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有什么过人之处_李卫的生平事迹
十三爷胤祥在雍正八年因劳累过度而死,但是他给雍正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卫,一说起李卫可能好多人的反应是《李卫当官》里的那个形象,大字不识一个。然而真实中的李卫,差不多也就那个样。然而如此的一个粗人却能得到雍正的重用,跟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并称雍正四大心腹大臣。
李卫 ,字;又玠,康熙二十六年出生在江苏丰县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家境呢还不错,他家祖上在大明是做锦衣卫的。
他呢从小就有一个当官梦。清朝可以捐官,当然捐的官一般都不实授,所以李卫30来岁的时候就捐了个“员外郎”来当。别看他的官是买来的,这个人呢确实有一些本事,而且他这个官还实际上任了。“员外郎”相当于现在差不多副局长或者处长职务。他当了员外郎之后,只要师爷起草公文,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够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对他还是很佩服的。
他对老百姓很好,对读书人特别尊敬,还得到了不少文人的辅佐。不久之后他就升到了朝廷的户部郎中一职。“户部郎中”差不多是现在的司长的职位。如此,李卫的名字就传到了还是四阿哥身份的胤禛的耳朵中,这时候他还没有登上皇位就知道李卫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后来雍正登基,在朱批当中就流露出了对他的好感。大意就是;李卫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好官,你们必须要爱惜他。
从李卫任职的经历发现他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很在行。雍正继位元年,李卫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布政使仍监管盐务。可以理解为云南省人民厅厅长兼食盐专卖局局长。到了雍正三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到了浙江他干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修筑海塘和荡平盐枭。“海棠”就是防海堤,抵御海潮的侵袭。
“荡平盐枭”,清代把天下划分了十几个产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江制盐不止浙江自己吃,还要供应江苏南部一带。所以政府为了提高收入,就不断抬高官盐的价格。中国自古,盐、铁都是由朝廷专卖的,因为这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这个国家必须自己控制。但是官盐的价格实在太高了,比成本高出三十几倍,老百姓这哪是吃盐啊!简直就是吃银子。吃不起怎么办?这就造成私盐大量兴起,官盐日渐衰退。
对于江南一带的官员来说,私盐也好官盐也罢,对他们政绩没什么影响,况且这帮私盐贩子时常会孝敬自己,所以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么一来国库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在打击私盐贩这件事上雍正从未停歇。过去想了很多办法抓盐贩子,但是抓住的都是小苍蝇小鱼小虾,大老虎一个没逮到。李大人接手盐政之后,没过多久就用计逮捕了私盐大贩沈氏。为什么叫沈氏?女儿身,武艺高强,胆识过人,手下几百马仔,自己有好几艘大船,朝廷以前也派人去抓他,没成功,这回载到李卫手里了。
私盐如此泛滥,李卫知道打掉一个团伙,并非长久之计,提出了“适中孔道”的办法,就是在私贩出没的海宁县长安镇设立官兵,巡缉查私,并且命令部分官员督促将吏 水陆巡查,严防两淮私盐从镇江府侵入盐行销区,以此保障浙盐销路。这么一来李卫在产运销各环节都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原来情况大为改观。
李卫除了缉拿盐贩,还擅长抓贼,当时江南盗贼很多,其实大部分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朝廷命李卫管理江南盗案,李卫就直接给你盗贼玩无间道,命令不快乔装混入贼窝,或者让被抓的盗贼回去当眼线,这两招是百试不爽。收集大量情报之后,李卫得知当时江南盗匪横行的原因就是地方官员包庇保护,所以顺藤摸瓜查到了江南督臣‘范时绎’等人的身上。范时绎可不是一般人,他爷爷是大清开国功臣范文程出身名门,可李卫不管你爷爷是谁毫不徇私,立马上书弹劾,范时绎被解除职务,调离官职,跟他的同党等人均得到了惩罚。
所以李卫在浙江任上,短短几年浙江大治,百姓安居乐业,五个丰登。老百姓都喜欢李大人,特别是一些文人学者。为什么呢?康雍乾三代文字狱频繁,浙江文人书生比较多,无法避免成为矛盾的集合点,所以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所有浙江人参加科举考试,前边我们说过,李卫大字不识一个,对文人特别敬重,他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为了尽早恢复科举考试,常常去了解文人的呼声,调节各种矛盾,随时检查受株连未定罪的文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把他的事迹记录归档。
过了一年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之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所以王国栋跟李卫一起上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很多好话,要求恢复浙江文士的乡试。而雍正皇帝没那么大气性,就恢复了。这一下就给了浙江文人难得的机会,第二年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全是浙江人。清朝200多年科举考试,百分之60的一甲三名不是江苏人就是浙江人。
