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怎么回事_城濮之战的历史故事
城濮之战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楚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晋国的晋文公,晋将先轸;楚国的楚成王与楚将子玉。战争最后以晋国取得胜利而告终。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战争的起因是从楚国攻打宋国开始。楚成王因为宋国曾经是自己的盟友,现在突然背叛楚国和晋国结盟,于是便借此攻伐宋国,并成就楚国称霸中原的战略野心。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楚军在楚将子玉的带领下连连告捷,并一度包围了宋国的国都,宋国不敌,便派出使臣急向老大哥晋国求援。
此时的晋国君主是晋文公重耳,因为当年逃亡在外,楚成王待其甚好,见这种情况又不好直接与楚翻脸。但是另一面又是自己的盟友,盟友有难,如若自己不发兵救援,那肯定会寒了其他盟友的心,到时候谁还愿意听晋国的。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就在晋文公左右为难之时,其手下谋臣便建议让宋国使臣多带上金银去贿赂齐、秦两国,让齐、秦去说服楚国退兵,如果楚国不听,齐、秦两国收了宋国礼物,肯定会觉得过不去,就会联手一同攻打楚国。
另一面,晋国可派兵绕开楚军,直接攻打楚国的盟友曹国与卫国。如果楚国来救,那就是楚国主动要与我们为敌。如果不来救,我们就将攻下的曹、卫两国的领地封赏给宋国,并承若给齐、秦两国一些好处,那这两国必定会救宋国。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晋文公听了之后就按计开始行动了,他首先让宋使给齐、秦送去大量的珠宝,这两国国君见利眼开,并且见宋国尊他们为老大哥就更加自以为是,纷纷表示要发兵救宋。而这头晋国军队则发兵已经连下了楚国盟友曹、卫两国。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这楚国也是心大,见盟友被攻也一直不发兵救援,就是与宋国杠上了,不灭宋国天塌下来也不打算管,而只是派人与晋国交涉。晋文公当然不傻了,也以楚攻宋为由,就是不退兵。于是双方就这样不了了之。
退避三舍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退避三舍。楚成王见东西方齐、秦这两大国都开始要救援宋国,并且现在就连晋国也以攻伐自己盟友为由辅助宋国。便立马告诫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和他作战占不到便宜。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退避三舍。经过最开始接连胜利的楚将子玉,突然在围攻宋都时受挫,又怎么可能放弃这即将到嘴的肉呢,不然前边一切都前功尽弃了。于是就不听楚王的,并让人转告楚成王自己不胜不归。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无奈的楚成王也只能寄希望子玉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战了。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退避三舍。晋国见自己如此礼让楚国,楚军都不肯退,就认为是楚军不仁在先了,并且现在还有齐、秦两个东西方大国加入,再加上自己这个北方的大国,攻打楚国便在道义与实力上占据上风,于是便开始发兵准备与楚正面交锋。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退避三舍。晋军在晋文公与先轸的带领下联合齐、秦、宋等联军开赴宋地战场。当晋军刚开始接触楚军的时候,晋文公见楚军在子玉的带领下,军势浩大,士气也非常旺。
便对子玉道:我之前落难楚国时,为报答楚王的礼遇之恩,曾说要是两军不幸相遇,我方愿主动退避三舍以报楚王的礼遇之恩。今果真不幸相遇,我自当信守承偌。于是晋文公让军队后退了三里。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退避三舍。子玉哪里知道这是晋文公在避其锋芒,并且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他只认为这是晋军害怕自己,便对晋军更加有恃无恐了。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即现今山东鄄城西南)对峙。晋军以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楚以子玉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双方军队在城濮展开激烈的战斗。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见没有了右翼的子玉害怕晋军从右方攻进来,便加强了对晋军的中路与上路军的进攻,以此来打消晋军分兵突袭楚军右翼。
见楚军攻打晋中军甚紧,晋右翼上军狐毛与下军栾枝则挥旗让车马后退,佯装不敌。子玉果真以为晋军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
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以保两翼,才得以中军幸存,但左右两军已严重受损的楚军已经没法再跟晋军战斗了,否则就有被全歼的危险。不得已,子玉只能率残兵退出战场,战争宣告结束,晋军得胜利。
中国历史之东周人物故事——城濮之战。经此一战,晋国一跃成为各诸侯国中的霸主。而此战之后也大大推迟了楚国称霸的时间,及至楚庄王才再次兴起。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城濮之战与退避三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