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不是这样,慈禧太后大可不必匆匆对后事做出安排。因为,当天光绪还发布了一道要各地督抚为他本人举荐名医的命令。从各种征兆看,皇帝不会很快死去。
第二,颁布谕旨时,慈禧太后就已经知道,光绪一定死在自己的前面。换句话说,慈禧这时已经决定,她要看着光绪死去。
道理很明白。如果光绪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后面,那么,令溥仪进宫及载沣为摄政王的谕旨,就等于一纸空文。因为在慈禧太后死后,光绪肯定要改变这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政治安排。
关于这一点,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清楚。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叫可能改变这个决定的人,死在做决定的人的前面。
事实上,依据慈禧太后的性格和为人,她早就打算这么做了。“戊戌政变”之后,就想置光绪于死地。慈禧痛恨光绪曾要发兵围颐和园,并要将她囚禁。但是光绪毕竟是大清国的皇帝,同一般的政敌不一样。政变后,光绪刚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内外,以至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如果皇帝又突然去世,势必要引发更大的社会动乱。投鼠忌器,她不得不隐忍一下。
以后慈禧又多次想方设法废掉光绪的帝位,但依然受到来自各方面阻力而未果。
眼下年迈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慈禧太后已经没有什么再可顾虑的了。
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临终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结束,而给了政敌光绪以胜利的机会,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张。如果是这样,慈禧太后将死不瞑目。
权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远扮演胜利者的角色。
光绪死后次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嗣后,一切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
交出在手中已掌握了半个世纪的权力。
数小时后,这位令人生畏的老人撒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