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09-30 12:31:12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中国最古老的饮食习惯,以蒸、煮为主,在早期的历史资料和实物里,难觅油炸食品的踪迹。 油炸,虽说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烹饪方式,但是它独特的口感,层次丰富,刺激食欲,极大的

中国最古老的饮食习惯,以蒸、煮为主,在早期的历史资料和实物里,难觅油炸食品的踪迹。

油炸,虽说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烹饪方式,但是它独特的口感,层次丰富,刺激食欲,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味觉。

油炸是何时出现的?又是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油炸背后的文化故事,值得一探。

01 烹饪用油的出现

有文字记载的油,起初不叫“油”,而是被称为“脂”和“膏”。一种说法是,“脂”从有角动物中提取,“膏”从无角动物中提取。还有一种分类标准是,凝成固体为“脂”,化成液体为“膏”。

最开始,食用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的,以牛油、羊油、猪油最为常见。在《礼记·内则》里,描述了具体烹饪方法:“脂用葱,膏用韭。”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更早的《周礼·天官冢宰》中,则对配给帝王的食用油进行了分类,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烹饪用油依次为膏香、膏臊、膏腥、膏膻。春暖花开,适合用牛油煎炸猪、羊肉;炎炎夏日,狗油可以炸鱼;入秋之后,猪油炸制牛肉最佳;隆冬时节,就要用羊油制鸟肉了。

那时的人们,即使贵为天子,能够吃到的蔬菜,也不过萝卜、韭菜之类,再配上一些调料入味。每天主打“美食”,还是动物油配动物肉,听起来就十分的单调。

春秋时期,最早的植物油原材料实现了种植,它们是“五谷”之一的“菽”。不过吃货们还高兴不起来,因为当时并没有用这种植物榨油。

到了秦代,天子饮食条件依然“艰苦”,油家族展现才华的空间却扩大了,人们将剩余动物油作为燃料,点灯照明,充分发挥油温余热。

考古学家从西汉的墓穴中,发现了长信宫灯,经过化学检验,证明其中的燃料也含有动物油成分。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引进了“胡麻”,这位后来者抢在“菽”前面,成为了植物油1.0版本。胡麻的出油率极高,一面世就受到热捧,可惜麻油仅限于点灯,未能进入万千家庭的厨房。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麻油应用在了战争中。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士兵以麻油为燃料,点亮火把,从上风处放火,伴着麻油的香气,敌军的装备化为灰烬,场面堪称神奇。

与此同时,香气扑鼻的麻油,在战场之外有了新使命——烹饪。发展到后来,胡麻大家族日渐兴盛,劳动人民总结出了不同品种的出油率,据《齐民要术》记载,其中含油量更高的是白胡麻。

02 丰富的油炸品类

西晋的束皙在《饼赋》一书中,介绍过一种食品,叫“牢丸”。将面粉调成糊,抛入油锅中炸制,形成圆球形状。这种小面点既可日常食用,又能作为贡品,烹饪方法简单,保存时间长,很受欢迎。

现代有观点认为,“牢丸”为梵文音译,此类食品工艺可能来自印度。如今印度汤圆的做法,就是将面糊在锅里油炸后,裹上一层厚厚的糖浆,撒上各种香料,再捞出冷却成球形。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到了唐代,美食大厨们将“牢丸”改称“糖塠”,又叫“油锤”,同时为牢丸家族新增了两名成员,即“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顾名思义,“糖塠”是将面粉拌上红糖,调成比较粘稠的面糊,手搓成小圆球,放入锅中油炸。成型后捞出,用一根竹签串起来。每遇元宵时节,这种好吃又好看的甜食,几乎人手一串。

而“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前者是放在锅中蒸熟,后者为放进汤里煮熟,与传统的油炸牢丸不同,它们的味道偏重于鲜香。

宋朝人是食用油高手,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植物油。油料作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种植,榨油技术也飞速进步。油的种类,除了麻油,还有菜籽油、坚果油,甚至出现了苍耳油、鱼油。

宋人对油炸执着到何种程度呢?《梦溪笔谈》形容他们:“不问何物,皆用油炸”。油饼、油夹、炸鱼、炸春卷等食品,见于各类史料中,宋朝俨然成为了油炸爱好者们的天堂。

油条的发明,同样源于宋代,背后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大奸臣秦桧。话说当年秦桧陷害岳飞以后,临安百姓个个义愤填膺。在众安桥河附近,有两家分别卖烧饼和糯米团的小摊贩,聊到这个事情,气头上来了。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为了表达愤慨,两人将各自的面团捏成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的人形,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了油锅里。一边炸,一边大声吆喝:“油炸桧喽!油炸桧喽!”路人闻声纷纷围拢,当即明白过来,也附和道:“油炸桧!油炸桧!”

