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什么提拔李登辉_蒋经国提拔李登辉的缘由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历史上,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两蒋时代,国民党当局借助白色恐怖、戒严令、独裁统治等暴力手段,维持了社会稳定;又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展出口加工业,使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变为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社会;李登辉上台后,蒋家王朝崩溃,威权时代彻底结束,岛内首次实现民选地区领导人,2000年更是发生了政党轮替,以陈水扁和吕秀莲为代表的民进党击败了连战和宋楚瑜,取代国民党上台执政,这在五六十年代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2020年,李登辉病亡,长眠于五指山公墓,回首他的执政生涯,许多举措与蒋经国时代的主张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尤其是针对台独的立场上,他1999年抛出所谓的两国论,对两岸关系影响很大。对于国民党失去执政权,李登辉也负有责任,在2000年败选后,愤怒的国民党员高声抗议,要求李登辉立即辞去党主席。2001年,由于严重违反党纪,李登辉被开除党籍。假设蒋经国泉下有知,不知会有何感想。
李登辉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蒋经国从来没有和他提过接班的事情,1988年1月继任地区领导人,那只是一个偶然。在1984年连任时,蒋经国认为自己可以活过6年的任期,等到1990年再确立接班人,没想到4年后他突然就去世了,李登辉正好处在副职这个岗位上,依据制度成为了第三代领导人。他上位后,发现行政权掌握在俞国华手上,党务掌握在李焕手上,军权掌握在郝伯村手里,情治系统还有个蒋纬国。用他自己的话,没有枪,没有钱,好像除了秘书,谁都可以不听他的。诸侯争霸,各管一块,不像是有主心骨的表现,所以有观点认为蒋经国还没有做好接班的部署,准备在1990年进行安排。
如果不是李登辉,那由谁来接蒋经国的班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蒋孝武,就像蒋经国一样,父死子继,但8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反对独裁、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搞父死子继那套根本不会有人买账。更何况以蒋孝武的能力、资历、威望,远远比不上父祖,把他强行扶上一把手的位置,对蒋家其实更为不利。在江南事件后,蒋孝武身败名裂,贬往新加坡任职,已经事实上淡出了政坛。蒋经国公开对外界表示,蒋家人不会再参与竞选。
另一种说法是孙运璿,此人德才兼备,于1978年起担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帮助台湾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为官清廉,声誉较佳。在此之前,国民党当局的两位一把手:严家淦和蒋经国,都是从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岗位上去的,孙运璿政绩卓著,是否会成为蒋经国的接班人呢?看起来好像可以,实际上有困难。
孙运璿是山东蓬莱人,不是台湾本地人,与国民党的本土化政策不匹配;其次,孙运璿生于1913年,只比蒋经国小了3岁,到1990年已年近八旬,年龄过大,选择接班人,至少得小个8-10岁吧。第三,身体状况不佳,1984年任期届满,蒋经国把孙运璿找来,勉励他再干一任行政部门负责人,没想到孙运璿突发脑溢血,耽误了治疗,最终长期养病,辞职下台。蒋经国忧心忡忡,多次前往医院探望,因为孙运璿的病情打乱了他的计划,直到确定无法完全康复后,蒋经国不得已让俞国华负责行政。
由此可见,即使蒋经国的确考虑过蒋孝武和孙运璿的接班问题,但是到1985年,这两个人已完全不可能在候选之列。一种可能是,蒋经国真的对健康有信心,准备在1990年确立接班人。还有一种可能是,考虑集体接班,由李登辉、俞国华、李焕、郝伯村等人共同掌权,负责好各自的领域,台湾进入一个没有强人的时代。无论蒋经国有没有选择李登辉当接班人,提拔他为地区副领导人是毋庸置疑的,此举为李登辉最终当上一把手提供了垫脚石。自1972年成为最年轻的政务委员,李登辉从政的时间并不长,却深受统治者青睐,仅用十二年就坐上了二把手的交椅。到底是哪些优点使蒋经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拔他呢?
