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诰为什么改名_徐知诰改名的缘由
939年,齐国昇元三年,皇帝徐诰的两个弟弟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上奏:“二哥现在了不起了,都当皇帝了,我们徐家庙小,容不下二哥您这尊大佛,所以您还是恢复原来姓氏吧。”
徐诰表面上推辞:“老爷子(徐温)对我有养育之恩,我不能忘恩负义。”实际上心里在夸两个弟弟:“懂事。”
从上面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来,徐诰并非徐家亲子,而是养子。他本名徐知诰,两年前当皇帝时改名为徐诰,这样兄弟们就不用改名以避讳了,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统称为徐知诰。
不过,现在徐知诰面临的更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复姓,而是我到底姓什么?
一、来历不明
根据吴越人的说法,徐知诰本姓潘,是杨行密麾下大将李神福的家奴,有一次徐温去李家串门,看到这个小厮面相不寻常,就把小孩要过来做自己的养子(《吴越备史·文穆王》)。考虑到吴越国和徐知诰是世仇关系,所以应该不可信。
我对照了旧、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南唐书》、《江南野史》等书中关于徐知诰身世的记载,最后得出结论:一头雾水。
《资治通鉴》说他自己考证出是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新五代史》、《江南野史》、陆游《南唐书》说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子建王李恪的后代。
《旧五代史》中,他自称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的后代。
还有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懿的后代,这类小众的说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选项虽然人物不同,但是都姓李,且都是唐朝的宗室,所以,徐知诰想干什么大家心里明白吧。
面对这些选项,徐知诰采取的是排除法。
首先排除吴王李恪,因为他在高宗永徽四年涉嫌谋反而被杀,自己不能以罪犯家属的身份当皇帝。
李璘曾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曾以四道节度使的身份来到广陵(今扬州)招兵买马,这就在徐知诰的出生地徐州附近,挺适合当祖宗的,但是,后来李璘也是因谋反被杀,所以也不行。
至于建王李恪因为和吴王李恪同名,难免让人记错了,所以也一并排除了。
李元懿那世系实在太远了,更是拿不出手。
最后决定,还是采用第一版方案:祖吴王恪。因为后来吴王李恪被平反了,而且徐知诰查了李唐家谱,发现吴王的孙子李祎在石堡城之战中大败吐蕃,在枹白山之战中大败契丹,重孙子李岘还当过肃宗、代宗两朝的宰相,这一支最后还是挺风光的,适合给我当祖宗。于是,徐知诰就在自己和吴王之间插了九个世系,硬生生把自己塞进了李唐王朝的家谱中。后来一算,不对啊,李恪比我大了整整270岁,平均27年一世?这在崇尚早婚早育的唐朝有点不可思议,还得再加。有懂行的大臣告诉他:“不用加了,你按三十年为一世去算,这不刚好嘛。”
二、寄人篱下
那现在就叫李诰吗?不,改了姓,还要改名,而且他打的旗号是光复大唐,所以名字里必须要有“日”做偏旁。一改叫李昂,那是文宗的名字。再改叫李晃,但是朱温篡位后改名叫朱晃,怎么能取贼名呢?三改叫李坦,但里面有个“旦”,犯了睿宗的名讳。最后确定叫李昪,昪,日光貌。(《广韵》)寓意很好,不改了。
