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也熬夜吗_宋朝丰富的夜生活
近期大型宋朝古装剧《梦华录》的热播,仿佛将宋朝时代的风土人情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剧中赵盼儿前往东京寻人,抵达宋朝首都东京时,刚好是深夜,入眼皆是繁华的橘黄灯光,华丽的人影绰绰,从酒楼高阁望去,形形色色的商贩摆成了各式各样的“小摊”。有眼尖的观众发现了:这大晚上怎么都在外面“逛街”,古人不睡觉也熬夜吗?
还真没错,大晚上还不睡觉,可以随心所欲去街上游逛的,也只有宋朝人了。对于宋朝人来说,熬夜可一点都不稀奇,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取消了“宵禁”。
“宵禁”这个政策,在封建古代是经常有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由于古代依靠的主要经济是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是扶持小农经济发展的一个策略。如果要想让老百姓更好地从事农业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就要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活动。二者,古代照明不好,治安也不好,如果不对夜间活动加以控制,就很容易有人“摸黑犯罪”,严重影响治安。
因此,从秦汉开始,“宵禁”作为一种朝廷政策诞生,它主要是控制老百姓夜间活动,大街小巷停止“摆摊”,老百姓入夜没事也不能出门,不然被逮住要处罚的。
商人和老百姓不能入夜外出,然有相应的官差人员随时巡逻。假如在“宵禁”期间,有抓住老百姓出来活动,根据不同情况会有不一样的惩罚,轻的话要实施鞭笞杖责,性质恶劣的话甚至会就地处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日落西山,老百姓就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休息了。即便是在家憋闷了,有心也没胆出门的。
但是到了宋朝,这一政策得到彻底的颠覆,从秦汉时期延续下来的“宵禁”政策,在北宋繁荣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取消。
北宋最初是沿袭唐朝的“宵禁”的,以击鼓声来提醒“宵禁”时间,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越来越多的人也流入进来,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夜间活动”也没那么容易管理了。一开始,朝廷想要加强“宵禁”管理,却难以奏效,反而“夜间活动”越来越频繁;太宗、真宗几次都想恢复“宵禁”制度,或许是发现了“宵禁”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关系,后来就不再执着,直到仁宗年间,“宵禁”已然被剔除出去,宋朝人民开启了常态化的“夜生活”。
那么在“宵禁”取消之后,人们过着怎样的夜生活呢?
首先是小商贩。虽说封建社会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但即便如此,在寻到一条活路、维持生计面前,社会地位是要往后放的。随着经济重心难移,一些流民无地可种,只能经商,而“宵禁”取消后,自由的夜间活动也使得大街小巷人流量增加,给商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就比如《梦华录》向我们展现的“夜市”。相比于我们今天,宋朝“夜市”持续的时间要更久一些。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换算成我们现在的时间,大概“夜市”要持续到凌晨十一二点才结束,回家睡俩小时的觉,到三四点又要起床,因为还有“早市”,又可以摆摊开张了。
正是由于较为宽松的夜间管理,商业活动在不阻碍农业发展、不触及农业利益的前提下,也有了极大的自由度,也产生了更多的豪绅、富商。相较于之前,宋朝都市的包容度明显更高,似已初步形成现代化都市的雏形。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夜间活动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如果在家待闷了,可以出门逛街,放河灯、猜灯谜、逛庙会,各种娱乐活动充斥着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家里的食物吃腻了,也可以去下馆子尝尝鲜。寻常的酒肆、瓦舍,更是夜夜火爆,尤其是瓦舍中各种“杂耍”、“杂剧”底下更是坐满了观众。
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这样回忆汴京的繁华: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和感受到北宋那时的繁华,这种感受对于生活在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应该更为深刻。因为这时候的“自由”,不再只是高门贵族的特权,喜笑宴客,听戏听曲,也越来越平民化。如果再有人说想要穿越,穿越到北宋,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啊。
如此来看,宋朝人不但也熬夜,而且宋朝人的夜生活,似乎比我们还要丰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