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谁_彭德怀人物简介
彭德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其人生履历中极其辉煌的段落,除了抗日战争,便是抗美援朝。彭德怀临危受命勇担重任,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由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为新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威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安全和保证,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贡献。
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官的身份郑重地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说了一句让整个世界记住的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1898—1974)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以旧社会最底层一个赤贫的农家之子出身,领导了平江起义,创立了红五军,从井冈山保卫战到五次反围剿,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到西北鏖兵……1950年10月,当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边境安全时,彭德怀坚决拥护抗美援朝的决策,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七个月内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经过两年边打边谈,于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率先踏上朝鲜前线
1950年10月19日9时左右,专机降落在沈阳机场。彭德怀到达东北军区司令部,来不及坐下就说:“从今天起,我国就开始进入战争状态。这次志愿军入朝作战,可比辽沈战役的规模大得多,任务要艰巨得多。过去我们在国内作战,物资弹药主要靠敌人‘供应’,现在是靠我们自己。东北地区是志愿军的后方基地,你们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3个军(第39、40、42)开始分三路秘密渡过鸭绿江。为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彭德怀规定各部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昼宿,隐蔽地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而他本人身着从西安穿来的旧粗呢子黄军装,尚未来得及换装,就从安东地区乘车离开了祖国,随行仅有参谋杨凤安和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吉普车后只一辆装电台的卡车紧紧跟随。他是亲手揭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幕的志愿军统帅,也是率先踏上朝鲜前线的志愿军成员。
彭德怀21日黎明前到达金日成指定的会晤地点:位于东仓和北镇之间山沟内的小村庄大洞,此时包括他自己在内总共只有5个人:一个司令员,一个参谋,一个司机和两个警卫员。彭金会谈时,金日成未带电台,彭德怀带的电台车在20日掉了队尚未赶到,而前线战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军实施空降和大举北进,西线南朝鲜的3个师抢先前进到顺川、成川、破邑之线;东线南朝鲜的首都师攻占了志愿军原定进行防御的五老里、洪原等地。而过江入朝的志愿军5个师,距离原定防御地区尚有120至170公里。
在大洞,彭德怀和金日成看见大批敌机掠空而过,听到隆隆的炮声由远渐近,对前线的情况却不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上不通中央,下不联部队,跑到房后小山头上去了望,希望能发现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却只看到身背各式包裹,沿着山路向北逃难的人群。彭德怀返回屋内叹道:“我现在真正成了个光杆司令了!”
但人少目标小,也给他们带来了幸运。彭德怀在后来回忆:“我与金日成会谈时,问了当前敌情,金答:‘还在德川附近,离此约二百里。’其实敌军异常骄横,如入无人之境。当时敌先头部队由德川经熙川窜到我与金会谈的大洞东北方向的桧木洞,已绕到我们住的大洞后边去了。我志愿军刚过江不远,即与该敌遭遇,我与金(日成)幸免被俘。”
以实际情况制定作战方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着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的侵略军。他们完全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我军基本上是步兵,手里又多是解放战争时期从蒋军夺取的陈旧装备,朝鲜地形狭窄,三面环海,利于敌人的海、空军活动,而不利于我军的运动作战,并对我军后方造成严重威胁;朝鲜城乡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我军所需一切物资都要从我国运去。面对新的作战对象和作战环境,彭德怀经过精细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在入朝作战十几天后,便提出了在战略反攻阶段以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针: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开缺口,以主力迅速向敌后预定目标猛插,大胆地实行战役战术迂回,渗透分割包围敌人,乘敌之乱,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歼灭。在必要的时候,又须坚守阵地。为了避敌之长,攻敌之短,必须充分利用夜战和近战。经过连续五次战役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符合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的,是完全行之有效的。