首先,李登辉虽然祖籍福建,却生于台北三芝乡,是本省籍的政治人物。蒋介石从大陆逃台初期,政府起用的都是大陆籍人士,台籍不是没有,但比例少的可怜,还都是些不痛不痒的非要害部门,就像点缀和陪衬一样。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台湾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原有党国大佬相继死去,本省籍人物参政意愿日益高涨。国民党政权想要长期稳定,就必须和台籍的优秀人才合作,吸纳他们进入政府,给他们发声的机会。否则纳税有份,参政无缘,国民党政府必然被民众孤立、推翻。要知道他们能够管辖的不过是台澎金马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
李登辉就是蒋经国可以争取的对象,他1923年出生,当时台湾还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接受过皇民教育,给天皇写过效忠信,哥哥李登钦为军国主义阵亡,死在了菲律宾马尼拉。70年代初蒋经国执掌行政部门,开始了吹台青政策,当时歌坛有位巨星叫崔苔菁,就取她名字的谐音,意思是要发掘台籍人才,培养成国民党政府的后备力量,李登辉就是该政策的适用对象。到1984年,李登辉相继出任过政务委员、台北市长、台湾省主席,有类似经历的台籍人士并不多。
其次,李登辉形象好,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儒雅的样子,个头也比较高,做领导人,外在也很重要,代表着一个政权的门面,常常要在报纸、电视中露脸,这是加分项。在蒋经国时期,李登辉低调、谦虚,待人诚恳,看起来没有什么野心的样子。每次开会,总是坐在没有人关注的角落头,签到时签下的字非常小,不敢张扬。见到蒋经国,椅子永远只坐三分之一,毕恭毕敬;见宋美龄,更要九十度鞠躬表达敬意。领导交办什么任务,都用心去办,非常听话、省心,使政治强人蒋经国非常满意。
为了考察李登辉,蒋经国曾连续几个月不定时登门拜访,看看小李都在干啥,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直到彻底放心了,才没有继续上门。李登辉家里的装潢,夫人的装扮也比较朴素,使蒋经国颇为认可,曾经有官员夫人打扮得过于珠光宝气,成为被蒋经国拿下的原因之一。李登辉多次表示,自己当政务委员的六年就好比是在蒋经国学校学习,自己是经国先生的弟子,他的为人处世对自己影响很大。1978年,蒋经国想提拔李登辉为台湾省主席,被谢东闵劝止,认为先到台北市当市长比较好,不能跳过县市长,直接到省长,蒋经国表示认可,但也间接体现出对李登辉的高度喜爱。1979年9月,蒋经国带着沈昌焕、李登辉两人从基隆出海,搞了个跨岛旅游,三人玩了两天,身心愉快,蒋经国说这是“难得的时日”。
第三,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李登辉子女并不多,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不幸的是,他唯一的儿子于1982年死于鼻咽癌,蒋经国看到李家男丁凋零,心里更加放心。李父以前只是个普通的警察,哥哥战死东南亚,儿子如今又早亡,家庭结构简单,在地方没有什么势力。他是靠专业知识发迹,提拔起来威胁小一点。像另外一名台籍培养对象林洋港,就是从地方选举上来的,出身南投世家,弟弟也当过南投县长。假如他当上了地区副领导人,林家岂不是要鸡犬升天了?这对中央的统治明显不利。
第四,李登辉专业知识强,符合蒋经国用人的需求。在台湾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农业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民以食为天,没有足够的粮食,想要发展工业、服务业是非常困难的,想要实现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高新技术产业,更是难上加难。李登辉就是农业方面的技术官僚,他曾往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后来又两度赴美,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主修方向都是与农业相关。1968年,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顺利毕业,他的论文厚达数百页,获得农业会全美杰出论文奖。回台后,蒋经国正需要这样一位农业方面的高材生,为转型发展期间的台湾制定实事求是的农业政策。
2020年2月,存放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经国日记》正式公开,其中有涉及70年代蒋经国对李登辉的评价,1972年6月2日,蒋经国写下:“接见新任政务委员李登辉,谈得很投机,为一优秀之科学人才”,1979年3月13日,他又写下:“李市长有工作热情,又有新的科学观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两度肯定李登辉的专业能力。如果不是在农业领域拥有过硬的知识与研究,前面三条都是空的,蒋经国用人,最重要的还是能发挥什么作用,能为国民党的统治提供哪些帮助。海归高学历、农业知识专长,是李登辉最大的优势,也是他在政坛声名鹊起的敲门砖。
最后,李登辉表面上反对台独,他在一篇驳斥台独的报告说:中国从来没有摈弃台湾,台湾也决不能忘掉中国。蒋经国得知后,心里非常高兴,认为李登辉完全没有受到小时候日据时代的影响,他虽然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但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想着光复台湾,使宝岛回归祖国怀抱。欣喜之余,当场交代助理给李登辉传话,要求他在几天后的“中常会”作报告。直到李登辉当一把手初期,还对外宣称要坚守蒋经国的路线,坚决反对台独,并于1992年达成了九二共识。然而,随着政敌的相继失败,政治地位的日益稳固,李登辉原形毕露,不需要像原来一样口是心非了。
1984年,蒋经国第一届地区领导人任期将满,对于未来一把手人选,坊间完全没有疑问,不是蒋经国还能是谁呢?比较感兴趣的是二把手,谢东闵年纪大了,不会再连任,当蒋经国喊出李登辉的名字,会场沉默了三秒,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李登辉此前是这样的低调,没有存在感;又在情理之中,台籍,技术官僚,谦虚,听话,没有势力,没有班底等等,这不正是蒋经国想要的人吗?除了他,还有谁更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