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月亮有哪些文化_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时间:2022-10-10 11:17:41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今天的中秋节,也大致成型于唐代。 中晚唐时,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百姓们会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出门赏月,文人骚客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今天的中秋节,也大致成型于唐代。

中晚唐时,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百姓们会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出门赏月,文人骚客也趁此吟诗作对,或倾诉哀思。赏月并非独赏,而是要与亲友、同僚一起,与美酒、音乐、诗词相随。而到宋代时,赏月更成了一种狂欢——人人皆登高赏月,痛饮至深夜。南宋时吴自牧在《梦游录》中描写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过中秋的景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相比唐宋的赏月,中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时的“跳月”——在月圆之夜歌舞狂欢。远古时期,氏族男女们每逢月圆之夜便于广场集会,举行歌舞庆典。直到今天,一些西南少数民族还保留了中秋跳月的习俗,以期年轻男女在庆典中缔结情缘。

无论是赏月还是跳月,月亮都是这些庆典中的主角。而各种文化中,几乎都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与节日,个中原因,是人们那自远古而来的月亮崇拜情结。而这一情节又与女性和生育息息相关。

从嫦娥到辉夜姬:世界各地的月亮神话 在中国的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里,“嫦娥奔月”是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但人们也许不知道,嫦娥可能与女娲其实是同一人,二者都来自上古时代的月亮女神。另外,被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西王母,其实也有着月亮女神的身份。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月亮与女神的关联非常紧密。

月亮女神的传说常与婚姻有关。传说在中秋的夜晚,月亮女神会幻化为月光,降甘露于人间,人们向之祈祷即可如愿以偿。在这些愿望中,祈求金玉良缘是最常见的。这与我国古代男女常在月下祷拜月神守护双方感情的信仰有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曾写过一出名为《拜月亭》的戏剧,戏里的女主人公王瑞兰就曾在夜里拜月祈求:“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借月期盼情人到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着月亮化身的女神形象,月亮女神常常有善恶之间的多种身份。比如身为月亮女神之一的嫦娥,就经历过被丑化到被美化的过程。较早记载“嫦娥奔月”故事的《淮南子·览冥训》,把嫦娥描写成一位道德有隙的妇人:嫦娥偷食了西王母赏赐给其丈夫后羿的不死药,最后升天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精”。后来的《全上古文》辑《灵宪》,还将其描述成变身为蟾蜍的月精,形象十分丑陋。在这个版本里,不是玉兔,而是嫦娥自己被罚作捣药的苦工。

嫦娥的负面形象自六朝开始转变,她不用在月亮上捣药,而被安置于天宫中。到了唐代,诗人们还会在笔下寄托对嫦娥遭遇的同情。”李白就曾在《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姐娥孤栖与谁邻”,同情她以前在月亮上的孤单生活。后来,人们结合各种神话素材,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进行更多再创造,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嫦娥为了保护后羿的不死药不被蓬蒙抢去,自己不得已服下它才升天成仙。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嫦娥不再是因犯偷盗之罪而被惩罚的恶妇,而是一位美丽善良,不惧恶势力的月亮女神。

月亮有哪些文化_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日本的月亮神话中以辉夜姬最为著名。与阿尔忒弥斯不同,辉夜姬落入人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月亮公主。在描述辉夜姬故事的《竹取物语》中,一位老人在竹子芯里发现了可爱的女孩辉夜姬,几个月后她便出落成美貌无双的少女。世间的男孩都想迎娶辉夜姬做妻子,但都没成功。在八月十五这天,辉夜姬随同月宫来的使者,回到了它原本属于的月宫世界。作于奈良时代的《竹取物语》反映出对当时权贵的鄙视和嘲讽,但辉夜姬也因此变成了美丽、机智之余,毫不领情耍弄人间男性的月亮女神。

其实,在不同文化中,除了月亮女神,还有月亮男神的存在,但他们的形象少为人知。印度的月亮神苏摩(钱德拉),俄罗斯的月亮神都是男性。前者在印度是象征着“明亮和耀眼”。在《吠陀》经典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和药草。相传,苏摩迎娶了创世神梵天之子达刹的二十七位美丽的女儿——月空中二十七个星座为妻,可由于苏摩偏爱其中一位,遭到了其他妻子的嫉妒,使得剩下的妻子向达刹告状,苏摩因而被诅咒,病魔缠身。后来,日渐消瘦的苏摩引起了天神们的注意,后者向达刹求情,达刹便让苏摩在圣河萨罗私伐底的入海处洗去自己的罪恶,但这并未让苏摩完全痊愈: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他将逐渐消瘦,而后在另外半个月再逐渐丰满起来。这也就是“月有阴晴圆缺”的神话在印度的由来。

