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道三是谁_乔道三的生平事迹
乔道三,又名乔世纲。1915年12月16日,乔道三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夹沟村一个耕读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尤喜绘画。
乔道三七岁入本村私塾读书,父亲乔时化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特从登封聘请名师来家执教,授以“四书”“五经”。但是,少年乔道三对这种“味同嚼蜡的念经生活”颇为反感,遂愤然罢学,甘愿学习织布、干木工和农活,不久就成为行家里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兴起抗日热潮,偃师中学的共产党组织利用这一形势积极开展活动,发展组织,壮大抗日力量和革命队伍,偃师的抗日救亡运动极为高涨,偃师中学也成为豫西共产党组织的大本营。
一九三五年,乔道三入偃师中学学习,接触了许多进步书籍,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影响下,乔道三“看清了道路”,“明确了方向”,报名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一九三七年八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党终身奋斗的一生。
在偃师中学,乔道三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学潮,迫使国民党县政府同意,让同情共产党的校长教师留校任教,让因鼓动抗日而被开除的学生复学。他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为唤起民众而奔走呼号。一九三八年初,乔道三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到国民党十五军,参加了其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并担任支部委员,为训练班的学员讲授革命道理,秘密发展组织,扩大党的影响,为党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
一九三八年四月,乔道三因病返家休养。按照党的指示,他指导本村地下党支部和邻近村的加山党支部开展工作。同年九月,经党组织批准,乔道三辞妻别儿,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他心中向往久已的革命圣地廷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一九三九年初,为了发挥乔道三的绘画特长,组织上调他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担任学员党支部委员,后又被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艺术部深造。对于乔道三的刻苦学习精神,有位同志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战争年代,道三同志一定会成为很好的画家。”
一九四三年初,乔道三奉调到晋察冀一地委任材料室工作;一九四四年五月,乔道三途经八路军总部的驻地麻田(现为左权县),到北方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一九四四年五月,日寇发动了河南战役,国民党汤恩伯部、胡宗南部共四十多万人不战而逃,河南等省大片国土沦丧。为收复失地,抵御外侮,党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建立恢复并扩大豫西解放区。乔道三等多位豫西籍干部接受组织派遣,在王树声的领导下,于一九四四年年底南下,经太行山区,越过黄河,到达了豫西。一九四五年三月,与皮定均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独立支队会师,乔道三受命担任中共偃师县委委员兼偃师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具体负责开展政府的各项工作。
在此期间,他与县委书记刘石安、县长李煦(民主人士)组织起县大队武装,随豫西抗日先遣独立支队转战偃师各地,袭击日伪据点,解放广大乡镇。先后进行了“扒头战斗”“佛光战斗”“管茅战斗”“缑氏战斗”,为巩固根据地和偃师县政府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工作中,乔道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群众着想。根据党的安排,一九四五年春,他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倒地”斗争运动,狠狠打击了重利盘剥农民的恶霸地主,使在灾荒之年景失去土地的农民,又以平价赎回了自己的土地。夏秋季节,蝗虫为害,偃师县委发动干部群众下地灭蝗,他带头响应,并自制拍子,身先士卒到庄稼地里打蝗虫;征收夏粮中,在县委的统一安排下,他带领干部深入村庄,认真核算,确定农民的合理负担。乔道三的模范工作,蠃得了偃师人民的称赞。
一九四五年十月,皮定均豫西抗日独立先遣支队奉命撤离豫西,南下中原与李先念部会师,乔道三随部队南下。中原军区成立后,皮部改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将偃师籍的约五百名干部组成皮旅的教导团,乔道三担任了教导团二连指导员并随军南下。部队到达南阳桐柏山后,乔道三担任皮旅一团工作队队长,并随一团驻扎在信阳市白雀园西南光山县的沙窝镇。一九四六年初,乔道三被任命为沙窝镇镇长。
那时候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没有盐吃,而且菜金也极少,需自己上山砍柴换盐吃。而且沙窝镇属于豫南地区,有米无面,乔道三因水土不服,吃不惯,身体日渐消瘦,但他的革命热情丝毫不减。工作之余,他饶有兴趣地搜集民谚,编写诗歌,组织“诗社”。在“诗社”成立那天,他当众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我的祖国》:“曾走遍北国,干净的土地上,耕者不用农具,是马蹄、兽爪。曾走遍北国,干净的土地上,耕者不用五谷播种,是血腥的头颅……”
一九四六年,根据中央指示,李先念、王树声、王震率三大主力向西突围回陕甘宁边区,皮旅担负掩护主力撤退、迷惑敌人的任务。乔道三带领干部连跟随皮旅一团在白雀园一带抗击敌人,三日后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随后又随皮部执行东进计划。经过二十四天的征战,粉碎敌人两千多里的追击阻击,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的盱眙附近,光荣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一九四七年初夏,皮旅越淮河南下成功,乔道三等人到了沈鹿淮县。经豫皖苏区党委介绍,乔道三被分配到沈鹿淮县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工作中,乔道三与干部战士深入群众,用拉家常,干农活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为基层政权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为了保证大军顺利通过沈鹿淮(现安徽省界首市)县境,乔道三与县书记吴忠培、县长马捷等带领干部战士,在黄泛区修道路;发动群众,在界首至槐店的沙河沿岸,搭建浮桥,保障了大军顺利通过。
1947年10月1日,中共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乔道三任市长。
当时,界首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河下码头空无一船,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城外郊区土匪猖獗。面对重重困难,乔道三和战友们,一手端枪,打击土匪,捍卫新生政权;一手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鼓励支持商人重开商路。在他的努力下,界首市的工业初具雏形,经济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发电厂、轮船营造厂、卷烟厂、白酒厂、面粉厂、麻袋厂等国营“八大厂”,被人们亲切的称为“瓦特市长”。
在建设界首的过程中,乔道三的“工业建市”“商业富市”等理念和思路逐步形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并引发了界首发展史上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影响至今。
1948年3月,乔道三任中共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1949年2月,乔道三任中共界首市委书记、市长。正在他满怀激情地为人民、为新中国无私奉献时,却因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于1951年7月9日不幸病逝,年仅36岁,被皖北行署追授为“革命烈士”。
乔道三的一生,不仅饱含着革命激情,他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信仰的神圣力量,这个信仰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今天重温乔道三的事迹,其目的是既要牢记历史,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更要继承先烈遗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座右铭,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2015年12月,为纪念首任市长乔道三诞辰100周年,界首市出版发行了《永远的丰碑——纪念界首市首任市长乔道三诞辰100周年画册》。
该纪念画册共分“投身革命”“开辟界首”“发展界首”“清廉市长”“赤子情深”和“书画缅怀”六大部分,分别以图片、文字、插图、实物、书画等形式,记录了乔道三的一生,让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对界首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界首市人民对这位首任市长的崇敬与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