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如何写_诗词必备知识大全
何为散曲
散曲,汉族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汉族民间的俗谣俚曲。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期,起源于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何为令、引、近、慢
令,又称小令,其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唐人于宴会上利用当时流行的时调小曲即席填词,称为令曲,又称小令。白居易有“醉翻衫袖抛小令”(《就花枝》)的诗句。“令”原本是行酒时“酒令”的意思。用歌曲来行酒令,叫做“打令”,宋代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还记载了“打令”的范本。小令是曲子词中最先流行的,晚唐五代之际,文人词中流行的主要是《如梦令》、《三台令》之类的小令。其单调多为二均拍至三均拍(丘琼荪),双叠倍之。令词的写作,与五、七言绝句有血缘关系,其平仄声律也仿自绝句,艺术的风格以短篇取胜,要用最简约、通俗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诗意,结尾声韵悠扬,含蓄不尽。
引,原为乐府中曲调名,主要属于琴曲类的,如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所载《走马引》、《公无渡河》(原名《箜篌引》),刘宋诗人惠休《秋思引》等。元稹《乐府古题序》所列诗歌名目中,也有“引”这一类。唐宋大曲的名目中有“引歌”一类,是在大曲中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词调多来自大曲,“引”的名目当亦来自大曲中的序曲、散序(夏承焘)。序与引,其意正同。从大曲中独立出来的序曲,仍保留着引的体制与名目。以引为名的词调,有《柘枝引》、《婆罗门引》等。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引”的意思,是将小令稍稍引长之。引词的歌章规模比令词要长,自六均至八均拍(丘琼荪)。
近,又称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儿近拍》等(夏承焘)。一说近谓音调相近(丘琼荪)。近的歌曲规模与引差不多,都是六均拍至八均拍(丘琼荪)。在创作上,引、近与小令的发展,差不多是同时的。
慢,又称慢曲。慢曲是与急曲子相对而言的,敦煌琵琶谱中,往往一个调子有急曲与慢曲之分。慢曲大部分是长调,因为声调延长,词句也跟着加长(夏承焘)。引而愈长则为慢,又有曼声永歌的意义,如《浪淘沙慢》、《扬州慢》等,双叠者自八均拍至十二均拍,三叠者自十均拍至十六均拍(丘琼荪)。慢词的产生并不后于小令等类,但文人大量创作慢词,是从柳永开始的。我们也可以说,文人词独特风格的形成,慢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令、引、近三类,句式还是以五、七言为主的,风格也与绝句、律诗有些接近。词体的艺术特征的充分展现,则是在慢词一体之中。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以近体诗的格律为标准,绝句又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合乎近体诗的格律标准的,称为律绝。和律绝相对的是古绝,一般用来指称近体诗的格律还没有定型之前的绝句。唐初随着律体的定型,绝句也开始格律化,五七言律绝的写作越来越普遍,成为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诗体。古绝不讲究平仄,押韵也是可平可仄。并且,自律绝盛行后,为了区别起见,唐宋人的古绝多押仄韵。
五言律绝是合乎近体诗格律的五言四句体,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独坐敬亭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等都是唐人五言律绝的名篇。
七言律绝是合乎近体诗格律的七言绝句,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盛唐七绝是唐诗中的瑰宝,名家辈出,名篇很多。
五七言律绝之外,唐宋时期还有一些诗人也创作六言绝句,例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可以说是唐代六言绝的代表作。其第四首:“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宋代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写作过很出色的六绝。南宋刘克庄选唐宋绝句,曾选六言绝句一体,并称其“尤难工”。其实六绝也是源出于乐歌“三台令”之类,与词中的六言实为一源。六绝始终没有流行,今天更近乎绝迹。但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今人也未尝不可尝试。
古绝也可以按照每一句的字数不同,分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古绝不属于近体诗系统。创作古绝与写作古体诗一样,也要讲究特殊的风格,不是只要不合律就可以称为古绝的。今人如写作古绝,也以押仄韵为好。不然的话,难以与律绝区别开来,会被人误认为不合格律。
何为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何为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乐府始于秦朝而非汉武帝时期。)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何为歌行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何为排律
排律指长篇的律诗,又称长律。是律诗的一种,格式不拘泥,但同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
一般是八言。它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名称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
何为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追求
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言绝昉于两汉,七言绝起自六朝,源流迥别,体制自殊。至意当含蓄,语务舂容,则二者一律也。
何为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近体诗的格律是怎样的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何为近体诗
近体诗即唐代的格律诗,有时也简称律诗,与今人使用的“律诗”概念微有不同。今人所说的“律诗”专指五律与七律;唐人所称律诗,包括近体诗的所有体裁,如《白居易集》、《元稹集》中的近体,都标以“律诗”。
何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何为词律
所谓词律,也就是说不同的词牌套用的格式不同。 因为每一个词结核病牌都有其基本上是固定的格律,所谓的格律,也即古人常说的平仄还有韵。并且不同的词牌所应该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有的激昂悲壮,如满江红,有的缠绵绯恻如如梦令。所以在填词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格律,还应该注意词牌的内容。至于曲则又不同于词牌了,但有些曲牌是从词牌中演化而来的。
何为拗、救
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平仄不依照常规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所说的特殊的平仄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另外有些诗人不甘受律句平仄的拘束,或者故意追求高古的格调,也喜欢用拗,造成一种近似古风式的律诗。
什么是“救”呢?就是在近体诗中,如果前面的一个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而言,如果前面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么后面就应该(或者通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七言律绝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仄起平收式。与仄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作“仄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信秋词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3)平起仄收式: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哭孟寂
张籍
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
