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之是谁_杨茂之和刘思齐的关系
1961年6月13日,毛主席给儿媳刘思齐郑重写了一封信。目的只有一个,劝她再婚,这时刘思齐已经31岁了。信件全文是:
“女儿:你好!哪有忘的道理?隔久了,疑心就生了,是不是?脑痛要注意。是学习太多的原因。还有总是要结婚,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毛主席以“女儿”称呼刘思齐,如同一位老父亲一样关心着她的婚姻大事,希望她开始新的生活。对于刘思齐来说,收到这样的信件并不意外,每次去中南海时,毛主席都会劝她重新组建家庭。
“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是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常说的一句话,他告诫在前线的指战员应该当机立断,发现战机时不能优柔寡断,错过战机。毛主席之前多次耐心开导刘思齐,方式比较委婉,但这一次他的言辞却非常直接。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可他也是一位普通父亲,也渴望孩子们生活幸福。写完这封信后,毛主席又请邵华、亲家母张文秋劝说。刘思齐被毛主席的真情实意感动了,下决心走出往日生活的阴影,并一切听从毛主席的安排。
毛主席很高兴,他决定为刘思齐安排合适的相亲对象。不久,毛主席把刘思齐喊到中南海,告诉他杨茂之这位年轻人不错,两人可以相处一下,可以的话就尽快举行婚礼。毛主席没有说错,杨茂之确实是一位有前途的年轻人,刘思齐跟他相处一段时间后,举行了婚礼。
那么,毛主席为何此时劝说刘思齐改嫁?杨茂之究竟是谁?这一切都要从毛岸英主动请缨参加志愿军说起。1950年10月7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设家宴为即将挂帅出征朝鲜的彭德怀饯行,毛岸英作陪。
就是在这次家宴上,毛岸英提出要参加志愿军。彭德怀起初拒绝了,但在毛主席的劝说下,他勉强同意了。根据安排,毛岸英入朝后将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职务是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中国出兵朝鲜是严格保密的,毛岸英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以“出差”为理由,向妻子刘思齐隐瞒真相。10月14日晚,毛岸英和刘思齐最后分别的时刻,毛岸英跟刘思齐说了很多,提到自己这一次将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出差,那里通信不太好,如果暂时收不到信件也不要着急。
两人都没有想到,他们这一别便是永别!刘思齐晚年回忆说:“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要去朝鲜。岸英只是说,他这次去的地方很远,很不方便,接不到信,不要着急。其实,岸英从长沙回去时朝鲜战争就爆发了。我一个学生,好像这个事很遥远,附近一个国家打仗,我们会受到什么影响根本不知道,也没想过。他要出差,到哪里去我也不能问。”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个月后,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他无比悲痛,但没流泪。毛岸英牺牲时,刘思齐刚满20岁,还在上学,毛主席便要求所有知情者对她隐瞒,这一隐瞒就是两年多时间。
对于毛主席来说,如何面对儿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刘思齐每周放假时都来中南海看望他。每次刘思齐询问毛岸英有没有来信时,毛主席以各种理由转移话题,他实在不知道如何面对眼前如此年轻的儿媳,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该来的还是来了,1952年的一天,中央摄影组组长侯波送给刘思齐一张毛岸英照片。照片中毛岸英一身志愿军军装,那一刻刘思齐内心有不好的预感。毛岸英离开后,刘思齐继续读书,有时也会“胡思乱想”。
当时很多志愿军指战员都回国了,毛主席也接见了不少烈士家属,如今看着毛岸英的照片,难道丈夫有什么三长两短?刘思齐不敢往深处想,想来想去她决定还是拿着照片去中南海……
又到了周末,刘思齐来到中南海,当她把那张毛岸英的照片放在毛主席面前的茶几上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毛主席认为是时候告诉儿媳真相了,他以无比悲痛的口吻说:“思齐,岸英已经牺牲两年多了。”
刘思齐来之前尽管有一些心理准备,可万万没想到丈夫已经牺牲了,所有悲痛、无奈、思念、绝望,让她崩溃了,跪地嚎啕大哭……看着哭得死去活来的儿媳,毛主席不忍阻止,木然地坐在沙发上。
刘思齐自己都不知道哭了多久,只知道突然有人在她耳边小声说:“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的手都冰凉了。”原来是周总理来了。刘思齐清醒过来,又赶紧去安慰毛主席,还说:“爸爸,我不哭了,岸英如果知道我这样,也会很难受的。”
毛岸英牺牲对刘思齐刺激太大了,但她为了不勾起父亲的悲痛,只能将悲痛深埋心底。但是,这一切又怎么能瞒过毛主席的眼睛?看着如此年轻的儿媳,毛主席跟她说了很多话,最后他说:“思齐,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了。”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频繁给刘思齐写信,关心着她的衣食住行,不断鼓励她努力学习,如同亲生女儿一样。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毛主席决定给刘思齐换一个学习环境,安排她去莫斯科大学学习。
刘思齐深知毛主席的用心良苦,便同意了。就在刘思齐即将出国前夕,患上重感冒的她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当面向父亲告别。毛主席当时在外视察,便回了一封信:
“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父字 一九五五年八月六日”
毛主席用“父字”来结尾,其中的感情不言自明,而这封信也可以看作是一位父亲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女儿最美好的祝福。从1955年9月开始,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她跟杨茂之有过一面之缘。
刘思齐身体原本就不是很好,莫斯科冬季酷寒,使得她经常感冒。不仅如此,因为俄语学习很吃力,刘思齐萌生了转学回国的想法。1957年暑假,刘思齐利用回国间隙向毛主席汇报了学习和思想情况,正式提出希望回国内学习。
对于儿媳不隐瞒自己内心想法,毛主席还是很高兴的,他当即回信一封:
“思齐儿:信收到。回来了,很高兴。转学事是好的,自己作主,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苏联,改学文科,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不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祝你进步”