这件事轰动京城,老百姓从各地赶来,都想尝一口炸秦桧。两位摊贩一商量,决定合伙做生意。由于制作面人太麻烦,顾客要等很久,两人便简化了制作流程,将面团搓成两根长条,扭在一起下锅油炸,正式起名“油炸桧”。

其他商贩纷纷模仿,油炸桧逐渐推广开来,传到了外地。时间一长,名字也变成了“炸油条”。因为油条诞生在烧饼摊,所以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的油条摊子同时售卖烧饼。

油炸的另一个故事是,赵匡胤任后周禁军首领时,一次攻下寿县后,劳累过度病倒了。眼瞅着赵匡胤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厨师灵机一动,尝试用面粉、白糖、猪油、五仁为原料,制作出了一款油炸面饼,外形如旋涡状,层层起酥,金黄诱人。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赵匡胤一见到美食,顿时来了胃口,接连吃下了好几个。之后几天的饭食,也是顿顿离不了这种面饼。赵匡胤很快痊愈了,他感叹于油炸点心的神奇,重赏了那名厨师。

等到赵匡胤登上帝位,回忆往昔,对当年的油炸面饼感激不已,将其赐名为“大救驾”。“大救驾”的制作方法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安徽省寿县的特色糕点。

03 食用油的发展

元代王祯撰写的《东鲁王氏农书》,详细记录了宋代油榨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这是第一次介绍榨油工具的书籍。文中描述的破碎、炒、粉碎、蒸、制饼、压榨、取等流程,建立起了传统榨油标准,一直到现在还被民间榨油人使用。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则详细记录了各类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和特征,并将它们做了横向比较,得出了最终等级排名:表现最优异的是胡麻、萝卜籽、白菜籽和黄豆,其次是苏麻和油菜籽,第三梯队的是茶籽和苋菜子,排在末尾的是大麻仁。

当时的人们,研究出了“水煮法”,用蓖麻和芝麻榨油,其中的芝麻油,就是如今常见的“小磨香油”。而油炸臭豆腐,也是明代的一项发明创造。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明末清初,原产自美洲的花生来到了中国,由于其出油率高、色清味浓,很快在海滨诸省广泛种植。从辈分上来讲,花生油出生最晚,但是它凭借独特的魅力,后来者居上,赢得了民心,一跃成为了植物油中的老大。

清代最后一位太监总管小德张,也与油炸颇有渊源。小德张在离开紫禁城后,来到了天津定居,头脑聪明的他,很快成为了大资本家。可是他过惯了大手大脚的生活,只用了十来年时间,就将财产挥霍一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生存小德张走上街头摆摊,卖油炸果子。由于服务态度好,他的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从清宫风云人物,到卖油炸果子的小贩,小德张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趣味性。

04 油炸在西方

对比中餐,西方人对油炸更加热爱。尤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着“无油炸,不美国”的饮食文化。甚至有美国人表示:中国的一切美食,我们都可以炸。

美国之所以痴迷于这种高油脂、高热量的烹饪方式,是有历史原因的。在印第安土著人的食谱里,难以寻觅到食用油的踪迹,直到17世纪初,情况出现了巨大转变,因为北美洲被英国殖民者入侵了。

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饮食理念:一切皆可油炸。炸土豆、炸牛排、炸鸡蛋、炸火腿、炸鱼、炸牡蛎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食用。与油炸相依相伴的岁月,成为了北美洲大地上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美国建国以后,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出现分化,南方人更愿意选择油炸,因为南部地区气候潮湿,食物如果不及时吃掉,在湿热环境下很容易坏掉,对于穷人而言冰箱更是一种奢侈品。油炸就此走上C位,成为了一种极佳的保存食物方式。

贫苦人家连动物内脏也舍不得丢弃,又不擅长去除腥味,便将这些边角料裹上玉米粉,添加一些辣酱,放进油锅里炸制。当油炸杂碎端上餐桌时,早已分不清哪些是香味、哪些是腥味了。

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炸鸡是奴隶常吃的食物,最常见的是炸鸡块、炸鸡柳、炸鸡排和炸鸡米花。油炸快餐的材料廉价,食物不充足时极易饱腹,在贫困家庭很受欢迎,变得越来越流行,逐渐成为了一种穷人食品。

当年的穷苦发明人不会想到,后来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爱上了油炸,并且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05 与油炸和平共处

回顾历史,油炸领域的王者,当属方便面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藤百福将面条油炸脱水,解决了面条保鲜问题。如今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这种神奇方便食品依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喜爱油炸,是人类的天性,食物的酥脆口感,指引味觉踏上了惊险刺激之旅。它为美食增色,它让身心愉悦。

油炸是怎么来的_油炸的起源和发展

油炸对身体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它让一些国家肥胖指数高居不下,它和心血管疾病联系紧密。它烹饪时产生的毒素,它对营养物质的破坏,以及过量的添加剂,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之,美味油炸,不能贪食,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管好嘴,迈开腿,做一名健康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