(4)平起平收式。与平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作“平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言律绝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近体诗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用仄声,称为仄起;用平声,称为平起。五律以仄起为正格,七律正相反。第一句的第五字为仄声,称为仄收;用平声,称为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2)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为“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平起平收式。和平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送赵都督赴代州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何为犯孤平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不能不论。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其第三字平声如换用仄声字,便只剩下第四字为平声了(韵脚的平声字不计),这就会犯孤平。因此,这种句型也不都是'“一、三、五不论”。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字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1)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式。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近体七言诗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依照格式,该用平声时不能用仄声,该用仄声时也不能用平声。这是就七言诗而论的,之所以不提第七字,是因为第七字居于句末,为韵脚,其平仄尤其要“分明”。如果是近体的五言诗,那么口诀当改作:
一三不论,
二四分明。
这两句口诀并不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但流传很广,容易引起初学者的误解。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下面分别谈一下例外的情况。
为什么说“平平仄平仄”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
因为这是一句变格格式,唐代诗人为了作出妙句,奇句,往往会用一些变格。此句用了三四字互救变格,把”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近体诗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用仄声,称为仄起;用平声,称为平起。五律以仄起为正格,七律正相反。第一句的第五字为仄声,称为仄收;用平声,称为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2)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为“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式。和平起仄收式相比,仅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声和普通话四个声调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古代的四声也就是入声.入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是不同的.古代的入声一般发音短促,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的阳平(二声)和去声(四声)类似,但不等同.,也就是说入声可能声调上是阳平,也可能是去声.而现代汉语的去声却是单纯的去声。
何为四声、平仄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样区别平仄,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
何为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何为三平调
古诗分古体诗(又叫古风)和近体诗(又叫律诗)两种。如果诗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这样的诗句就叫三平调。
何为相对律、相粘律
所谓相对律,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是相对的。
所谓相粘律,就是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具体地说,就是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五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四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第七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六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上面所举五七言律的平仄格式,都是符合相粘律的。以杜甫《阁夜》诗为例,第二句第二字“涯”字平声,第三句第二字“更”字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峡”字仄声,第五句第二字“哭”字也是仄声;第六句第二字“歌”字平声,第七句第二字“龙”字也是平声。
何为新声新韵
何为新声新韵?目前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最彻底的一派,就是直接与普通话的韵母系统接轨,按普通话的声韵体系押韵。但是这样一来,旧体诗词的押韵将与新诗的押韵没有任何区别,作为传统诗词艺术的构成因素之一的传统的押韵艺术,将不复存在。另一种理解,是制作新的韵部,折衷于普通话声韵体系与传统的诗韵、词韵、曲韵之间。目前已出现多种这样的新韵书。如田家谷编制的《新编诗韵词韵手册》(花城出版社1992年),就是在曲韵十三辙的基础上归并为十八部。洪柏昭主编的《中华新韵府》(岳麓书社2005年),分成一麻韵、二波韵、三歌韵、四些韵、五齐韵、六支韵、七乌韵、八鱼韵、九开韵、十微韵、十一豪韵、十二尤韵、十三寒韵、十四真韵、十五侵韵、十六音韵、十七庚韵、十八青韵、十九东韵等十九部。另外保留入声韵部,分为一答洽韵、二驳阁韵、三屑月韵、四锡职韵、五屋域韵等五部。这对于旧体诗词写作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诗如何换韵
近体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其中柏梁体必须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并且换韵不限次数。魏晋以来,五言古诗多不换韵,五言乐府多换韵。齐梁以来,古诗与乐府的体制有所混清,古诗也多换韵。时人称为转韵。如薛道衡有《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五言转韵,几成风气。唐人承魏晋、齐梁之体,五古或一韵到底,或多换韵。隐然成两流。一韵到底者更为古朴,换韵者近于乐府歌行。韵换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至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几个平声韵,也可以连用几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使用。
《广韵》是怎么产生的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何为邻韵通押
古体诗不拘句数,可以长达几十韵甚至上百韵。在写作这样的长篇古体诗时,要想一韵独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正好押的是窄韵,韵脚肯定是不够用的。
古体诗怎样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
何为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
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何为宽韵,何为窄韵
韵有宽韵,有窄韵。
一个韵部包含的字数多,这个韵就是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一个韵部包含的字数少,这个韵就叫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自宋代以后,文人作者如苏轼、黄庭坚,因为以难见巧,作诗有时有意选择押窄韵。比如黄庭坚的《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用庭坚体,次韵道之》,用的就是韵字很少的三江韵。宽韵、窄韵主要是指古体诗的用韵。
歌行如何用韵
一种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的诗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者颇多,虽名称不同,其实质并无严格区别。后世遂有“歌行”一体。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猗迁抑扬永言谓之歌”,“步骤弛骋斐然成章谓之行。”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言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其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可两句一换韵,三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亦可平仄韵交替使用。
何为柏梁体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近体诗怎样押韵
近体诗押韵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切韵》是怎么产生的
隋代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陆法言在罢官闲居一年之后在家编写的。在序言中,陆法言交代了编写的缘起:隋文帝开皇(581-600)初年,陆法言的父亲任太子洗马,当时的著名学者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人到卢府聚会,讨论音韵问题,希望解决前代韵书各自为论的纷乱状态,建立一个能让社会普遍接受的正音标准。他们让陆法言将大家最后商定的审音原则记录下来,后来陆法言在编写《切韵》时,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何为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何为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