不久后,组织上批准了刘思齐的请求,安排她回国转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刘思齐又发现自己喜欢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如果大家对毛主席有所了解,就知道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搞特殊,可刘思齐成为一个例外,他再次表示同意。
毛主席还抽空给刘思齐列了一份长长的书单,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红楼梦》、《水浒》、《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读书是毛主席坚持一生的爱好,他说:“人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吃饭可以,但不可以一天不读书。”
与其他父亲要求子女学习成绩出色外,毛主席则要求子女学会独立思考,功课不需要门门都是满分。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刘思齐以顽强的毅力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的一个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
转眼间,毛岸英已经牺牲11年了,刘思齐也迈入了而立之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刘思齐不知道自己偷偷哭了多少次。刘思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不愿谈及自己改嫁事宜,毛主席很着急,多次劝说她找个合适的对象组建家庭。
于是,就看到了本文前面那一幕,毛主席以“女儿”为称呼,写了一封信,力劝她再婚。刘思齐被打动了,就像她晚年回忆时所说的那样,“岸英牺牲后,他关心着我的思想,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健康,甚至我闲暇时阅读的书籍。到后来,他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我的婚姻……”
为了给刘思齐找一个合适的对象,毛主席确实花费了很多心思,也委托了很多人。刘思齐评价说:“一个非常慈祥的父亲的,非常慈祥的,想得非常细,非常周到的这么一种爱护。”最后,空军学院院长刘震推荐了一个人,从苏联留学回国的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教员杨茂之。
毛主席知道刘震眼光一向很好,能被他看上的年轻人也一定不差。于是,毛主席指示尽快将杨茂之的背景调查清楚。很快关于杨茂之的调查报告送到毛主席案头:杨茂之,河北唐山人,比刘思齐小两岁,为人忠厚老实,很有上进心,目前还是一名团级干部。杨茂之父母也很普通,两人靠着打渔为生,他们有着忠厚老实的品格。
毛主席对杨茂之很满意,他一方面让刘思齐先跟杨茂之交往,另一方面则告知亲家母张文秋自己的安排,为此写信一封:
“文秋同志:……我托人给思齐介绍了一个朋友。……我看此人不错,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如你认为满意,可介绍思齐见面,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感情。如两人感情成熟,委托你为他们举行婚礼……”
刘思齐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也透露了毛主席劝她跟杨茂之交往这件事,她说:“茂之这么一位同志了以后,他曾经去了解过,通过组织系统了解过。然后告诉我这个人不错的,很好的,意思我要交往的话可以放心地交往。然后到我们结婚的时候,我记得我去告诉他,我们是1962年的2月中旬结婚的。”
前面提到,刘思齐跟杨茂之在苏联有过一面之缘。1954年杨茂之跟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等一起前往苏联,来到苏联红旗空军学院深造。在一次留苏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上,刘思齐跟杨茂之见过一面。
刘思齐跟杨茂之相处一段时间后,对彼此都比较满意,都有结婚的想法。1961年12月底,刘思齐和杨茂之来到中南海,告知毛主席他们即将举行婚礼。毛主席非常高兴,当场就把创作不久的《卜算子·咏梅》一词抄写一份,作为贺礼赠送给两人。
1962年2月中旬,刘思齐和杨茂之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跟12年前跟毛岸英结婚一样,婚礼朴素简单,毛主席没有到场,他请秘书给刘思齐送来300块钱,还带来一句话:“爸爸不怎么上街,也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好,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一件礼物吧。”
刘思齐和杨茂之婚后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两子两女。1963年10月长子即将出生时,刘思齐和杨茂之商议,取名“杨小英”,以此来纪念为国牺牲的毛岸英。刘思齐结婚后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的机会越来越少,可两人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
在刘思齐心中毛主席永远是她的父亲,而她永远被毛主席视为女儿一般。2006年5月12日,刘思齐携子女和毛主席孙辈再一次来到朝鲜,与之前来朝鲜给毛岸英扫墓不同的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毛岸英牺牲地大榆洞。
1959年初刘思齐首次来朝鲜给毛岸英扫墓,回去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提了一个要求:“思齐,将来你有机会还是要去大榆洞看看。”刘思齐没有想到,毛主席生前没有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而自己完成毛主席的遗愿已经是毛岸英牺牲56年后了。
2006年的大榆洞早已物是人非,建筑都是后来修建的,而志愿军司令部旧址也已经栽种上了松树。为了标记毛岸英的牺牲地,刘思齐在一棵松树下树立了一块石碑,碑高1.1米,基座高0.25米,寓意毛岸英牺牲的时间是11月25日。
在祭奠仪式上,刘思齐哽咽着说:“岸英,这是我第一次来大榆洞,但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我老了,不能再来看你了。你牺牲在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朝鲜母亲,在她的怀里你献出生命,在这里你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极大痛苦,中朝由鲜血凝成的友谊中有你的一份,你就在这里静静地安息吧!”
刘思齐直到晚年都没有忘记毛岸英,一直把他视为家庭中的一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思齐还要求子女将来代表她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2022年1月7日凌晨1时47分,刘思齐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