清朝科举考试,小孩5岁进学,然后参加各种考试,都通过赐你秀才功名,按我们现在的话讲算是小学毕业吧!咱们现在是六年小学。那时候六十年都有可能,你什么时候考中秀才了,你什么时候毕业。如果说五岁进学,十五岁中秀才了,十年小学毕业,范进五十多岁才中,小学念了四十多年。然后到省城参加乡试,浙江乡试在杭州举行,又考中了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就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考中举人人称“唐解元”,举人中了就称为‘老爷’就是可以当知县这种官了,又中了,进京参加礼部的会试,礼部的会试考中了被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可不是汇源果汁,别搞错了。贡士也考中了就等着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都去参加殿试。
殿试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贡士分为三等,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叫进士及第。
二甲一百多人,叫进士出身。三甲一两百人,叫同进士出身。这些人就可以授官,名次越高,官职越高,像状元,一上岗就是 正六品,同进士出身 八品官。
这一下李卫恢复了浙江的乡试,所以不管老百姓和文人,都对李卫非常好。以至于若干年后李卫调任直隶总督回到浙江搞调研,远近村民都以为李大人又回来当官了,“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应天”足见李卫当官深得民心,所以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李卫这么会当官,但是当文官不是他心之所向,他想战马挥刀,当个打仗的将军。而且光是他自己向皇上请愿的记载就有两次,雍正五年,李卫启奏皇上要替皇上去杀敌。雍正回信“爱卿,朕知道你祖上行伍出身,你也喜欢打仗,但是朕现在不缺总兵,缺治国能臣,这样,等将来打仗的时候你在为国效力。”皇上都这么说了李卫只好作罢。没过多久又按奈不住了,告诉皇上微臣老娘已去世,此生再无牵挂,原为皇上扫平西域,征战准噶尔。雍正皇帝只好又回复;“爱卿,朕觉得现在的将军应该还能打仗,万一他不行了你在上成吗”。不过为了满足李卫想当将军的心愿,皇上加封他为“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傅”。
有意思的是,李卫嚷嚷上战场,其实这小子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有胃病经常吐血。雍正也在收到的奏折里安慰李卫,让他别这么操劳,甚至还要来了李卫的生辰八字,为他按照八字抓药,可以讲历史上的皇帝这么关心臣下到能给他批八字的程度,也就雍正了。
不过从侧面可以看到雍正这么宠幸李卫,就招来了不少官员的嫉妒,加上李卫不识字,是个粗人,官场的规矩他不管,称呼上官,他总喊人家;老高、老李、小王,就这么个叫法,就有很多地方大员很不爽。他们就往上告状,但是没用……你一告状,你的折子就直接被雍正忽视了,对李卫的批评一律无视。甚至在朱批当中亲笔写“李卫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意思就是;李卫是个糙人我知道,这事大家都知道,地球人都知道,朕都不介意,你们介意个毛线啊!!!所以这帮大臣一看,行了,皇上都这么玩了,我们只好作罢。
当然李卫受宠主要的不是他想干能干就行,最主要的就是他不畏权贵,李卫不畏权贵可是出了名的,不管你是哪路神仙,就算你是王爷我也不尿你。雍正十一年李卫上书弹劾步军统领‘鄂尔齐’坏法营私,紊制扰民。鄂尔齐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他哥哥非常牛,大家都知道‘鄂尔泰’如果鄂尔泰也不知道,没关系咱介绍一下,
‘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是比李卫还要受宠信的大臣,特别人家是满洲大臣。李卫很清楚鄂尔泰和鄂尔齐的势力,但是还是决定揭发他。雍正对李卫为官之道是特别欣赏,就跟李卫说,朝中敢参奏此事的也就是你了,非常好。不过呢他也告诉李卫,你对鄂尔齐的指责通过我去说不好,因为这样谁都能猜到是你告发的,毕竟你胆最大,所以你不如公开指参,名正言顺,亦见当代有如刚方大臣也。雍正也是够坏的。你让我说不好,你自己说,你实名举报,李二多卫啊!错了,李卫多二啊!一听,好,立刻照做。皇上就让果亲王查办,这一查确有此事。念在鄂尔泰的功劳上进行宽大处理,只是革了鄂尔齐的职。
皇上呢就召集大臣商量给李卫晋个级,这边李卫怒了,倔脾气上来了,合着这小人全让我做了,我给您当枪使了。您当回和事佬,给皇上上折子,您收回成命吧!别给我晋级了,我受不起。皇上一看不高兴了,你还跟朕摆上性子了。就把自己以前编写的一本《悦心集》赏给李卫读,还让他写一份读后感,这其实就是为了磨磨他那个性子。
从雍正重用李卫的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雍正朝唯才举贤的用人风格,哪怕是不同政见的大臣照样用,比如;朱轼,历事康、雍、乾三朝,清朝著名史学家,他在朝的时候一直和群臣唱反调,比如“火耗归功”他反对,但是雍正一直提拔他,任他为文华殿大学士,教育未来的皇帝弘历。
很多人认为雍正用人,都是用旧时代的旧臣,就是他还是四阿哥的时候谁跟他关系好他就用谁,其实不是,他是用了不少旧臣,但是他绝不抵触接受新人,只要你不是朋党,不争皇位,不管政见如何不同基本都能容纳。
李卫确实非常幸运,乾隆上位没得到什么打击,直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年51岁,乾隆帝按照总督礼下葬了李卫,谥号敏达。
但多年之后,乾隆南巡,见西湖花神庙立着李卫和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就不高兴了,因为李卫在浙江很有威望,说李卫;“仰借皇考恩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令撤像烧毁,所以幸亏李卫死的早,如果在他死之前被乾隆知道这件事,那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