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时间:2022-10-04 10:07:30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在他统治时期土地国有制的初级形态基本形成。尤其是商朝创立并大力实行的井田制,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之后,就已经基本确立了以农为本的

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在他统治时期“土地国有制”的初级形态基本形成。尤其是商朝创立并大力实行的“井田制”,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之后,就已经基本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对于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形成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体系,都做出了无法估量的重要贡献。

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落后生产力以及思想意识因素等影响。古代人在进行农耕活动的时候,不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在这种前提下古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想尽办法去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在古代“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完善以及演化,最终形成了以“农业立国”为本,以大力发展农业为基准的“农耕文明”。也正是在“农耕文明”的促进之下,古代中国制订了一种以指导农事为主的历法,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开始确立。尤其是在公元前104年,在汉朝统治者的支持下,以邓平为首的知识分子制定了《太初历》。

这个历法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天文位置。至此开始我国农耕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在农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立冬”的由来及其涵义

“立冬”的涵义十分广泛,它既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汉族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立冬”这一天开始,不仅预示着冬季正式到来,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要及时储藏农作物。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冬”是终结、终了之意,而“立”有建始的意思。“立冬”合在一起,不仅仅是指冬季自此开始,还有农作物收割、储存的涵义。古代历法将

“立冬”节气划分为“三个五天”即“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一候与二候从其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候的时候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开始结冰,二候的时候就大有天寒地冻的意味了。而“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的寓意就较为深刻了。“雉”入大水为“蜃”,这里的雉指的是野鸡,“蜃”据《淮南子》注“蜃为大蛤”。

这段史料所记载的“雉”与“蜃”,实际上指的就是立冬时节,气温骤降之后野外已经看不到野鸡,以及其他动物的踪影了。动物们在立冬的时候,都进入了“蛰伏”或“冬眠”状态。而“雉”到立冬后便没入大海化“蜃”为“蛤”。

气候比较温暖的南方地区,海边却依然可以看见,外壳与野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蛤”。这其实也是古人根据古时的自然条件,以及动物在立冬时所表现出的生存现象,借此来推断立冬的具体时间。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古代“立冬”习俗与节气文化发展

1.农耕文明之下的“立冬”习俗

古代中国人由于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再加上以“农耕文明”为根本的主体思想影响,所以就不得不按照自然规律变化,不断适应或调整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就形成了,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为基本规律的农俗。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万物复苏非常适合耕地、播种;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经过一夏的滋养在秋天的时候就会获得良好的收成。

而从“立冬”开始就要根据自然规律及时停止农事,并将已经收获的粮食及时“储藏”起来。历朝历代都是按照这种规律不断繁衍生息。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

“立冬”最主要的涵义就是“终也,万物收藏也”。

之所以从立冬开始收藏万物,除了有规避寒冷的意思之外,忙碌了一整年的农民,也需要在冬季的时候养精蓄锐,为明年开春之后的农事做好准备。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2.“立冬”与祭祀习俗

“立冬”既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开始,同时也是古代社会比较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都要举行各种个样的祭祀活动。在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第二年风调雨顺祈盼。

《吕氏春秋·孟冬》对“立冬”祭祀习俗的记载,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通过这段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秦朝时期有关“立冬”时节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以“天子”为中心的“国祭”。在“立冬”祭祀这一天,天子需要先沐浴、斋戒,然后才亲自率领三公九卿,以及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迎冬”。这种场面不仅特别盛大,而且仪式感也非常强。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高诱曾注:

“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

这说明在立冬这一天,国家的统治者即天子或者大王。同时还要对其家属进行赏赐,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立冬”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的意义十分重大,即使是在民间社会立冬之时,也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祈求上苍保佑,第二年的农耕事宜可以风调雨顺,一家人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3.民间谚语中的“立冬”习俗

民间关于“立冬”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从流传多年的谚语中,发现并获得比较重要的民俗文化信息。无论是生活在北方还是南方地区的人,关于“立冬”也都有比较其独特的习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从这两句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风在立冬之后就会停止农耕活动。并且他们还希望在立冬之后能够下几场大雪,这样就可以在第二年的时候收获更多的粮食。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而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则有“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的谚语。这说明南方地区在立冬之时,依然没有停止田间劳作。这个也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冬”习俗,其实主要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不一样的关系。

明朝诗人王稚登,曾专门写过一首《立冬》诗,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其实就是秋天已过,冬季在“立冬”的召唤下应时应景而来。

古代“立冬”食俗与文化

“立冬”节气是冬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

“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

这说明立冬的时候气温已经下降,并且需要“披袄子”才能抵御严寒。

左河水《立冬》一诗云: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所表达的想法就是“立冬”之后,“未装绵”的衣服已经没办法御寒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立冬”一到冬天就马上开始的自然景象。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在“立冬”时节除了要赶紧添加衣物之外,古时的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开始“进补”食俗。在寒冷的冬季多吃一些温补食物,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的耐寒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为第二年的春耕打好身体基础。

北方人在“立冬”这一天的主要食俗就是吃饺子。因为饺子有“交子”之意,虽然“立冬”之时并未有“交子”时刻,但秋冬季节之交也可以被当做“交子”之时。所以北方人在立冬的时候,会包各式各样的饺子吃。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当然这种食俗还与饺子的形状有关系,北方人认为饺子的形状与耳朵类似,所以立冬吃饺子可以预防耳朵被冻掉。立冬时北方人除了会吃饺子之外,还会煮羊肉汤喝,以及炖鸡肉、鹿肉吃。

笔者认为南方人过“立冬”节日,相对来说要比北方更加隆重。这与当地经济比较发达有很大关系。潮汕地区立冬吃甘蔗、炒香饭,生活在汕头的人们,立冬时则用莲子、虾仁、红萝卜等炒“香饭”。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东汉崔定在《四民月令》中,对立冬食俗有过这样的描写:

“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人在立冬的时候,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吃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美食。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立冬”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立冬”习俗与活动虽然与春节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立冬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立冬作为秋季结束冬季开始的重要标志,对农事活动的影响其实非常大。

虽然立冬之后可以“冬藏”,但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们并没有真正休息,他们还要为下一年的播种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来说,立冬也是“秋收冬种”的重要讯号。

立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习俗和文化

江南地区在立冬之后,就需要马不停蹄的抢种冬麦,同时还要抓紧时间移栽油菜。华南地区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种冬麦。所以地域不同对立冬节气的反应也不同。北方由于四季分明,所以冬季的时候会格外寒冷,这也是北方农民在立冬后,开始“猫冬”习俗的主要原因。

结语

笔者认为“立冬”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一项重要发明。

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变化,来安排每一年的农事活动。这对于促进古代农业发展,以及提高生产力水平,并形成较高的农耕文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立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节气了,它已经被当成一个传统节日,在历朝历代都深受统治阶级与民众追捧。“立冬”出现不仅是古代中国历法上的一次突破,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们会根据“立冬”节气,有规律、有组织的安排与农业有关的一些事宜。同时还赋予了“立冬”习俗与文化基因,从“立冬”节气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立冬”的涵义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