为什么大多数月亮神话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这要从月亮所代表的生殖崇拜谈起。

月亮:女性与生殖崇拜的象征 在广西桂林的阳朔有一座月亮山。山的顶部中空,状如弦月,夜晚望去宛如一弯明月挂在天空”。在传说中,有一位老妈妈每天都爬上山去,坐在月亮里头,从而获得了“月亮妈妈”的称呼。而在古代,人们还口头相传着“感月而孕”的说法:把月亮周期与女性生育能力联系起来,认为月圆之夜出生的孩子特别多。这两则事例,分别揭示了月亮崇拜文化中的两大内容——女性崇拜与生殖崇拜。

月亮有哪些文化_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生殖崇拜是女性崇拜的重要内涵之一,而在月亮崇拜里,生殖崇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使得三者的关系更为密切。月亮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起初来源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不少原始社会都认为月亮是植物生命之祖,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例如,古波斯人曾说:“月向草原流灌,为供给牲口食物”;巴比伦人也相信“月生产各种植物生命”。在这类月亮对植物存有催生能力的看法下,人们将月亮的影响扩大到对人类的生殖繁衍上,使得月亮成为了“生殖神”,能促进女性受孕,繁衍后代。人们还认为,女人和月亮有着一样的特性,都有膨胀的倾向,这使得他们把满月和女人怀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与之相关的还有与月相变化一样长的月经期。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里,人与物体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发生作用,这一理念在月亮崇拜中的生殖崇拜中,表现为月光的照射可以使女性怀孕。例如,在一些“望月而孕”的习俗里,女性如果想要得到孩子,便朝向月亮仰卧,让月光照在女人的腹上,女人的肚子就会怀孕,像月亮一样逐渐膨胀起来。诸如此类的繁衍生息的渴望推动了月亮崇拜中的生殖崇拜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月亮的感应力逐渐被人格化,最终衍化为高洁的月亮女神。

值得一提的是,月亮崇拜中的生殖崇拜也影响到了节日,尤其是中秋节中的不少习俗。比如据《汉口丛谈》卷二记载的清代武汉习俗:“俗于中秋之夕,锦彩饰棚,设瓜其中,灯火鼓乐,群送于戚友家,谓之送瓜。受之者必备酒食以搞来众,妇女欢迎,咸庆多子之兆,盖取‘瓜贬绵绵’意也。”在中秋夜里,人们会将摘下来的瓜送给亲朋好友,尤其是妇女更热衷于这项活动,因为收到瓜则意味着多子多福。与之相似的是“摸秋”:无子的妇女会摸黑在果园里寻找南瓜,摸到了则获得了添丁的好兆头(因“南”与“男”谐音)。清代王景彝在《吾乡中秋竹枝词》之五还记载了武昌地方的“走月亮”风俗:“紫阳桥多玲珑石,妇人以是夕暗摩石窍,谓可生子。”这牵涉到了石头那代表生殖的的原始意象之一。神话中,涂山氏化石生子,《西游记》的中孙悟空破石而生……因此,女性在中秋夜纷纷摩掌灵石,以求生子。

不过,月亮不止有生殖的意象,因应满月而诞生的节日,也不仅仅只有中秋节。

与满月有关的节日还有哪些? 在中国,除了中秋,与月亮有关的节日其实还有元宵节、中元节。这些节日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取于满月之时。这一情形在诸多文化中也是如此:尼泊尔的德赛节、佛教的卫塞节、印度教的杜尔加女神节、泰国的水灯节等节日都定于不同日期的满月之时。观察月相对很多重要节日来说也尤为重要,比如穆斯林的开斋节,便要根据观测新月确定具体的日期。

在这些与月亮有关的节日里,卫塞节的时间为阳历5月份的第一个月圆之日、逾越节在阴历3月和4月的第14天(月圆之日)举行、杜尔迦女神节在每年9月到10月的月圆之时举行,连续庆祝9天。这些节日的目的多有不同:卫塞节是纪念佛陀出生、成道觉悟、逝世、逾越节是纪念上帝将以色列百姓从埃及的俘虏生活中解放的日子、杜尔加女神节是孟加拉地区印度教徒为了纪念杜尔加女神战胜恶魔而举办的大庆典。

月亮有哪些文化_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