在战争过程中,彭德怀把我军的全部军事活动,同整个政治斗争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政治目标的实现。朝鲜战争一开始,中国政府就一再声明,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正义行动,其目的正是为了争取条件,使朝鲜问题得以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获得和平解决。当美国侵略者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派出代表参加朝中停战谈判代表团前往开城的时候,彭德怀就曾明确指出:谈判是打出来的,没有前线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停战谈判;同样,要使停战谈判获得成功,仍然要靠前线的胜利。他要求参加谈判的同志积极谈,全军指战员则积极打,打得越好,谈判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在长达两年之久的迂回曲折的谈判过程中,彭德怀在军事上不断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并进行胜利的反击,打击其猖狂的气焰;在政治上则以严正的立场击破敌人阻挠停战实现的阴谋。同时,针对敌人内部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不同态度,选定战场上打击的主要目标。当美国在英国支持下极力阻挠停战谈判时,就集中力量打击美、英军队;当英、法等国表示愿意接受停战时,就停止打击英、法等国军队;当李承晚集团疯狂反对停战时,就集中力量狠揍伪军。
1953年6月,停战谈判有了显著进展,李承晚集团却不顾全世界舆论的谴责,公然扣留我方战俘,阻挠停战谈判的签字。这时,彭德怀正在前线视察,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再狠狠地教训李承晚一下”,随即发起了金城进攻战役,向伪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展开猛烈突击。一小时内即全线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共毙伤俘敌七万八千多人,活捉了伪首都师副师长,沉重打击了李承晚伪军,迫使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为军需补给焦急奔走
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兵员补充困难,后方供应线又长达数百里,在美机不停的攻击下,后勤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志愿军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几乎无法继续作战。彭德怀返回北京面见毛泽东希望尽快解决。
1951年2月24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和彭德怀一起召集军委各总部负责人在中南海居仁堂总参谋部会议厅开会,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物资供应的问题。会上有人强调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许多问题难以落实。苏联军事顾问表示不能派空军掩护志愿军的交通线,更使彭德怀十分失望。
后来,周恩来连续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对加强志愿军第一线兵力和后方供应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即凡国内的部队,都要轮番到朝鲜作战。一则替换第一线部队修整,二则锻炼部队,提高全军现代化作战指挥能力。会议决定,将刚改装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调到朝鲜北部掩护后方交通线,再向苏联购买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调用国内各种物资大力支援前线,由几个大城市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和罐头食品;号召国内各行各业增产节约和捐款购买飞机大炮。这些措施对减少志愿军的困难,增强战斗力起了巨大作用。
彭德怀在朝鲜前线的最后时刻
在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后的第二天,彭德怀到第四十六军驻守的前沿阵地视察。先是登上大德山和战士们面对面交流,嘱咐战士们一定要严格地遵守各项停战规定,提高警惕,决不能麻痹大意。继而又赶往马踏里东南山。
马踏里东南山位于临津江北岸,距开城以东14公里,由4个小高地组成,是美军在三八线以北惟一的支撑点和高浪浦至临津江渡口的必经之路,由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固守。如果拿下这片高地,就可以把美军全部赶到三八线以南,并直接威胁美军在西线的交通供应线。第四十六军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和中线部队的反击作战,迫使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以第一三六师为主,集中兵力和火力,从7月8日晚至26日晚,先后对马踏里东南山发起了3次反击作战,相继夺取了马踏里东南山的4个小高地。最后一次反击作战,从7月24日黄昏一直战斗到7月27日凌晨,接到停战命令时才停止。
马踏里东南山距美军的阵地太近了,间隔还不到300米,彭德怀却不顾个人安危执意登上这个最前沿阵地,他说 “我彭德怀为什么就不能上去呢?我们的战士在这块阵地上不惜流血和牺牲,难道我们连上去看一眼的胆量都没有吗?” 在阵地上,彭德怀低头凝视着烈士牺牲留下的血渍,沉痛地说:“两天前我们的战士还在为这块土地英勇战斗,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现在停战了,他们却没有看到今天的和平。”当时,随行人员用身边的松枝和小花扎成了一个小花圈,置放在马踏里东南山的这座高地上,彭德怀俯下身,把花圈调整为面对祖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