徐知诰费力地改名字,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给脸上贴金,另一方面也是努力消除徐家的影响。
关于徐知诰是如何成为徐温养子的,有两种说法,《资治通鉴》、《新五代史》说895年,徐知诰6岁时,杨行密攻打濠州的时候捡到的,带回家当养子,结果因为太能干,杨家的孩子容不下他,于是过继给徐温当儿子。但是,此时,杨行密的长子杨渥也才10岁,徐知诰展现了什么才能让杨家儿子羡慕嫉妒恨,以至于非要赶走他?或许《旧五代史》的说法更靠谱:他是903年(14岁)时,徐温前往青州援救王师范途中收养的。
虽然徐温表面上对亲子、养子一视同仁,兄弟大排行一起算,徐知诰是老二,亲生的长子徐知训反成了老三。但是徐知诰哪敢以徐家公子自居呢。他对徐温的态度是孝谨,很谨慎地孝顺。小时候,有一次跟徐温出门办事,徐温在外头吃了亏受了气,就拿他撒气,用棍子打他,还把他赶走了,等回家后,发现徐知诰居然在门口等他。徐温就阴阳怪气地问他:“你怎么还在呢?”徐知诰忙跪下来磕头回答说:“当儿子的如果离家,还能去哪里呢?爹发火了,我就回家找娘呗。”徐温听了这番话火气顿时消了大半。
长大后,服侍养父更恭敬了,徐温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徐知诰就衣不解带在旁边伺候中,别看家里奴仆成群,但是夜壶、痰盂必须要自己拿才放心,夜里要是听到干爹小声咳嗽,就立刻赶过来探视。徐温很感动,这比我六个亲儿子都孝顺,所以经常骂他的亲儿子:“你们看看老二,再看看你们自己,哪一个有人家孝顺。”感动之余,就让徐知诰主持家业,负责征收采邑的收入,发放家人的月钱、奴仆的薪水,没有一笔差错,相当于徐家的王熙凤。
其实,旁观者看得出来,徐知诰的表演痕迹很重,那也没办法,他幼年时四海为家,少年时寄人篱下,恶劣的生活环境逼着他不得不低眉顺目、察言观色。
三、改变命运
两年前,就是937年,徐知诰接受吴国皇帝杨溥的禅让,国号是齐,养父徐温被追尊为太祖,现在“认祖归宗”了,国号自然要改为唐(南唐),他这个齐太祖当不成了,就成了唐义祖,牌位被人从太庙请出去,另找地方供奉,李家的祠堂怎么能放徐家的牌位呢。
这个“义祖”的庙号也反映了徐家父子间的关系——毕竟不是亲生的,还是隔着一层,徐温能让他当管家,还能让他接班?
907年,徐温发动兵变,软禁了吴王杨渥,从此控制了吴国,开创了徐氏霸府。他把吴王安置于首都广陵,由亲子徐知训主持广陵事务,其实就是培养他的行政能力,以便日后接班,自己则居于金陵(今南京),遥治全国。
而对于这个能干的养子,他开始忌惮起来。于是在914年,他任命徐知诰为润州(今镇江)刺史,因为润州离金陵和广陵都很近,这样,徐知诰就处在徐温父子的的直接控制下了。
没想到,这反而成就了徐知诰。918年,为非作歹的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润州和广陵一江之隔,徐知诰首先得到消息,立刻带兵进入广陵,等徐温得到消息时,徐知诰早就控制了局势,这下子徐温反而被动了。
而且,徐知诰这几年一直在积攒人望,他访民疾苦,经常打听谁家婚丧嫁娶缺钱了,然后化身圣诞老人接济他们(当然不会钻烟囱了)。在府中设立延宾亭,招待江南名士,对于中原流亡到江南的豪杰,则按才录用。所以,不论在民间,还是士人群体中,其影响力隐然能和义父抗衡了,反观徐家剩下的几个儿子个个不成器,无奈之下,日益衰迈的徐温只能认命,以徐知诰为嗣,只求他能善待曾经的兄弟姐妹即可。
徐知诰当上皇帝后,对徐家人也颇为优待,男封王,女封公主,这也是五代这个伦常丧尽的乱世中少见的一丝人性之光。
注:《资治通鉴》中,记载徐知诰的国号就是“唐”,没有经历“齐”。但若如此,徐知诰可以向刘秀、刘备、李存勖那样,直接以李唐宗室身份继位即可,何必接受杨吴的禅让呢?所以司马光这段记载应该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